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寧 中規院 (北京) 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筑設計所建筑師,綜合項目負責人
葛 鈺 中規院 (北京) 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筑設計所建筑師
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紀20 年代初,地處泉州古城核心區,全長約2.5 公里,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聯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其建筑風格體現了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中山路于2001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入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筆者參與的中山路(莊府巷—涂門街)保護與更新設計方案項目全長240 米,位于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沿線兩側不僅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同時在“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案中串聯多處申遺點。
盡管中山路承載著深厚的泉州文化和城市記憶,但如今,在褪去“黃金商圈”的光環之后,傳統商業日漸式微,街區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逐漸凸顯。進入2000年后,中山路先后經歷了3 輪整治,均未能達到系統性的保護與整治效果。隨著城市重心遷移,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條件已經難以滿足古城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山路(莊府巷—涂門街)項目作為整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先行示范,擔負起探索新時代古城更新模式的重任。
作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的保護與更新工作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因此在泉州古城雙修的總體規劃階段,便明確提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總體目標。總體目標的制定要求項目組既要落實剛性保護的各級要求,同時將古城居民、古城生活的保護上升至戰略高度,對保護更新的方案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決定了本項目必須由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綜合團隊協作完成。
保護更新以“保”為前提,將多個上位規劃《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作為方案設計的前置條件,嚴格落實相關條例,這是此次街區保護更新工作的底線。同時,多專業協同下,如何確定方案決策優先級顯得尤為關鍵,除了街區層面的城市肌理外,中山路沿線的騎樓建筑無疑是其最大的風貌特色與價值所在。因此,綜合項目組在前期明確了以保護沿街兩側騎樓建筑作為首要目標,街道景觀、市政管線、夜景照明,均以保護建筑主體結構安全、保護建筑風貌完整呈現為重要前提進行決策。

圖2 施工現場
盡管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整體范圍大,但除必要的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外,騎樓建筑堅持采用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思路,避免大拆大建。不僅保留古城居民生活的日常所需,更要加強其商業休閑功能和品質,確保老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劇烈影響。
中山路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一方面是對街區價值的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給街區的保護和更新工作帶來一些挑戰:街區保護要求高、系統性強、騎樓建筑保護技術難度大等因素讓這條街成為了古城更新中的“燙手山藥”;同時,由于產權多以私產為主,其立面在日常維護、立面材質、設施管線等方面缺乏協調,騎樓立面品質高低不一,現狀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直觀感受。由于外立面管線裸露、老化,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曾多次引發騎樓建筑火災,過去“刷牙洗臉”式的整治已無法緩解空間品質整體低下的困境。屬性;區域交通通過調整周邊地區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交通組織方式,將示范段進行“分時段步行化”改造,在支巷增設非機動車停車場,解決存量非機動車的停放需求,使其成為申遺點“府文廟”至“開元寺”的精品步行文化體驗路徑;市政管線在古城范圍研究各類管線的布局及管徑,框定古城街巷豎向高程,為示范段市政管線綜合提升的明確設計依據;風貌引領,總結提煉中山路2.5 公里騎樓建筑、窗楣、檐口、柱式等風貌特色,結合建筑立面與使用功能特征,提出了“分層施治”的提升策略,堅持采用傳統手法開展繡花式設計,并鼓勵使用在泉州本地回收的舊磚舊瓦進行原真性修繕。
既然中山路的更新復雜性強,涉及專業眾多,項目組提出小街大事,將240 米的設計方案上升至古城高度,分層次開展專項研究,構建四大支撐系統:功能業態方面,本著“恢復、培植、點亮、活化”的四大業態提升策略,從中山路全段入手,提出“一點三段”功能結構,明確示范段文化客廳的功能定位,將現狀以服裝售賣為主的業態,提升為傳統文化展示的業態
如何堅持以民生訴求為綜合提升的重要抓手是保護更新的技術重心,此次項目摒棄了一層皮的一般整治設計手法,將設計范圍向縱深延續,明確了“重結構安全、重使用便利”的設計原則。騎樓建筑的基礎埋深淺,結構安全隱患大,市政管線更新方案在劃定路面開挖紅線時,確定1:1放坡的開挖方式,最大限度保證兩側居民房屋的建筑結構安全,將騎樓建筑的保護作為重要設計前提。在有限的地下空間內,通過管線直埋、綜合小管溝等多方案比選,創新了狹窄空間的市政工程設計方案,補足了老城市政基礎設施短板。同時,設計方案對騎樓的吊頂空間進行詳細設計,在首層設置隱蔽式的管線橋架,將原外掛的市政、消防管線進行隱蔽式遷移。在恢復立面風貌的同時,也為管線入戶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同時最大限度消除了裸露管線帶來的火災隱患。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騎樓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沒有止步于設計方案,筆者有幸參與到一系列草擬騎樓建筑保護的相關條例、辦法工作,包括《泉州市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泉州市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性修復、整治辦法》等,將保護利用工作上升到立法高度,使騎樓長效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設計過程中,針對商業功能為主的騎樓首層立面,開展門面、店招定制化設計,逐一征詢兩側商家意見,通過設計導則提供菜單式的更新指引,在保護風貌的同時,為業主的留出更多創意彈性。在施工過程中,政府、居民、設計團隊與施工團隊緊密溝通協作,形成了“政府出資、居民出錢、團隊出力”的良性機制,即政府負責出資修繕風貌、改善設施,居民出錢修繕立面后的自家房屋,由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統一負責設計與實施。一方面解決了老城保護的資金難題;另一方面,就老城保護開展了一次生動的科普,使保護理念根植老城居民。在后期運維中,通過充分發動本地青年文化團體也廣泛地參與到更新工作當中,老城徒步、南音劇社、等一系列活動都在為中山路的貢獻力量。
與筆者參與的一般建筑活街區更新類項目不同,中山路項目在技術難度和多專業協同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騎樓的修繕技藝和工法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因此,本項目在開展古城保護更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更具分享價值。跳出“就項目論項目”的慣性思維,提高站位,系統性地理解古城保護更新工作的多重價值,特別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古城居民生活的改善進行深度綁定,加強共同締造理念的落地,讓居民切實參與古城的保護工作之中,讓古城居民生活的更有尊嚴、更有品質,全面實現古城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