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王興周
(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東 長島265800)
長島,又稱廟島群島,由151 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8 km2,海域面積3541 km2,海岸線長187.8 km,有居民島嶼10 個,轄10 處鄉鎮(街道、開發管理處)40 個行政村,4.3 萬人口。長島區位條件獨特,地處膠東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南北縱列于渤海海峽,因地處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路線上,是我國東部候鳥棲息與遷徙的重要通道,素有候鳥“驛站”之稱。1982年,長島被劃為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山東省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以來,采取環志、救護、禁獵、禁伐、封育、防火、恢復植被等措施,鳥類與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近年來,通過連續實施造林綠化、封山育林、森林撫育、林分改造,健全保護區生態監測網絡,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綜合防控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保護區的森林質量不斷提升,樹種多樣、結構合理、系統穩定的生態體系逐步形成,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保護措施,使鳥類資源明顯增多,在長島繁殖的夏候鳥和越冬的候鳥種類、數量顯著增長。2016年夏季在開展鳥類資源普查時,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珍稀水禽——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在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繁殖,隨即著手組織人員開展調查研究。本文詳細歸納總結了該鳥在長島的分布、居留、繁殖、取食等情況。
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東經120°35′28″-120°56′36″,北緯37°53′30″-38°23′58″)縱貫渤海海峽、膠遼半島間,海域遼闊,生態自成體系,陸海食物鏈豐富,是鳥類南北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和棲息地,每年春(3-5月)秋(9-11月)時節有大量候鳥在此休憩覓食。保護區總面積5015.2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333.8 hm2,實驗區面積3681.4 hm2。保護區海岸線全長146km,永久性淺海濕地面積1105.2 hm2。保護區內包含20 個島嶼,且涉及10 個無人島嶼,各島互不相連,相互獨立,交通不便,受外來人類活動干擾影響較少,形成了各有特點的生態環境和水深梯度的濕地,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據調查,長島自然保護區內鳥類有19 目58 科333 種,占全國鳥類種數的24%,占山東省鳥類總數的76%。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9 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40 種,山東省省級保護鳥類31 種。國家Ⅰ、Ⅱ級保護鳥類中有猛禽39 種;中日兩國候鳥保護鳥類158 種,占70%;中澳兩國候鳥保護鳥類46種,占56.9%;世界“瀕危動植物紅皮書”國際重點保護鳥類11 種。區內陸生動物除鳥類外,還有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以及淺海動物等。
為調查清楚長島保護區內黃嘴白鷺分布及種群數量等相關信息,2016年春、秋兩季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保護區全境內開展拉網式、地毯式調查。根據黃嘴白鷺的生活習性和涉禽特點,技術主要在沼澤濕地、海邊灘涂、海參圈海養區、養殖筏架、無居民島周邊等各類黃嘴白鷺可能生活的區域,基本涵蓋了保護區內黃嘴白鷺有可能生活的多種生境和濕地范圍。并通過走訪當地漁民百姓、與鳥類攝影愛好者溝通交流、公布有獎熱線等多種方式以便掌握黃嘴白鷺在長島棲息生活的更多信息和資料。通過近1年的認真細致調查,基本掌握了黃嘴白鷺在長島保護區內的分布范圍及區域。
為進一步調查清楚黃嘴白鷺在長島保護區的生態、生物和生活習性,掌握黃嘴白鷺的居留、繁殖、取食等相關 情況,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5 至9月期間,組織鳥類環志研究專業技術人員對保護區內的黃嘴白鷺開展定點定期觀察觀測。
定期觀察觀測的方法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5 至9月期間根據黃嘴白鷺的生活習性和規律每月間隔一定的天數在不同區域、同一地點觀測,根據距離遠搒近交替使用8-10 倍雙筒望遠鏡和(25-50)×40 倍雙筒望遠鏡選定點后,觀察可視范圍內黃嘴白鷺的數量和生物學信息。當觀測區域內黃嘴白鷺數量較多時,采用總量統計法,以10只、20 只或30 只為單元進行計數觀測,并重復2~3次,以求得平均值代表黃嘴白鷺的總體數量。
為保證調查數據的連續性、準確性,同一觀察點由固定的人員負責調查記錄,并負責后期調查數據的內業匯總。調查小組一般由2 人組成共同完成,其中1 名調查人員負責觀察,另外1 名調查人員負責將體型、性別、羽色、數量等相關信息數據如實記錄到提前打印好的表格內。開展調查時通常選擇在天氣晴朗、視線清晰、視野開闊,無風或微風的日子進行,調查時間一般為早上的7 點—下午的17點之間。同時利用手持GPS 定位記錄每個觀察點的地理坐標。
從2017年開始至2020年,每年開始調查的時間約為5 個月(5月—9月),每月平均開展觀測調查3~6 次不等,累計調查98 次,基本查清了黃嘴白鷺在長島保護區的分布、種群數量、遷徙規律等相關情況。
黃嘴白鷺在長島保護區的分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38′33.570″-120°38′22.269″,北 緯38°8′20.738″-38°8′37.827″。主要在長島保護區內的高山島上。該島為無居民島,位于渤海深處,地勢險峻,大部分是懸崖峭壁,面積44.96 hm2,遠離陸地,基本無人類活動痕跡。其它區域沒有發現。
黃嘴白鷺在長島保護區主要棲息于無人島嶼—高山島上。該島海拔202.8 m,周圍遍布大小明礁10 余個。島上山丘起伏,無河谷水源,淡水資源極度匱乏。因遠離陸地,氣溫回升較慢,年平均氣溫13.4℃,年平均降水量344.6 mm。島上樹木以天然紫穗槐為主,面積11.24 hm2。灌木類有酸棗、荊條、柘樹、胡枝子等;草本層有芒麥草、黃花蒿、野艾、堿蓬、狗尾把草等。
為保證數據完整準確,在高山島分東 (東經120°38′33.570″,北緯38°8'20.738″)、西(東經120°38′27.060″,北緯38°7′56.961″)、南(東經120°38′1.233″,北緯38°8′11.024″)、北 (東 經120°38′22.269″,北緯38°8′37.827″)4 個方位共設固定觀測點4 個。通過調查觀測,黃嘴白鷺數量平均在280只左右,其中:2017年觀測到212 只,2018年觀測到318 只,2019年觀測到262 只,2020年觀測到326 只(詳見表1)。

表1 長島保護區黃嘴白鷺數量調查統計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高山島黃嘴白鷺總體數量在增加,但各觀察點的數量變化略為不同,1 號、2 號、3 號觀察點的種群數量持續增加,而4 號觀察點2018年種群數量最多,而后有所減少。分析主要原因為適宜其營巢棲息的場所不斷地被海風、海霧、雨水沖刷破壞,導致適宜其棲息的場地面積減少。
通過連續4年對黃嘴白鷺的調查觀察發現:每年的5月初至9月上旬是黃嘴白鷺在長島保護區的居留時間,時間長約3 個半月~4 個月。總的情況是:5月初北遷至高山島上生活繁殖,到6月下旬7月初小鳥出殼,8月份陸續離開繁殖區,到周邊淺海灘涂與濕地停歇覓食,9月份開始南遷至越冬區。觀察發現,黃嘴白鷺不管是群體或個體都是遷來的時間早,回遷的時間也比較早,但前后相基本相差不到20 天。黃嘴白鷺剛遷徙來的時候,由于長途奔波體力消耗極大,因此看起來較為消瘦;而回遷前盡可能捕食積蓄能量,因此看起來體型豐滿。黃嘴白鷺在長島主要食物潮間帶分布的海洋類底棲生物,以各種小型魚類、蝦、蟹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由于其棲息地距離海邊很近,所以棲息地周圍海里的水生魚、蝦等海洋生物數量非常豐富,因此成為其主要食物來源。從居留情況來看,黃嘴白鷺在長島屬于夏候鳥。
在開展黃嘴白鷺專題調查觀測的同時,調查人員也發現,在春季和秋季候鳥遷徙期,有大量珍稀游禽類、涉禽類候鳥在此地停留覓食。除黃嘴白鷺外,目前已發現有海鸕鶿、綠背鸕鶿、普通鸕鶿等游禽在保護區內居留繁衍生息,這些鳥類是長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海島漁業發展和生態旅游的開發,導致人類活動對鳥類棲息繁衍生存的干擾越來越多,適宜生境越來越少,鳥類過度集中生存于狹小空間內,這對候鳥保護發展極為不利,存在很大潛在威脅。保護好當地的淺海灘涂和濕地對保護水鳥群落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候鳥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是長島保護區當前最緊迫的首要工作任務。
為防止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降低,給鳥類創造更加良好的生存及棲息環境,建議長島保護區進一步加強核心區濕地修復,盡快實施退養還灘、近海騰退,特別要加大對生態環境保存完好、人為活動干擾少的無居中島嶼的保護和管理力度,保護好其原生態的特性;定期開展資源普查和調查監測,科學制定保護規劃和方案,開展春季“愛鳥周”和秋季“愛鳥月”,多措并舉廣泛開展愛鳥護鳥宣傳教育,形成毀鳥可恥、護鳥光榮良好風尚;同時統籌協調好當地漁業發展與鳥類保護間的關系,減少人為干擾對鳥類生活的影響,堅守好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