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英文簡稱UC)是一種主要累及直腸、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逐年上升,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約為2/10萬,且復發率高達50%,以輕中度患者占多數,但重癥也不少見,值得人們引起重視。
反復腹瀉、腹痛及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于20~40歲,亦可見于兒童或老年人。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多數研究人員認為本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受遺傳因素、免疫功能障礙、感染及精神狀況等諸多因素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病程長、難治愈、易復發的特點,主要臨床癥狀為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很多患者因此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而心理壓力造成的不良情緒又可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正常人。
目前,臨床上主要根據電子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來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其治療目標是誘導并維持癥狀緩解,促進黏膜愈合,防治并發癥,從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通常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病變部位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
對于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誘導緩解及維持治療的主要藥物是氨基水楊酸制劑,包括5-氨基水楊酸制劑和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楊酸療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患者首選糖皮質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只用于活動期的誘導緩解,癥狀控制后應予逐漸減量直至停藥,不宜長期服用。而對于5-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療效不佳、癥狀反復發作及激素依賴者,首選免疫抑制劑,常用制劑有硫唑嘌呤及巰嘌呤,其常見不良反應是胃腸道癥狀及骨髓抑制,因此使用期間應定期監測血白細胞計數。
重視日常護理,改善生活質量
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病情反復和纏綿難愈的特點,多數患者在癥狀緩解后仍需繼續用藥一段時間。但現實生活中,由于患者及家屬對病情的認知水平低,認為出院即好轉,回歸家庭后的診療依從性較差,極易導致病情復發。因此,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護理日趨引起各方重視。臨床實踐證實,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可提高其對醫囑的依從性,降低藥物副作用,促使其較快地康復,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不過,單純院內護理難以達到上述目的,該病患者的院外日常護理更應該引起重視。
1.飲食護理
通過飲食千預模式不僅能夠使患者營養攝入均衡,提升身體抵抗力,改善體質,為后續治療方案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營養狀況對其康復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很重要。應嚴格遵循高熱能、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油、少渣的膳食原則。患者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含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食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急性期患者采用無蛋白要素飲食,避免發生腸道變態反應而加重病情,嚴重者禁食,給予完全胃腸外營養。同時戒煙戒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2.心理護理
許多研究表明,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良心理狀況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該病復發率高且病程漫長,在損傷患者生理機能的同時也易引發其焦慮、抑郁、煩躁等負面心理情緒,導致患者自我效能感差,治療依從性不佳,因此家屬需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給予患者語言和肢體上的鼓勵和安慰,認真傾聽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可通過聽音樂、看視頻、聊天、閱讀等多種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病情和治療。對于心理情緒異常嚴重患者,應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需采用藥物治療。
3.運動護理
結合患者體質,在其恢復期間,可針對性制定運動方案,從而促進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如出現便血、腹瀉等臨床癥狀時應禁止活動,絕對臥床,以降低腸道蠕動從而緩解腸痙攣,對于病情嚴重患者需要定期進行翻身和按摩,避免出現壓瘡。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后,患者可進行太極拳和慢跑等運動,可有效促進康復,但不可過度活動。
4.皮膚護理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多有腹瀉癥狀,注意腹瀉嚴重者肛周皮膚變化,避免因細菌和病毒侵襲而損傷皮膚。患者應掌握正確清潔方式,便后及時對肛周進行清洗,確保肛周皮膚干燥。此外,當出現腹瀉或便血癥狀時要預防感染,便后用堿性溫水沖洗、坐浴、肛門熱敷或局部涂抹抗生素軟膏。
5.環境護理
應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定期打掃衛生并消毒,定時開窗通風,保證室內溫濕度適宜患者居住,每周更換一次床上用品,根據患者喜好適當添置綠植、墻紙、掛畫等物品,給予患者家庭的溫馨感,保證患者充足的休息睡眠。
6.用藥護理
患者院外應嚴格遵照醫囑用藥,按時按量服藥,嚴禁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注意有無副作用,以避免發生不良影響。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對患者用藥進行監督。
7.疾病癥狀護理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等癥狀,對于腹脹癥狀患者,可食用山楂和蘿卜等食物,促進排氣;對于腹瀉患者,可進行適當按摩,自行對疾病癥狀進行密切觀察,記錄病情變化,必要時及時去醫院就診。
總之,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給予有效的護理千預措施,通過對患者開展飲食護理、心理護理、運動護理、皮膚護理、環境護理、用藥護理及疾病癥狀護理等干預措施,對提高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能夠增強患者對該病的正確認識、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遵醫行為,從而提升療效。
張明鑫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陜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陜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首屆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生。主要致力于消化道腫瘤及肝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開展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治療(ESV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胃壁全層切除術(EFR)、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等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