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香 管鍵琴通訊作者)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南京 211300)
人體顱腦內分布大量神經,一旦遭受損傷,可能造成多種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的增長,交通業的發展,車禍意外事故頻發,導致顱腦外傷發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1]。顱腦外傷普遍具有治療難度高、危險性大、易死亡等特點,因此,做好急診救護工作至關重要。將全程護理干預運用于急診救治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2]。本文針對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急診收治90 例車禍創傷造成顱腦外傷的病患為例,簡述全程護理干預的過程及應用價值,分析內容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急診科接診車禍創傷造成顱腦外傷病患90 例觀察研究,根據隨機抽簽結果進行分組。
對照組共計患者45 例,其中男患30 例,女患15 例,年齡24~76 歲,平均年齡(41.4±1.3)歲。
觀察組共計患者45 例,其中男患29 例,女患16 例,年齡25~75 歲,平均年齡(41.5±1.4)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急救護理干預,包括:為患者包扎傷口、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
觀察組患者采取全程急救護理干預,具體過程為:
1.2.1 急救出診優化。
對急救電話接聽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并制定科學的接聽流程。在急救電話接通后,接聽人員需立即詢問患者情況,在確認為急診病例后需立即通知急救小組進行準備。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詢問患者基本情況,對其病情予以評估,確認發病地點,快速通知急救小組相關情況,為其準備相關急救設備、藥物等創造更多的時間窗。急救小組在接到出診通知后需在5m in 內出車,待其出車后接聽人員仍需保持通話,并詢問發病現場的基本狀態,并叮囑其在急救人員到達前盡量不要擅自移動或處理患者病情,以免造成二次損傷,如病情緊急可指導采取正確的早期處理。如急診地點為戶外,需通知撥打急診電話的人員將路面障礙清理干凈,以免影響急救車的進入,做好早期準備工作。另外接聽人員在確認后續情況后需盡快通知急救小組,準確且全面地轉達各類信息,方便其在到達現場后立即開展急救護理。
1.2.2 現場急救護理干預。
急救小組到達現場后立即開展急救護理,根據預先提供的信息和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核對,并評估其當前的病理狀態,以穩定病情為第一原則。現場病情評估時間控制在30s內,實時確認患者的意識狀態,通過觀察瞳孔光反射應激反應進行評估,快速測量和記錄其心率、呼吸頻率、血壓等基本生理指標的變化,對生命威脅較大的創傷需進行優先處理,針對具有外傷者需快速清創、消毒和止血,存在顱腦外傷者需進一步采取加壓包扎;針對存在呼吸障礙者需實施人工呼吸和機械通氧,并及時清理口腔內嘔吐物、分泌物等;針對心臟功能障礙者需給予現場心肺復蘇,必要時可注射腎上腺素等。為患者快速建立至少2 條靜脈通路,快速調節水、電解質等平衡,并給予肢體適當固定,準備進行轉運。
1.2.3 轉運護理。
在轉運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向患者的陪同人員詳細告知患者的基本病情,如患者此時意識保持在清醒狀態,可直接向患者轉達,并強調后續的急救方案,以穩定其情緒狀態。在轉運過程中需妥善固定患者軀體,如存在嘔吐情況需選擇平臥仰臥位,且頭部偏向推車的一側,委派專人負責盛接嘔吐物,避免污染車內環境。在每次嘔吐后均需對口腔進行清理,確保呼吸的通暢性,降低腦組織因缺氧帶來的損傷。如轉運過程中患者出現心跳停止的情況,需立即就地開展心肺復蘇,最大程度緩解危重癥狀。在急救車到達醫院后如患者仍處于危重癥狀態,需立即出具病危通知書,同時快速完成交接。在急救車運輸途中由專人負責聯系院內急救科室,詳細說明患者的基本狀態和實時病情變化,方便院內急救工作的快速開展。
1.2.4 院內急救護理。
在急救車到達醫院后需協助院內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快速轉移,并委派專職護理人員負責交接患者基本信息,并指導家屬和院內護理人員完成掛號、繳費等工作。院內護理人員需配合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檢查,并與病歷數據進行對比,確認外科急救手術的各項指征,準備各手術器械和設備。如存在骨折、顱腦損傷時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影像學檢查,并開通綠色通道,快速轉運至急救室內,重新建立人工輸氧體系,開展早期血液配型,并經由靜脈通路輸注各類制劑。
統計兩組患者急救成功率,記錄各組患者急救過程中各環節用時情況。
通過SPSS 24.0 完成結果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取%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取()形式表示,分別通過卡方值、t值檢驗,P<0.05 表示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急救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急救過程中各環節用時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急救各環節用時對比
顱腦外創傷是交通事故當中較為常見的創傷類型,也是最嚴重的創傷之一,且治療的風險性相對較高,不僅需要準確的急救護理干預,還需對多種并發癥給予早期預防[3]。根據臨床大數據研究結果顯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自受傷開始后的第一個60m in 會迎來第一次死亡率高峰期,因此急診科室也將這一時間稱為“黃金一小時”,一旦錯過患者的死亡率極高,即便部分生命力頑強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實質、腦神經組織損傷。為此越早實施院前急救,越早將患者轉運至院內,越有利于顱腦外傷患者的預后效果[4]。
為此必須對急救護理工作給予科學的優化,有效縮短院前急救的處理時間,確保患者到達醫院是在“黃金一小時”內。
第一,需對急診電話接聽工作進行優化,對負責接聽的相關人員開展培訓工作,提升其疾病的快速評估能力[5]。在接聽急診電話后,需確認事故發生點和患者疾病情況,并立即通知急救小組準備出發。同時繼續確認患者病理狀態,將所獲得的信息實時告知急救小組。急救小組則需在接到通知后5m in 內出車,接聽人員在其出車后仍需實時提供患者的相關信息,以方便小組準備各類急救設備和藥物。
第二,在到達事故現場后需根據預先了解的情況快速建立靜脈通路,清理上呼吸道后進行人工輸氧,并對顱腦創傷面予以快速清理、消毒和加壓包扎。
第三,在患者轉運途中進一步穩定病情,并和院內取得聯系,告知相關信息。
第四,到達院內后需立即開通綠色通道,并完成患者信息交接,在規定時間內開展顱內C T 掃描,確認病情狀態后實施快速搶救。
總之,車禍創傷造成顱腦外傷病患急救過程中配合全程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縮短急救期間用時,盡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