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志,俞惠林,黃玉芬,蘇勝榮*
(1.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2.屯溪區林業局,安徽 黃山245000)
楊梅樹Myrica rubra (Lour.) S.et Zucc,原名:楊梅,別名:朱紅、珠蓉,楊梅科、楊梅屬;常綠喬木,樹皮灰色,老時縱向淺裂;樹冠圓球形。小枝及芽無毛,皮孔通常少而不顯著。葉革質,無毛,生存至2年脫落,常密集于小枝上端部分;喜酸性土壤[1]。楊梅是我國江南地區的著名水果,楊梅含糖量高,以葡萄糖和果糖為主,還有多種有機酸、多種維生素及蛋白質、脂肪、纖維素、胡蘿卜素、鉀、鈣、鐵、鋅等豐富的營養成分。據報道,楊梅果實含糖量高達10%~15%,果酸0.5%~1.2%,每100 g 果肉中含蛋白質0.7 g。樹皮富于單寧,可用作赤褐色染料及醫藥上的收斂劑。楊梅果實、葉、根、樹皮都有良好的醫學價值[2]。該種植物除野生外,已有長期的栽培歷史,由于經過人工栽培,培育產生許多園藝品種,曾勉從園藝學的觀點作了詳細的研究,并分別出6 個變種,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3]。
近年來,由于楊梅栽培管理粗放,枯枝落葉未徹底清除,沒有及時采取整枝修剪,造成果樹枝條茂密,通風透光差,果園發病嚴重。5-6月多雨潮濕,病原菌借助雨水傳播,多雨高濕是楊梅褐斑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4]。楊梅褐斑病(Mycosphaerella myricae)是葉部病害,初發病時不易引起果農重視,待癥狀明顯、發病嚴重時,已錯過最佳防治時間。該病害在南方地區普遍發生,發病嚴重的果園葉發病率達80%以上,引起早期大量落葉,影響楊梅樹勢和果實產量。
目前其防治措施以藥劑防治為主,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喹啉銅33.5%懸浮和38%唑醚·啶酰菌胺對楊梅褐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生產中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5-7]。在實際生產中,單一的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控,可以取得短期的成效,但是長期使用易產生藥害,污染環境,降低樹體抗性。本試驗根據楊梅褐斑病的發生流行規律,采用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以控制病害的發生流行,進而為楊梅褐斑病害的科學防控提供依據。
選擇屯溪區占川病害發生較為嚴重的楊梅園設定標準地,在病害發生時,定株、定期、系統調查當年生春梢的葉片發病情況,分析該病害的發生與田間管理、氣候條件的關系。在園內選取楊梅標準株,采用五點取樣的方法,每點調查2 個枝梢并記錄每個枝梢全部葉片的發病情況。對病害的癥狀進行定期觀察,從病株表現癥狀開始,每隔10 天調查一次,拍照并記錄病株的發病情況。依據調查結果,根據(1)和(2)公式計算發病率和病情指數[8],楊梅褐斑病的分級標準具體見表1。

從4月初開始,采用懸掛涂有凡士林的玻片的方法進行子囊孢子捕捉試驗[9],定期調查子囊孢子的飛散情況。

表1 楊梅褐斑病的分級標準Table 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Mycosphaerella myricae
分別在距離地面2 m 的標準株春梢上懸掛載玻片(25×76 mm),每個懸掛點重復4 次。24 h 后,將玻片放入已高溫蒸汽滅菌的蓋帽試管中帶回實驗室,通過顯微鏡檢查玻片上的孢子數。
1.3.1 材料
土壤肥料(磷酸銨0.3%~0.5%,硫酸鉀0.3%~0.5%以及硼酸0.1%~0.5%)、養分 (復合肥1%~1.5%)、1:2:200 的波爾多液和60%唑醚·代森。
1.3.2 方法
選取標準株進行施肥管理、清理越冬病原、藥劑防治等措施的綜合防治分組試驗[10-12](每組5 株,組間隔離),具體防治措施見表2。根據公式(3)計算防治效果。


表2 楊梅褐斑病防治措施Table 2 Lis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for the leaf spot of Mycosphaerella myrica
楊梅褐斑病(Mycosphaerella myricae)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在葉面上出現針頭大小的紫紅色小斑,后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紅褐色,邊緣褐色或灰褐色,直徑4~8 mm。后期病斑中央,變成紅褐色或灰白色,上面密生灰黑色的小斑點,病斑可相互聯合成斑塊,最后葉片干枯脫落(圖1),對樹勢和產量影響極大。

圖1 楊梅褐斑病的葉片癥狀Figure 1 The leaf symptoms of Mycosphaerella myricae
該病害在黃山屯溪地區每年均有發生,病原以子囊果在落葉或病葉上越冬,翌年5月初子囊果內的子囊孢子成熟,借助風、雨水傳播,主要侵染楊梅春梢萌發的新葉。從5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病葉中均存在子囊孢子。7-8月高溫干旱,園內濕度低(表3),病菌進入潛育期。8月下旬出現新病斑,9-10月病害癥狀明顯,病葉枯死脫落。在調查病害癥狀時發現,楊梅春梢的葉片發病較重,夏稍的葉片發病較輕。該病害一年發生1 次,無再侵染。

表3 氣象因子對楊梅褐斑病發生流行的影響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occurrence and epidemic of Mycosphaerella myricae
黃山屯溪地區位于安徽省南部,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逐月平均溫度為17.5 ℃,月平均相對濕度約78%,月平均降水量165 mm。根據本次試驗期間的氣象資料可知,在4-6月平均氣溫在18~25℃之間,相對濕度78%,降雨量達到920 mm。5月初,楊梅褐斑病菌的子囊孢子借助風、雨水傳播,該時期為病害侵染高峰期(表4)。因此,楊梅褐斑病的發生嚴重程度與降雨有關。

表4 楊梅褐斑病原菌子囊孢子飛散情況Table 4 The transport of conidia of the Mycosphaerella myricae ascospore
綜合防治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楊梅褐斑病的防治試驗結果Table 5 The results of prevention control experiment on the leaf spot of Mycosphaerella myricae
試驗結果表明,定期除雜補肥,冬季定期清除枯枝落葉,整枝修剪,改善園內環境能夠增強果樹的抗性,減少越冬病原。4月初,在病菌侵染前期噴灑1:2:200 的波爾多液,能夠較好的抑制子囊孢子接觸春稍上的嫩葉,同時抑制病原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7月初,楊梅采收后立即噴灑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能夠有效清除果樹上的病原菌,降低病害的發生。
從各試驗組的處理防效分析可知:C 組(90.71)>B 組(85.25) >A 組(72.30)>CK 組,對楊梅褐斑病采用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最好。
楊梅褐斑病在屯溪地區每年均有發生。5月初,病菌借助風、雨水傳播,主要侵染楊梅春梢萌發的新葉,該時期為病害侵染的高峰期。7-8月高溫干旱,病菌進入潛育期。9-10月病害癥狀明顯,病葉枯死脫落。該病害1年發生1 次,無再侵染。該病菌在自然條件下,尚未發現無性孢子。因此,該病害防治的關鍵是防止病原的初侵染,即在子囊孢子侵染的高峰期進行科學防控。為了避免楊梅成熟期噴藥影響果實品質,建議在病害侵染前期(4月初)噴灑1:2:200 的波爾多液,能夠較好的抑制子囊孢子接觸春稍上的嫩葉,同時抑制病原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7月初,楊梅采收后立即進行藥劑治療,能夠有效清除果樹上的病原,降低病害的發生。由于9-10月是楊梅褐斑病害發生的高峰期,建議在8月初進行二次藥劑防治,從而降低病害的發生程度。楊梅褐斑病除藥劑防治外,定期補有機肥料、鉀肥以增強果樹的抗性,冬季清除枯枝病葉,加強園內通風透光,改善林內環境,可以減少病菌寄生場所,降低發病程度。對楊梅褐斑病采用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最好,在該病害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