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子越/廣東省廣州市鐵一中學番禺校區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屆亞運會在廣州市番禺區亞運城圓滿舉辦。亞運城處于番禺區石樓鎮,離廣州市中心約有40度公里,周圍人口居住量較少。亞運會結束后,亞運城內用于亞運比賽的體育館開始閑置。筆者所在學校正在亞運城里,對亞運城體育場館的現狀比較熟悉。亞運會后的體育場館的使用現狀引發了筆者對如何更好地優化利用好體育館資源萌發了興趣。廣州是一個國家級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就超過1500萬,曾經舉辦過多次全國性體育賽事。優化使用好舉辦過重大體育賽事的體育館資源,是關系廣州民生的重要事項。
了解廣州市民對體育館資源使用的看法,為相關部門優化體育館資源的使用提供參考性意見。
廣州市民對體育館資源使用的看法。
(1)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廣州市民對體育館資源使用的看法。為了提高調查的有效性,特實施紙質問卷調查和以問卷星為載體的線上問卷調查。為了強化問卷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再采用訪談法了解廣州市民對體育館資源使用的看法。
(2)文獻研究法:為了增強問卷設計和調查實施的有效性,強化對調查結果的客觀、科學的分析,利用中國知網、維普網以及萬方數據網搜索相關文獻,展開研究,盡可能地使得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統計分析法:使用SPSS、EXCEL等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展開分析。

圖1
(1)查看文獻:查閱中國知網、百度百科上對體育館后期利用的相關研究,了解廣州亞運會期間新建場館的可能存在的利用問題。
(2)實地考察:選取部分亞運會新建的中小型體育館(較少人去、較偏僻、符合我們所選條件的體育館)如:亞運城體育館、廣州黃埔體育中心體育館以及部分大學城體育場館等。主要考察內容:選址和概況、設計和項目定位、技術設備及材料、設施器材的完善、運營情況、利用情況和未來的發展預期等
(3)設計問卷:結合考查內容對考查對象進行分析,得出影響其利用的主要因素。目的:了解人們去體育館的次數、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對體育館的需求、對體育館利用的建議。一共23道題,其中3道填空題。以下沒作特別說明的都是單選題。
(4)派發調查問卷。派發調查問卷分成兩類。第一,線上:利用問卷星在網上進行問卷調查。第二,線下:到體育館附近的住宅區派發調查問卷,對大學城、鐵一校內師生派發問卷。
(5)處理調查數據:運用Excel整合線上線下收集到的問卷數據,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進一步分析居民的運動情況和對體育館后期利用的建議,從而對體育館后期利用提出建議。
(6)訪談:為了提高研究結論的信度和效度,強化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特抽取個別市民進行當面訪談。
參與問卷調查的一共有409人,其中女性占61.61%。在被調查者中,13-20歲的占53.55%,21-30歲的占7.82%,31-40歲的占11.98%,41-50歲的占20.29%。在被調查者當中,52.32%是學生,14.67%是從事教育行業人員,9.05%是從事商業(含個體經營)。居住所在地分布如表1。

表1 被調查者的居住地分布情況
從年齡段和性別來看,被調查者的分布比較合理。由于筆者所在學校和居住地都在番禺區,所以被調查者較多來自番禺區。越秀區、天河區和海珠區是廣州市的中心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從表格可知,來自這三個區的被調查者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54.77%的人認為居住地附近有體育館。在工作日的空余時間平均約為5小時以上的占18.09%,1-3小時的占44.25%,3-5小時的占18.83%。每周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長小于1小時的占36.19%,1-4小時的占46.7%,4-7小時的占10.27%。每周進入體育館(含游泳館)鍛煉的時長為“小于1個小時”的占38.63%,“1-4小時”占20.29%,“不入館”的占34.72%。對“體育館開放時間與您理想的入館運動時間是否沖突?”35.21%認為“部分沖突”,19.8%認為“不沖突”,41.56%“不入館或不了解”。
人們平常去體育館做什么運動的呢?為此,我們設計了一道多選題,結果是:“踢足球”占9.05%,“打籃球”占18.34%,選“游泳”的占15.4%,選“打羽毛球”的占30.81%。對于平時的運動方式,22%的人去體育館,21.52%的人是在家里,30.81%的人是在所居住的小區里,13.94%的人是在公園,11.74%的人是在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較多體育館采用了“預約登記”模式,以便提高體育館的管理效能。市民對體育場館的預約流程熟悉嗎?50.12%的人“不知道”,37.16%的人“略知一二”。如果使用網上預約,市民們更喜歡哪種網上預約方式?61.12%選“微信公眾號(需關注場館)”,22.98%選“微信小程序(無需關注場館)”,11.49%選“下載app”,4.4%選“電腦預約(上場館官網預約)”。市民們最注重體育館的哪些因素的呢?為此,我們設計了一道多選題。結果是:選“口碑”的占28.61%;選“體育館器材設施是否完備”的占69.44%,選“地理位置”占56.23%,選“交通是否方便”占75.55%。針對個人的運動需求,體育館是否應向社會開放?選“開放”占63.33%,選“特定時間開放”占32.76%,選“不關心”占3.18%。體育館現行的收費標準是否會影響市民的入館鍛煉時長或次數?“影響很大”占19.56%,“影響一般”占33.5%,“影響很小”占13.69%,“沒有影響”占4.65%,“入館或不了解”占28.61%。現階段體育館的服務及衛生狀況(如游泳池水質)是否會影響市民的入館運動時長?“影響很大”占48.41%,“影響一般”占17.6%,“影響很小”占8.07%,“不入館或不了解”占23.47%。現階段體育館的場地及運動器材配備是否能滿足市民的需求?“完全可以”占7.33%,“基本可以”占52.08%,“基本不能”占6.85%,“不入館或不了解”占32.27%。
市民們對廣州現存體育館的利用方式的印象如何?為此,我們設立了一道多選題。結果是:“開演唱會”占59.9%,“開展覽會”占30.07%,“作為運動場所”占50.12%,“很少利用”占19.07%,“不了解”占16.38%。市民們對體育館運營現狀的態度怎樣呢?認為“有待改善”68.7%,“保持現狀”占9.78%,“不了解或不關心”占21.52%。
體育館的選址應充分考慮對社區的影響和未來商業的利用;設計應特別重視實用性而不要追求特別豪華,盡最大可能滿足群眾健身的需求。滿足群眾健身的需求是體育館的建筑師在設計時應該遵循的準則,是體育場館賽后利用的關鍵所在。體育館的建設要考慮附近常住人口的數量,做好相關交通配套設施建設,盡量減少市民到體育館參加體育鍛煉的路途耗費時間。。
上述的“每周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長小于1小時的占36.19%”和“54.77%的人認為居住地附近有體育館”,充分表明市民的運動場所條件應能滿足個人的運動需要,但市民的體育鍛煉的時間每周不足1小時的比例較大。對“現階段體育館的場地及運動器材配備是否能滿足市民的需求”,選“不入館或不了解”占32.27%。這可以看出市民對運動健康的認識存在較大不足。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運動健康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鼓勵市民增加運動時間、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有專家指出,如何對這些投入巨資的體育場館群進行賽后的經營運作和日常管理,將是相關部門、場館業主和所有場館經營管理者必須面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也是一個與現代化體育場館興建同步運籌帷幄的謀略和藍圖。在設計上應盡可能地與休閑、旅游、娛樂、飲食、健身等活動緊密結合起來。
68.7%的市民認為體育館運營現狀“有待改善”;50.12%的人“不知道”體育場館的預約流程等充分表明,體育館的管理方式亟需優化、完善,管理效率需要努力提高。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來臨和環境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任何不能隨環境快速變化、善于迎接挑戰的組織和個人都將很快被淘汰,墨守成規的運營方式注定是要在競爭中失敗的。因此,體育館的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加強研究,加強對體育館的宣傳,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高體育館的使用效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體育館資源惠及民生,有助于提高市民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