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曉娜是個10歲的女孩,這一天由父母陪著來到咨詢室。
曉娜父親緊鎖眉頭:“曉娜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可最近兩年來,好像變得心事重重,不愛說話,常常一個人偷偷地哭。有時候晚上我們因為工作回來晚了,她會哭著打電話叫我們早點回來。每次問她為什么,她說自己也不知為什么哭。不知道孩子是出了什么毛病。”
曉娜繼母愁苦不堪:“曉娜兩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我和她爸爸再婚后,我們沒再要孩子。我敢說,對她比親生的還親。可是大約兩年前,她好像不知道從哪里知道了這些。從那以后,比過去更乖更懂事更愿意跟我親近了。而且,不愿意我跟別的孩子親近。她一個表姐來我家,看我親熱地招待人家,她就不高興。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我開始與曉娜單獨交流。曉娜斷斷續續告訴我:“我老爸老媽對我都很好,我老媽對我更好,比別人的媽媽都好。就是我不敢說話,讓他們著急。我哭差不多都是家里就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每到這時候,就會害怕,有時候就會哭起來。您問我哭的時候想過什么,好像哭的時候,心里總怕自己是不是做錯什么事,總怕會不會失去什么人……”
鑒于曉娜的年齡以及心理問題的特點,我決定采取意象對話技術。
意象對話技術的操作,要求來訪者最好閉上眼睛,先進行放松指導,進而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求助者進入想象的情境,然后雙方通過想象的意象進行交流。
曉娜想象中的意象,是一道道房門。我在意象對話的過程中,引導她走進一道道房門。
“看到了房子,房門關著。”
“那就打開房門,走進房子,看到了什么?”
“走進房門了,里面是個客廳的樣子。對了,還看到了一個樓梯門。”
“好,那就走進樓梯門,看到了什么?”
“走上樓了,又看到了一個房門。”
“好,打開房門,看看房子里有什么。”
“打開房門了,里面有沙發。”
“坐在沙發上,休息一下。”
“我不敢,我怕。”
“不怕,讓自己坐下來,坐在沙發上,應該感覺挺好的。”
“坐沙發上了,是感覺挺好的。可是,我又看到了一個門。”
“好,那就打開門。”
“我不敢,我怕。”
“沒事的,來,馬老師陪著你,打開房門,看看有什么。”
“打開房門了,里面挺好的,有床。”
“好,躺在床上休息一下。”
“我不敢,我怕。”
“沒事的,讓自己躺下來,放松地呼吸,好,現在感覺怎樣?”
“躺在床上了,現在放松了,感覺挺好的,挺舒服挺溫暖的……”
結束意象對話后曉娜說:“好多了,不害怕了。”
我肯定地說:“好,你是個聰明的女孩;有爸爸媽媽的愛,你是個幸福的女孩;再學會有什么想法和感覺勇敢地說出來,就是個更可愛的女孩了。你明白嗎?”
曉娜點點頭笑了:“明白,學會有話說出來,老爸老媽會更愛我。”

第二次咨詢,曉娜父母高興地說:“回去后,就感覺孩子變了,也不再一個人偷偷哭了。今天孩子上學了。孩子怎么就變了呢?”
說來并不費解。前面說過,曉娜的哭,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這種內心的不安全感,源自特殊的家庭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親子互動模式。
一個幾歲的孩子,只知道成人的婚變使自己失去了親生母親的愛。這,在她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很大的不安全的種子。隨之,全家人對她的特別關愛,特別是繼母對她超乎尋常的關愛,讓她感到異常,卻難以理解,從而加重了內心的不安。
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媽媽,她不能再失去現在的媽媽。于是,她要讓自己做得更好,更乖,更聽話,更懂事。也是因此,她看到媽媽對別的孩子親近,就會心生不安。這日積月累的不安,讓一個幾歲孩子怎樣表達?于是,她只有偷偷地流淚了。
曉娜的意象中,看到一道道房門,這象征了什么?一個房門里,就是一個空間。一道封閉的房門,象征一個未知空間的秘密。曉娜看到一道道房門,象征了家在她心中一層層未知的秘密,象征了家在她心中一個個不能理解的困惑。這,自然引發她心中的不安全感。
意象對話過程中,咨詢師引導曉娜打開一道道房門,走進一個個房間,一直到走進最后一個房間,放松地躺在床上。這樣,未知變成了已知,也就消散了她心中的一層層秘密,化解了她心中的一個個困惑,讓她心神安寧下來。就是說,借助這樣的意象對話,幫助曉娜幼小的心靈中感受到,家是溫暖的,家是安全的。內心找到了安全感,也就不再偷偷流淚了。
在咨詢進程中,曉娜父母意識到,需要改變過去在親子互動上的偏頗心態。
曉娜父親的心態,在心理學上叫補償心理情結。曉娜父親覺得因為自己的婚變虧欠了孩子,內心有一種歉疚感和不平衡感。于是,在親子互動中,就會對孩子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關愛。這表面看是為了補償孩子,其實是為了補償自己,讓自己的歉疚得到一些安慰,心理上得到一些平衡。于是,這種過分的愛,讓年幼的曉娜心中萌生莫名的困惑和不安。
曉娜繼母的心態,在心理學上叫作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說的是以一種與內心相反的態度或行為來處理問題。比如,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教訓打罵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而繼母則會相反,即使孩子確實需要管教,也不敢管教,甚至有時反而過分溺愛。于是,這種過分的愛,讓年幼的曉娜更是感到困惑和不安。
曉娜父親說:“我知道了,我不用總是想著虧欠孩子,不用刻意,就是平平常常,照平常那樣愛孩子就夠了,是這樣嗎?”
曉娜繼母說:“我知道了,我不用總想著自己是繼母,不用刻意,就是自自然然,用自己的真心自自然然愛孩子就夠了,是這樣嗎?”
曉娜父母領悟得很好。父母對孩子,不必刻意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