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瑜
抽脂手術的風險很多,可以說從進入手術伊始就和風險同行。麻醉有麻醉風險,手術中有出血量過高、感染的風險。手術后還會有各種并發癥風險,輕則皮膚凹陷松弛、局部抽搐的“美容變毀容”,重則脂肪栓塞危及生命
日前,一位女性網紅在腹部抽脂填充手術后因感染致多器官衰竭,大面積皮膚潰爛浮腫,在ICU搶救了兩個月,經過多次手術,還是無力回天,該女性離開了人世間。
該女性也是擁有自創服裝品牌的頭部網紅,正值花季歲月,事業也頗為成功,就這樣香消玉殞了,確實讓人很痛心。一位生前好友直接把涉事醫院首頁曝光出來,提醒道“避雷警報”,另一位在評論區響應:“避雷,千萬別去它家做手術。”
“雷”是該避,但不是避哪一家醫院的“雷”,而是避抽脂的雷。近年來抽脂手術發生嚴重意外、危及生命的案例頻發,2020年香港媒體報道了“豪門女”在韓國做抽脂手術時身亡的消息,轟動一時。死者是知名休閑服裝品牌創始人、有“香港針織大王”之稱的羅定邦孫女羅貝兒,致其死亡的是韓國首爾江南區的“澳琳整形外科診所”,是一家價格昂貴的醫美機構。羅貝爾的死亡可能和麻醉劑使用不當有關,當救護車到場急救時,羅貝爾口鼻流血,一小時后在首爾恩平圣母醫院宣告不治。令人唏噓的是,羅貝爾本來是為了慶祝自己35歲生日才赴韓國“醫美之旅”的,結果卻是生日成了忌日。
很多醫美機構的業務人員在推銷抽脂手術時,都會強調微創、高科技、手術簡單,以消除潛在客戶的疑慮。然而,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沒有什么技術可以完全避免手術風險。這是醫療常識。
抽脂手術的風險很多,可以說從進入手術伊始就和風險同行。麻醉有麻醉風險,手術中有出血量過高、感染的風險。手術后還會有各種并發癥風險,輕則皮膚凹陷松弛、局部抽搐的“美容變毀容”,重則脂肪栓塞危及生命。
抽脂手術事故的公開報道很多,都會附上專業人士的提醒和警告。而且,專業意見普遍認為抽脂手術的效果并不好,容易反彈。美國整形外科學會指引中就提到:抽脂手術主要應用在運動及節食也無法消除的局部脂肪,而非用作減重用;而脂肪細胞有機會膨脹增大或分裂增多,所以抽脂手術后如果飲食或生活習慣不良,沒有定期做運動,該部位脂肪也會再次囤積。
近年來醫美需求爆發式增長,2020年“雙十一”第一波預售期間醫美消費訂單量環比增長7倍,平均客單價達6300元。德勤《中國醫療美容O2O市場分析》數據預計,我國醫美市場規模在2021年將要突破4000億元——2018年僅為2245億元,市場規模三年增長一倍。
醫美行業的井噴式爆發,不得不讓人懷疑,行業的服務水平提高能夠跟得上嗎? 央視財經頻道2021年3月份的報道稱:在四川成都,今年以來,醫美機構生意持續火爆,一些知名醫生的預約單都排到了半年之后。很明顯,這個高速增長的行業缺人了。
無論是醫生護士,還是機構管理人員,都需要一定的培養周期,還需要經驗的積累,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速成的。沒有足夠多的高素質人才,醫美機構的硬件再高級也不是高質量的供給。這是市場急劇擴容帶來的風險。
與此同時,醫美需求激增也造成了“從眾心理”泛濫,“既然那么多人做了都是安全的,那我也可以嘗試”。這種隨大流的想法會降低人們的風險意識,即使看到了事故案例報道,也會熟視無睹。僥幸心理與“同行者”的數量成正比,從而導致了個體風險的放大。
這是造成年輕的生命消散在醫美陷阱的直接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愛美之心”的過猶不及。互聯網提高了人們的出鏡率,個人形象不僅是網紅之類新興互聯網職業的“飯票”,也讓普通人有了更高的出鏡率。“顏控”泛濫,導致了心態失衡。
過去對“愛美之心”存在禁欲主義式的保守偏見固不可取,今天“顏值即正義”“三觀跟著五官跑”等“顏控口號”大行其道也偏離了社會生活的正常軌道。“愛美之心”成了畸形的“顏值焦慮”,正常的美容需求也就走形了。抽脂手術因此勃興。
許多消費者不是不知道風險,也不是不知道合理膳食、運動減肥才是有利于健康的正確選擇,但在他們看來,這些和抽脂手術立竿見影的塑身效果想比都是“微不足道”的。結果就成了現代版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正是大眾的“顏值焦慮”,像吹氣球一樣迅速“吹“出了醫美行業脫離現實條件的井噴,這是值得警惕的。每一起醫美的事故報道,都提醒著愛美人士: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什么比珍惜生命、遠離危險更重要。
(作者系歷史、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