房宇森 何君

“你家孩子誰來帶?”“爺爺奶奶是不是照顧孩子的主力軍?”當下社會,更多女性步入職場,年輕夫婦忙于工作無暇照看小孩,祖輩父母參與孫輩養育的現象已成常態。據統計,在大中城市中,祖輩父母和年輕父母共同養育下一代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大多數的市民正體驗著或者曾經體驗過“三代同堂”的酸甜苦辣。誠然,隔代養育雖然減輕了年輕父母的家庭負擔,降低了養育的經濟成本,但也可能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媽,你讓孩子自己吃飯。”“我就是這樣把你養大的!來,大寶,姥姥喂。”;
“爸,奶瓶消毒了嗎?”“不干不凈,吃了沒病。”;
“摔倒了自己快起來。”“大寶不哭了,都是地板不好,奶奶打它!”
“我是你媽,嫌我帶得不好,你們自己帶!”
家長爭吵,孩子大哭,雞飛狗跳,不歡而散。這些不僅違背了共同養育的初衷,最終也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孩子,面對這樣激烈的爭吵場面,內心往往惶恐不安,極度缺乏安全感,也可能產生深深的負罪感,認為自己有罪是禍害,毫無自我價值感。有的小孩甚至被迫用撒謊、兩面三刀的方式應對祖輩與父輩的兩套標準、兩種要求。有研究發現,父母與祖輩教養方式不一致的初中生,會表現出更多的厭學、違規等問題行為。
其實,每個小家庭都是復雜的結構系統。家庭成員的喜怒哀樂,都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和牽連。如果只有一個人嘗試改變,他往往會發現自己無能為力,仿佛束手束腳,無法動彈。在這個系統中,只有祖輩和父輩相互配合,積極回應,共同發力,才能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才會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父輩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其對孩子的影響更加深遠持久,隔代教育絕對不可能取代親子教育本身的作用。因此,年輕父母要主動承擔撫養人角色,心理上不能逃避推諉,即使工作再忙、時間再有限,還是要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來。比如下班后準時回家,陪孩子吃飯睡覺、寫作業、做游戲等。
祖父母為了幫助照看小孩,犧牲了不少閑暇的退休時光,但也要懂得主動放手,適時退場,特別是在教養決策權上,還是要將孩子交還給小兩口,做資源提供者,而不是養育替代者。比如,有的家庭這樣約定:老人主要在白天帶孩子,晚上和周末休息,年輕夫妻負責晚上和周末帶娃。在角色邊界的劃分上,祖輩和父輩只要充分溝通,達成共識,之后便能各安其責、各司其職。
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家庭成員之間難免發生點小摩擦、小矛盾。當兩代人之間發生激烈沖突時,雙方應注意覺察自己的不良情緒,并采用深呼吸、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及時平復心情,避免言行過激嚇到孩子。在情緒緩解之后,雙方要敞開心扉,坐下來談談內心的感受,比如“當著孩子的面,你那樣說我,我以后還怎么教育他,一點威信都沒了”“忙活了一下午,你們不讓孩子吃,好心當成驢肝肺”。
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對方當時的情緒和感受,更清楚地洞察對方的心理需求,理解憤怒、悲傷、委屈的深層原因。有時,激烈的情緒往往是在大聲呼救:“我累了需要休息,我被忽視了需要愛,我被否定了需要贊美”。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度交流,同感情緒,更有利于關系的修復以及矛盾的解決。

.
祖輩父母可能已經養育了一個甚至多個孩子,在育兒經驗上更加豐富,對于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更加熟悉,比如孩子出黃疸、肚子有疝氣,媽媽脹奶堵奶等。并形成了一套源于實踐的固有做法,有的很管用,有的過時了。而年輕夫婦育兒理念超前、知識獲取快速高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比如孩子不停地哭,哄不好,喂到嘴邊不吃飯等,育兒想法無法變成做法。
其實,在育兒上,沒有完美的爸媽,也絕對沒有完美的公婆。祖輩和父輩都要打開封閉的心墻,摘掉挑剔的眼鏡,用一種包容開放的心態,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探索,創造妙招,力爭形成一套獨特的家庭育兒模式。比如,奶奶善交際,帶孩子認識新朋友;爺爺善動手,帶孩子種花除草;媽媽善閱讀,帶孩子看書講故事;爸爸善思考,帶孩子做家庭小實驗。在這過程中,祖輩和父輩能夠體會到帶娃的樂趣,反過來也能激發繼續學習探索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祖輩老人離開家鄉,遠離親戚朋友,來到陌生的大城市,難免產生孤獨感。大城市節奏快,新鮮事物多,老人缺乏基本的生存社交技能,容易不適應,甚至產生畏懼和恐慌的心理。這時年輕父母就要主動關心老人需求,多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到小區街道公園,跳跳舞、唱唱歌,交交朋友,擴展城市生活的社交圈;耐心陪伴他們學習如何坐地鐵、如何刷臉支付、如何網上交費等,幫助他們提高城市生活技能。
祖輩父母要對小兩口有充分的信心和包容,即使看到他們之間發生沖突和爭吵,或者遇到棘手的難題,也不要直接介入,更不要過分指責,保持耐心、提供支持,給予他們成長進步的空間,相信他們最終會有辦法解決。無論誰遇到難題,都為其提供堅強的后盾,打造一個強有力的家庭后援團,使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獲得最大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即使遇到再大的育兒難題,也會有強有力的家庭系統支持,最終才更有利于育兒問題本身的妥善解決,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