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健

2019年的某天晚上,社工們的朋友圈被我的社工段子刷了屏,一時間燃爆各大社工圈。也許是這種“1分鐘短視頻”用詼諧幽默的方式介紹社工職業和社工日常讓人耳目一新,一經發出便轟動了“抖圈”社工。
互聯網時代下的社工師工作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能及嘗試。
如何利用互聯網及新媒體賦能?如何做好可視化的社會服務?這些問題讓我對社工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做社區社工的第二年,各種繁復的統計工作便開始讓我犯了難。每當遇到居民報名參加活動時,總是發生居民認為不公平、社工難以統計的事情,這時的我剛剛接觸“靈析表單”,于是開始嘗試推廣掃一掃報名,適應一段時間后居民朋友便非常喜歡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報名工作的效率,同時滿意度反饋也能一并完成。掃一次碼,后臺可以記錄填答時長、IP地址、填答時間等信息,痕跡管理資料明晰,搜索起來也更方便,應用效果超出了預期。
隨著微信平臺興起,搭建一個社區宣傳陣地又成了我的工作重點。創建社區平臺,固定在每天中午12點準時發布社區信息,長此以往培養了居民即時閱讀的習慣。每天發布不同的內容,這樣一來,大部分居民朋友都會通過微信平臺了解社區內的大事小情,特別是居民都會在周二中午12點準時在微信平臺打卡,查看有什么喜歡的活動,第一時間報名。這種做法對于社工來說很便捷,對于居民參加活動來說也是公平、公正的。
與很多社區存在的問題一樣,我所在的社區居民也經常向社工反映社區衛生臟亂、死角垃圾堆砌現象嚴重。面對面積龐大、人口密集的城中村社區,在衛生環境提升方面存在一定壓力,主要體現在監管人員的數量不足、監管工作力度受限,導致出租屋密集區的小街小巷經常出現垃圾堆砌且無人處理的情況,影響居民生活與出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社工朋友們從地區發展模式理論出發,搭建了居民對衛生環境的投訴渠道,結合靈析表單和微信平臺來操作,號召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居民可在發現臟亂問題后,利用手機“隨手”拍攝臟亂圖片,上傳圖片及地址,整個操作不到2分鐘,社區市政部門在后臺接收到投訴后,馬上交由第三方環衛公司進行處理。全民共同監管社區衛生死角,從而改善衛生環境問題。
全民的參與,大大提高了市政部門的治理效率,改善了社區的衛生環境。目前,深圳市寶安區綜合救助服務中心的“愛滿寶安,暖城計劃”流浪救助微項目也使用類似方式,號召居民“隨手”拍攝身邊的流浪乞討人員,上傳至網絡,社工在后臺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了解他們的需求。
從2016年起,我常常會在一些新媒體平臺中尋找社工的影子。原本喜愛播音主持的我在喜馬拉雅FM中搜索社工的時候,幾乎找不到社工的賬號和作品,于是萌生出自己去創作的想法。大學時期電臺的經歷讓我對音頻節目的策劃和創作比較熟悉,于是我在與一些好友探討后,決定做一檔輕松的脫口秀語音節目“說說咱社工”。
談論內容包括社工薪酬待遇、個案輔導治療模式、小組帶領技巧、資源整合、需求調研等方面,希望社工專業的大學生和一線社工朋友能夠更輕松地、客觀地認識社工。
短視頻的火爆出現,讓我的音頻節目收聽率轉低。我逐漸意識到,短視頻帶來的既視感與快節奏更能迎合大眾,“網紅社工師”這個潮流或許我可以引領,嘗試使用短視頻開展社工工作的想法便漸漸“著陸”。
不懂什么是品牌定位,只能從模仿大V們的爆款作品開始。不需要套路和包裝,只想著怎樣用短視頻展示社工就好。于是,我結合社工的元素和自己特長,創作了短視頻作品:《社工是誰?》《社工的職業區別》《社工的日常》。
一經發布,在社工圈內好像“火了”。“社工兼職做網紅”這種我從沒想過的事情發生了。社工短視頻的形式,算是社工圈內首創,作品結合改詞RAP,讓人耳目一新。作品一方面科普了社工的職業性質,另一方面展示了社工的真實日常,讓人產生共鳴。
作品得到了認可,這也極大地鼓舞了我創作更加多元化的作品,同時開啟了網絡直播。與分享日常生活不同,我希望通過直播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社工專業、積極分享社工經驗和成功案例。

2020年3月,我受到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邀請,通過抖音直播與15位行業大咖進行“戰疫情,社會工作在行動”的宣傳周系列活動,直播間最高在線人數近千人,使得“社會工作”第一次登上抖音直播小時榜,這或許也是行業大咖對抖音直播傳遞社工的認可。目前,我仍會在每周五晚9點準時開啟直播。無論在線人數多少,我都享受著自己這份創新和堅持,享受著用業余時間為社工行業助力的光榮。
新媒體時代悄無聲息,但卻深入人心,我們似乎忘記了什么時候下載了微信,什么時候打開了抖音,各種紛至沓來的應用軟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新媒體服務于我們,我們的社工服務更可以大膽地擁抱它,它一定能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和溫暖。社工加上新媒體,社工開心,居民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