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家河,劉經賢,生欽海,柏魯林,夏明輝,楊啟萌,王 濤,王 晶,趙 燕,武海衛
(1.商河縣林業保護和發展中心,山東 商河251600;2.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 廣東 廣州510642;3.東營市東營區東城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257091;4.濟南市森林保護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250099;5.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4)
白蠟外齒莖蜂Stenocephus fraxini Wei 是危害美國紅梣Fraxinus pennsylvanica、絨毛白蠟F.velutina、水曲柳F.mandshurica 等白蠟樹Fraxinus spp.的重要枝梢害蟲[1~2],其幼蟲蛀害1年生白蠟枝條髓心,導致復葉青枯、干枯脫落。為調查白蠟外齒莖蜂天敵種類,2015 - 2020年,通過在山東商河及全國20 多個省份野外采集受害枝條、室內飼養,發現白蠟外齒莖蜂成蟲及幼蟲期有瑪氏舉腹蟻Crematogaster matsumurai、胡蜂科Vespidae (2 種)、跳蛛科Salticidae 等3 類4 種捕食性天敵,卵-幼蟲-預蛹期有何俊華雙短姬蜂Bicurta hejunhuai Liu,Yan&Broad[3]、商河新賽阿金小蜂Neocyrtoptyx shanghensis Xiao et Yan[4]等11 種寄生性天敵,對其中已定名新種類成蟲形態特征進行記述,結果報道如下。
野外應用高枝剪、捕蟲網、95% ~ 100%酒精、試管、培養皿、廣口瓶、紗網袋(60/80 目)、數碼照相機EOS70D(1500 萬像素)等進行采集觀察研究;室內應用體視顯微鏡 (OLYMPUS-SZX7-1063)、CCD 成像系統(北京斯內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等觀察拍攝記述。
2015-2020年,主要在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同時在濟南(平陰、歷下區、萊蕪區)、東營(東營區、西城區、墾利)、棗莊(薛城區、嶧城區)、泰安(泰山區、岱岳區、寧陽)、濱州(惠民)、德州(樂陵、臨邑)、煙臺(蓬萊、長島)、濰坊(壽光)、淄博(高青)、聊城(東阿)、臨沂(蒙山、平邑、沂南)等市縣采集調查;并先后在山西、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廣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重慶等省(市、區),各選取1-3 個市(縣、區)的城鎮和村居的街道(公園、校園、四旁、苗圃等),每個地點視白蠟樹的種類、數量等情況,用高枝剪剪取樹冠中下部不同方位的白蠟外齒莖蜂受害枝條20 ~ 100 枝不等。
各地采集的受害枝條,首先在現場和當地進行剖檢,發現天敵幼蟲或蛹,保存并飼養至成蟲;對大部分受害枝條經保濕處理后帶回商河,放于紗網袋內,自然羽化出天敵成蟲后,標記并放入95 %~100%酒精保存,進行種類鑒定。
據采集觀察,共發現捕食性天敵3 類4 種。①捕食莖蜂幼蟲數量最多的瑪氏舉腹蟻Crematogaster matsumurai Forel, 1901 (膜翅目Hymenoptera 蟻科Formicidae 切葉蟻亞科Myrmicinae)。在商河調查3512 個受害枝,有螞蟻群或螞蟻蛀道枝條70 個,占1.99%,每組螞蟻可控制1 至多個枝條內的莖蜂幼蟲。②跳蛛科Salticidae (蛛形綱Arachnida 蜘蛛目Araneae)的1 種蜘蛛,在所有調查的3 512 個受害枝條的蛀道或蛹室內僅發現2 頭蜘蛛,數量較少,控制能力有限。③在莖蜂成蟲羽化高峰期,胡蜂科Vespidae 的馬蜂Vespinae 和胡蜂Polistinae 捕食樹冠枝葉間飛舞、棲息甚至交尾的成蟲,對莖蜂種群數量有一定抑制作用。
經鑒定,共發現寄生性天敵11 種(詳見表1、圖1),其中2019-2020年發表1 新屬3 新種[3~4]、1中國新記錄種[5]。2015-2019年在商河縣采集白蠟樹受害枝條3512 枝、3988 頭白蠟外齒莖蜂(幼蟲、蛹、成蟲),累計發現商河新賽阿金小蜂等內寄生性天敵22 頭(不含羽化出走的寄生蜂成蟲),平均寄生率0.55%。本研究首次記載硬皮腫腿蜂在林間自然寄生于莖蜂科昆蟲。據2018年1-8月在商河縣聯通公司院內的白蠟樹調查,白蠟外齒莖蜂幼蟲危害期硬皮腫腿蜂寄生率15.2%,越冬期寄生率5.7%。腫腿蜂成蟲在枝條蛀道內串行,或者自越冬幼蟲提前咬好的預羽化孔處咬1 極小孔爬出,尋找、寄生枝條內不同部位的幼蟲或預蛹。2017年12月18日至2018年1月22日,濟南市林場技術人員利用人工繁育的川硬皮腫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 Xiao 的2 代野蜂進行了白蠟外齒莖蜂幼蟲 (預蛹)人工接種試驗,平均寄生率44.4%,單頭莖蜂幼蟲出腫腿蜂成蟲9.3(4~19)頭。2019年3月6日采自商河縣城商中路白蠟外齒莖蜂受害枝條內的腫腿蜂,經山東師范大學劉騰騰副教授進行形態和分子鑒定,確認為白蠟吉丁腫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

表1 白蠟外齒莖蜂寄生性天敵名錄
2.3.1 環足蛀姬蜂Schreineria cingulipes(Forster,1888) (圖1 a,b)[5]
雌性:體黑色,頭部、胸部有斑紋,腹部第1-7節背板端緣有白色橫帶。前中足基節黑色;后足基節黑色,背方中央有白班;后足腿節黃褐色,端部0.2 黑褐色。后翅Cu & cu-a 脈在中央上方0.3 處曲折。產卵管側扁,腹瓣端部有6 條縱脊。
雄性:與雌性相似,不同點在于:前足脛節不明顯膨大,腹部第1 節背板較為細長。并胸腹節后方中央有1 大白斑,兩側各有1 小白斑。
2.3.2 光瘤姬蜂Liotryphon sp.
雌性(圖1 c,d):復眼內緣近平行;唇基平坦,端緣中央內凹;后頭脊完整。前胸背板光滑,無刻點;前溝緣脊在中央上方存在。中胸盾片中葉微凸,盾縱溝在基部存在。胸腹側脊發達,伸達中胸側板上方0.7 處。并胸腹節無中縱脊,中央背表面有一非常淺的中縱溝,背側區散布平滑刻點。前翅1cu-a 脈與M&Rs 脈相對,小翅室四邊形,受納2m-cu 脈于端部0.2 處;后翅Cu&cu-a 脈外斜,在上方0.3 處曲折。各足爪具基齒。腹部第1 節背板背側脊不完整,中央間斷;第2 背板基部無明顯的斜側溝,瘤凸微弱突出;第3-5 節背板具發達的瘤凸,具密的粗刻點,端緣光滑帶約占背板長的0.2;第6-7 節背板局細刻點,第6 節背板瘤凸中等凸起(比3-5 節背板瘤凸較小)。產卵管鞘明顯長于腹部長。體黑色;前胸背板背緣端部0.6 有窄黃色邊緣。足黃褐色,前中足基節和轉節黃白色,后足基節黑褐色。后足腿節背側深褐色,脛節端部淺褐色。
雄:與雌相似;體黑色,顏面完全黑色;后足基節和第1 轉節黑色;后足脛節端部黑褐色;后足跗節黑褐色。各爪無基齒。
注:該種與寄生卷蛾科的Liotryphon strobilellae(Linnaeus,1758)很相似。有待進一步確定。
2.3.3 何氏雙短姬蜂Bicurta hejunhuai
鑒于本文第2 作者等發表新種時[3],英文記述成蟲形態特征,為便于讀者鑒別,特在此中文述。
雌成蟲,體長8.93(6.96~10.50) mm,頭寬1.38(1.15~1.56) mm(圖1 e,f)。

圖1 白蠟外齒莖蜂寄生性天敵(一)
頭部:顏面平坦,寬為高的1.2 倍,中央具稀疏刻點,刻點之間間距為刻點直徑的1.0~5.0 倍,觸角窩下方和近眼眶處的刻點較密;顏面在近眼眶處表面具細顆粒狀。唇基寬為高的2.2 倍,具稀疏細刻點,唇基端緣中央有一鈍齒,表面無刻點。上顎向端部微弱變窄,中央處寬為基部寬的0.57,下端齒略微長于上端齒。上唇不外露。眼顎距短,具細皺,之間呈細革狀,長為上顎基部的0.33。上頰背面觀向后均勻收窄,具細刻點,被柔毛,背觀為復眼橫徑的0.63。頭頂在后方具細刻點,在單眼和復眼之間呈細革狀。側單眼間距(POL):單眼直徑(OD):單復眼距(OOL)=1.0:1.25:1.0。觸角鞭節19 節,第1-5 鞭節的長度比例為:1.42:1.25:1.17:1.08:1.0。第1 鞭節長為端部寬的2.83 倍,端鞭節長為基部寬的2.4倍,比第4 鞭節略短(12:14)。后頭脊邊緣銳利,發達。后口脊下端與上顎基部的距離約為上顎基部寬的1.25 倍。
胸部:前胸側板具細密刻點,被柔毛。前胸背板具強皺,中央凹陷部分具向前彎曲的縱皺,上半部具不規則強皺。前溝緣脊與強皺相混,不能區分。中胸盾片中葉側面觀向前略凸,中葉具不規則分布刻點,其中近中的刻點較為稀疏;中胸盾片側葉具比中葉更為稀疏的刻點。盾縱溝深,中央齒痕狀;中胸盾片在盾縱溝交匯處方中央具一短縱溝;中胸盾片中央后方光滑。小盾片均勻而微弱隆起,具稀疏刻點,刻點間距為點直徑的1.0 ~ 2.0 倍。后胸背板中央具皺點。胸腹側脊在腹部明顯,背方模糊并且不超過中縱縫的前方。中胸側板大部分具密網點,被柔毛;上緣在翅下脊前方具不規則短縱皺,在翅下脊下方和鏡面區前方之間具細皺;下后方在腹板側溝下方具短皺,略有光澤。鏡面區相對較大,與翅基片等長(或為翅基片的0.6 倍),光滑無毛。中胸側板縫具小凹窩。中胸腹板在中央縱溝兩側或多或少光滑,側方和中央具稀疏刻點。中胸腹板縱溝內有短橫脊。后胸側板具皺,均勻凸出,背方具強皺,中央具網點,腹方具不規則皺。后胸側板下緣脊在后胸側板前方0.4 存在,微弱突出,后方0.6 由細皺代替。后胸腹部長為中胸腹板的0.8 倍,具不規則橫皺。并胸腹節長,具發達的刻皺;中縱脊發達,伸達并胸腹節后方端部,基部略相互匯攏,之間具橫皺;背側區具不規則皺;外側區具橫皺,外側脊完整,邊緣銳利。并胸腹節氣門長形,長為寬的2.5 倍,與外側脊相距為其長徑的1.0 倍。

圖2 白蠟外齒莖蜂寄生性天敵(二)
翅: 前翅1cu-a 脈與M & Rs 脈之間距離為1cu-a 脈的0.2 倍。2rs-m 與2-cu 脈相距為2rs-m脈長的0.83 倍。后翅具8 個翅鉤,Cu &cu-a 脈外斜,在上方0.27 曲折;Cu 脈端段微弱存在。
足:前中足細長。后足基節長,長為其最大寬的3.2 倍,具稀疏刻點,背方刻點相對較稀疏。后足腿節長為其最大寬的2.8 倍。后足脛節長為腿節的1.9倍,脛節端距非常短,兩端距等長,為基跗節長的0.18。后足1-5 跗節長度比例為:5:2.3:1.5:1.0:2.1。跗爪強度弧形。
腹部:腹部第1 節背板長為端寬的3.0 倍,具皺狀刻點,在基部0.4 處具1 中縱溝,兩側具強度皺狀; 腹部第1 節腹板伸達氣門后方,長為背板的0.63 倍。氣門突出,位于第1 節背板中央前方0.4處。第2 節背板長為端寬的1.4 倍,前方0.2 具顆粒狀刻點,其余具細刻點。第3 節背板具細刻點,前方細革狀,前側角具1 細窗疤。產卵管鞘短,為后足脛節長的0.25 倍。
體色:體黑色。頭部黑色,顏面在唇基上方有一對模糊或清晰的黃斑。上顎褐色,下緣和端齒黑色。莖節和前頦黑色。下唇須和下顎須黃色。觸角柄節和梗節黑色,鞭節背方黑褐色,腹方黃褐色。前中足淺黃色,基節黑色。后足黑色,第1 轉節端部黃色,第2 轉節黑褐色;腿節最基部腹緣淺黃色;脛節基半腹緣黃色,背緣暗褐色至黑褐色,端半黑色;腹部第1~7 節背板后緣黃色。翅基片黑色。翅透明,翅脈和翅痣黑色。
雄成蟲,體長8.43(6.04~10.32) mm,頭寬1.38(1.03~1.54) mm,與雌性相似(圖1 g,h)。不同之處在于:觸角腹緣黃色至黃褐色;顏面和唇基(除下緣黑色))黃色,有時顏面中央有1 黑點;額部在觸角窩上方具數條橫皺;腹部第1 節背板中央具2 條長縱脊伸達腹板后方0.7 處,脊的端部不規則分支。抱握器端部平截。
2.3.4 硬皮腫腿蜂Sclerodermus sp.(圖2 a,b)
有2 種,第1 種具體種類待定。
第2 種:白蠟吉丁腫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6]
無翅雌蜂(圖2 c,d):全體栗褐色,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后緣具黃褐色帶;觸角褐黃色,各足基節、腿節和跗節同體色。腹部背面可見7 節,3-7 腹節兩側和產卵管末端有黃色剛毛。腹面各節之間有黃色長毛和短絨毛。前足腿節膨大,各足脛節上有一端距,中足脛節外側被短黃毛。
2.3.5 商河新賽阿金小蜂Neocyrtoptyx shanghensis Xiao et Yan[4](圖2 e) 和纖新賽阿金小蜂N.exilis Xiao et Yan(圖2 f)
新賽阿金小蜂屬Neocyrtoptyx Xiao & Yan, 2020目前僅知該2 種。主要屬征:體軀被白直毛,頭和胸被凸脊的網狀刻紋。頭前面觀卵圓形,觸角洼淺,上緣伸至中單眼;無頰溝;觸角著生于顏面中部,觸式11353,鞭節與梗節長之和短于頭寬。頭背面觀無后頭脊。前胸背板短,幾乎與中胸等寬;盾縱溝不完整,小盾片后溝淺;小背板較長,卵形被網狀刻紋;并胸腹節短而光滑,中脊完整。前翅無緣毛,緣脈長于后緣脈和痣脈。柄后腹無腹柄,長矛型,柄后腹第1 節和第2 節背板后緣中部向后伸出,產卵器鞘較突出。2 種金小蜂的區別點如下:
商河新賽阿金小蜂:頭前面觀頭寬為高的1.28倍,唇基寬為高的1.76 倍;背面觀頭寬為長的2.39倍;觸角棒節短于第4 和第5 索節長之和;后緣脈為痣脈的1.31 倍。
纖新賽阿金小蜂: 頭前面觀頭寬為高的1.09倍,唇基寬為高的1.45 倍;背面觀頭寬為長的2.16倍;觸角棒節與第4、第5 索節長之和等長;后緣脈為痣脈的1.15 倍。
2.3.6 長尾嚙小蜂Aprostocetus sp.
雌性(圖2 g): 體細長,后軀約為前軀的1.2 倍。頭部和前軀暗藍綠色,后軀褐色;觸角褐色,柄節和梗節腹面顏色淡,褐黃色;足除跗節外,暗褐色,腿節和脛節末端暗黃色;前足第一跗節黃褐色,其余3節褐色,中足和后足前2 跗節黃褐色,末端2 節褐色。腹部硬化程度弱,容易塌陷。頭部具顎眼溝,稍彎曲。觸角環節4 節,索節3 節,棒節3 節;3 索節幾乎等長,長約為寬的2 倍。前胸背板背面觀可見。中胸背板中葉兩側沿盾縱溝各具3 根剛毛,且呈1列;中胸中葉上的網狀刻紋明顯,具一明顯的中線。中胸小盾片寬略大于長,具2 對剛毛,近中溝明顯。并胸腹節上的刻紋明顯,具中脊,氣門與中脊之間不具褶;并胸腹節上的氣孔較大,且氣門外緣凸起;并胸腹節胼胝具2 根剛毛。前翅亞緣脈具3 根剛毛;后緣脈退化;前緣室下緣具一列剛毛。腹部產卵鞘伸出不明顯;尾毛3 根,其中一根末端稍彎曲,且稍長于其他2 根剛毛。
雄性:與雌性類似,以下特征不同:體較雌性短粗,后軀短于前軀,前胸短。觸角顏色稍淺。足脛節前端和黃色,靠近端部部分黑褐色,末端和黃色;前足跗節褐色,中足和后足跗節褐黃色。觸角索節4節,第一索節最長,稍長于其他3 節,且各節長至少為寬的2 倍;棒節3 節。
3.1 已知文獻記載,腫腿蜂科Bethylidae 多自然寄生并廣泛應用于天牛、吉丁、象甲等鞘翅目害蟲的生物防治[6~7];室內人工接種試驗表明,還可以寄生黃粉蟲、螟蛾、透翅蛾、木蠹蛾、姬蜂、胡蜂、葉蜂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10 多科數十種昆蟲,并能產生子代蜂[8~14],但所有文獻均無自然寄生和人工接種寄生莖蜂科昆蟲的記載。本研究系首次報道腫腿蜂科寄生莖蜂科昆蟲。
3.2 國內此前報道的原白蠟哈氏莖蜂文獻均無天敵記載[15~19];作者此前報道采集發現的白蠟外齒莖蜂寄生性天敵僅有蛀姬蜂Schreineria sp.、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等4 種[2]。經兩年多進一步采集和專家鑒定,目前累計發現寄生性天敵11 種,另外尚有多種寄生蜂有待進一步采集飼養。其中2018年1月,在北京市大興區念壇公園內采集的莖蜂受害枝條蛀道內,僅發現2 排繭(圖2 h),后部分飼養至黑蛹,經鑒定屬繭蜂科Braconidae 小腹繭蜂亞科Microgastrinae 種類,具體屬和種有待今后采集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