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喬 禹
不打針,不吃藥,治好頸椎靠“上吊”。近期,“上吊式健身”以一種新興健身方式走進公園,大爺大媽們“圍吊”在一顆大樹旁,隨風擺動著身體,絲毫不在意圍觀群眾“糾結”的表情,更不在意耳畔“嘖嘖”的呲牙花子聲,只是在天旋地轉中感受著頸椎的自由。
遼寧沈陽一個公園中,57 歲的孫大爺自制樹上懸掛牽引裝置,自信滿滿地將頭部套了進去,他說自己過去頸椎毛病不少,于是發明了一個活動式牽引器具,能修復頸椎疾患,改善頸肩患處。有不少人也如孫大爺一般用“上吊式”鍛煉方式健身,大家將頭吊起,隨著繩子搖晃、擺動,有的甚至雙腳離地。
視頻傳到網上后,網友紛紛表示被這種鍛煉方式嚇到——“牽引是循回漸進式的”“太危險了,不敢看”。
早在2007 年,山東青島的宋連云女士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從那之后,不管刮風下雨,宋連云每天都堅持上下午各抻一次,每次半個小時。這一堅持,就是12 年。
音樂一起,只見宋連云把頭吊在一個類似牽引的帶子上,雙腿懸空,在空中手舞足蹈起來,“懸空步”走得鏗鏘有力。
宋連云自己鍛煉的是怡然自得,但旁邊圍觀的村民,卻被嚇得冒出一身冷汗。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或者小關節的退變,而導致鄰近的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并出現相應臨床癥狀的一組疾病。頸椎退變多發生在下頸椎,病程長短不一,多數呈慢性病程,反復發作,逐漸進展。
因“上吊式健身”突然出現,有流言稱,將頭吊起,隨著繩子搖晃、擺動,這種“吊脖”健身能修復頸椎疾患。
但真相其實是,“吊脖健身”鍛煉類似臨床上的“頸椎牽引”,熱衷于“吊脖健身”的中老年人,以為讓脖子受到牽引就對頸椎有好處。但答案是否定的。像這種不正當的“吊脖健身”,牽引力量遠大于臨床治療所需,可能會損傷神經組織、肌肉、肌腱和韌帶等,加重病情,甚至可能會引起截癱,危及生命。
做牽引治療需要遵循兩個原則,即對癥原則和適度原則。在臨床上,有兩種頸椎病適合牽引:一是慢性頸肩疼痛,通過適度牽引可以使緊張的肌肉松弛,有效緩解疼痛癥狀。二是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上常表現為上肢放射性疼痛或發麻、感覺沉重及握力減退等癥狀,可以選擇適當的牽引治療,但切忌強度過大和時間過長,像上述的“吊脖”式鍛煉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臨床上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有眩暈癥狀的頸椎病、不穩定型頸椎病”禁做牽引治療,原因是高強度的“吊脖”式牽引有可能將已經不穩定的椎間盤內核結構破壞,進一步壓迫神經,加重疼痛、麻木癥狀,甚至有可能造成癱瘓、死亡等不良后果。

因此,做牽引治療前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完善相關檢查,經過專業醫生評估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頸椎病是屬于退變老化的疾病,但近年來,頸椎病患病率不斷上升,發病年齡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年輕的患者中有相當部分是電腦族或手機族。
其實大部分頸椎病并不需要首選手術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一般需要盡早手術,以挽救脊髓功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害,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活動障礙。
“神經根型”頸椎病,早期可以保守治療,通過藥物、理療和鍛煉,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改善或維持,但嚴重壓迫神經根保守治療是無效的,還是要積極手術減壓。
人體的脊柱并不是一根直棍,而是由7 節頸椎、12 節胸椎、5 節腰椎和骶尾骨組成的柔軟的、彎曲的“多節棍”,也是人體S 型曲線的基礎,頸椎部分存在生理前凸。
維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伸屈功能,保護脊髓。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頸椎,就可延緩頸椎的退變進程。對于已經有了頸椎病且正在治療的病人來說,有效的康復鍛煉同樣有助于提高療效,控制病變的發展。
要避免長期低頭伏案、使用手機、維持一個姿勢不休息,工作一個小時左右,要站起來活動10 分鐘左右,讓自己的身心得到適當的放松。
雙手交叉放在枕后,保持頸部輕微后伸,靜止狀態下,頭向后使勁,手向前對抗,感覺頸部兩側肌肉收縮即可,堅持10 秒鐘放松。依此重復,每次10~15 分鐘,一天3 次,一般堅持3 個月左右,頸椎曲度可以逐漸改善,早期癥狀可能得到緩解。最重要的是,能夠遠離“真正的”頸椎病。
仰臥在床上,去掉枕頭,用四肢的力量抬起肩背部,持續3~5 秒,然后肌肉放松,放下肩背部休息3~5秒為1 個周期,以達到鍛煉項背部肌肉的目的。同時還能有效地鍛煉腰背部的肌肉,對慢性腰腿痛的病人也有益處。根據體力逐漸調整強度。
游泳,特別是蛙泳的后伸動作,也是反弓的姿態,通過肌肉的鍛煉來增加頸椎的穩定性,讓頸椎恢復到生理曲度。
當頸痛等頸椎病癥狀較明顯時不宜鍛煉,更不可盲目的推拿按摩,反而是應該適當休息。病情較重的需要到正規醫院就診,請骨科醫生判斷指導。在癥狀明顯緩解后,才可以進行適當的頸部肌肉鍛煉,以預防復發和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