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 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衛生事業發展歷程,不論是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衛生事業的發展都始終屬于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即使在敵人嚴密封鎖藥品短缺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仍建立了紅軍第一所醫院——小井紅軍醫院,為紅軍戰士以及周邊群眾提供醫療服務。

在晉察冀邊區,中國共產黨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制定頒布衛生健康方針,設立衛生機構,極大降低邊區軍民死亡率,直接改變了邊區衛生面貌。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03 年,無數共產黨員主動請纓奔赴防控疫情斗爭一線,最終戰勝了“非典”疫情;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不僅控制了疫情,更將疫苗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
今天,就讓我們在這里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回顧百年黨史中的醫藥衛生發展進程和發展成果。
你能想象嗎?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 歲,孕產婦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1500,并且每5 個新生嬰兒中就有1 個夭折。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衛生工作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疾病普遍流行,人民健康指標處于最低水平國別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速度慢,且醫療資源嚴重不均衡,醫療衛生機構幾乎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廣大農村地區很難找到專業的醫療機構。
在醫療衛生條件極其落后、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中國,如何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和艱巨的任務。
到2021 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 歲,孕產婦死亡率呈現出99.6%的下降速度,并于2018 年降至十萬分之18.3;嬰兒死亡率也降至千分之6.1,達到部分發達國家水平。
這樣矚目的成果得益于我國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衛生健康領域的“中國奇跡”。
早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時期,毛澤東就確立了根據地的衛生工作要為軍民健康服務,增強部隊的戰斗力,保證革命戰爭勝利的指導思想。

1929 年,毛澤東提出“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衛生工作宗旨,提出醫療衛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數人,為大多數人服務。
1933 年,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時指出:“疾病是蘇區中一大仇敵,因為它減弱我們的革命力量。如長岡鄉一樣,發動廣大群眾的衛生運動,減少疾病以致消滅疾病,是每個鄉蘇維埃的責任。”
1937 年12 月,毛澤東為白求恩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1945 年5 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的講話中指出:“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并指出“應當積極地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的醫藥衛生事業。”
1950 年,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
1952 年6 月,毛澤東揮筆寫下“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同年,毛澤東發出“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的號召,隨后一場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
從這時起,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基層醫療衛生力量,到1964 年前,醫療衛生機構增至近21 萬個;全國城鄉衛生醫療網基本形成;通過愛國衛生運動,將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亂、血吸蟲病、瘧疾、鼠疫、麻風病等疾病隔絕于外,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國政府努力創新并實踐了極為有效的、綜合性的“人民衛生觀”,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不僅注重疾病醫療,更重視衛生防疫,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普遍開展群眾性的衛生防疫運動,把發展群眾衛生事業視為黨和政府的責任。。

位于徐州醫科大學的赤腳醫生博物館
1965 年6 月26 日,毛澤東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多次強調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到農村,解決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
最高峰時全國約有500 萬赤腳醫生和農村衛生員,成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主力軍,是廣大農民名副其實的健康“守護神”,也是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中推薦病人的“看門人”。
這一政策實行的結果,使得新中國可以從容面對農村專業醫療人員嚴重短缺形成的挑戰。
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在1980 年至1981 年的年報中稱:“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后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板。”
毛澤東推動建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赤腳醫生隊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中國式初級衛生保健模式,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效的合作醫療體系。
1978 年12 月18 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極具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制定了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并重,為人民健康服務。這為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1982 年憲法對我國醫療衛生作出新的全面規定。第一章“總綱”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街道組織舉辦各種醫療衛生設施,開展群眾性的衛生活動,保護人民健康。”
1984 年9 月20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發布;1986年12 月2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發布;1989 年2月12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發布;1994 年2 月26日,《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發布。
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推動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持續發展。
在1996 年12 月9 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強調:新時期衛生工作要“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003 年,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指出,公共衛生建設工作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004 年3 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第十四條增加“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第三十三條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社會保障制度和人權原則的入憲,推動了我國憲法關于醫療衛生事業規定的發展完善、與時俱進。

服務呂梁山基層百姓健康的山西省汾陽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快速提升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把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奮斗目標,對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出全面部署。
2009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全面啟動新一輪醫改。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從制度上保證每個居民不分地域、民族、年齡、性別、職業、收入水平,都能公平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2012 年11 月15 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率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從東北到西南,冒嚴寒踏冰雪、赴深山訪老區,每到一處,百姓的看病就醫問題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從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到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察實情、作部署,一項項重大決策,凝聚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
因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尊醫重衛,把保障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部署,主要健康指標不斷提高。

2020 年2 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時叮囑醫務人員做好自我防護。
2013 年,全國311 個縣(市)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機制等方面改革。
各地通過積極推行臨床路徑管理、同級醫療機構檢驗結果互認、預約診療和分時段就診等措施,控制醫療費用,方便群眾就醫,提高服務質量。
到2015 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比2010 年提高了1.51 歲,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35.29% 下降到29.27% ,80% 以上居民15 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醫藥費用不合理過快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顯著提升。
2016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了新時期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新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2016 年10 月2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國民健康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
2019 年8 月26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12 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標志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臺階。
2020 年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
從1921 年到2021 年,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百年,是黨為民眾的生命健康權不斷奮斗、艱苦求索的一百年。
從只能依仗形似“皮球”的簡易呼吸機與死神較量,到如今“一所大型醫院擁有的EC M O 數量就超過了部分國家”;從只能在普通病房內劃出幾張床位的簡易R IC U(呼吸重癥監護室),發展到數十張床位,每張床位都配備一臺呼吸機以及C R R T、無創通氣等高尖端醫療設備的專業R IC U;短短幾十年間,中國醫療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中國醫療的“百年巨變”清晰可見。
而他們——在每一場沒有硝煙的生死之戰中“白衣執甲”,沖鋒在前的醫護工作者,實乃中國百年醫療變遷的“英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