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是幾代人心里唯一的美猴王。這個角色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角落的一個重要符號。每個人都有大圣情結,那是對自由的向往、對正義的向往、對英雄的向往。在中國,可能也只有他,演了一次孫悟空,卻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孫悟空。
近日,六小齡童身披美猴王戰袍,現身某檔綜藝節目。那個熟悉的身形,讓現場的一眾明星連連驚呼,屏幕前的觀眾更是淚眼蒙眬。
距離86版《西游記》首播已過去了35年,而六小齡童的身形步法還是那么穩健,他還能把腳踢得很高,把金箍棒耍得依舊漂亮。這就是經典的力量,他是幾代人心里唯一的美猴王。這個角色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角落的一個重要符號。
“我未長大,不許你老”
有一次,六小齡童去學校作演講。一個孩子舉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未長大,不許你老。”六小齡童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
在中國,恐怕只有《西游記》這部電視劇,是幾代人從小看到大,無論什么時候看,都看不厭煩的。
有一句話說得沒錯:“外國孩子有很多英雄,中國孩子就一個齊天大圣。”每個孩子都有大圣情結,那是對自由的向往、對正義的向往、對英雄的向往。
六小齡童當初也沒有意識到,每集90元,共25集,6年時間,雖然只掙了2250元,但是他塑造的這個角色成了永恒的經典。
在節目現場,六小齡童講述了當時拍攝的細節:有三真三假。石頭、雪、龍宮都是人造的,是假的,但三真是真燒、真山、真飛行。比如,大戰紅孩兒那集里孫悟空、豬八戒被火燒身的情節,身上的火是真的。當時可以找替身,但為了演出效果,他們決定自己上。
為了演好猴子,楊潔導演讓劇組為六小齡童買了一只猴子,他天天帶著。他演了6年孫悟空,也養了6年猴子。這正是為什么縱使猴王有千百個,觀眾卻只愿為六小齡童請愿上春晚。
為了維護孫悟空的形象,他變成了“憤青”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生于“猴王”世家,本來他的人生道路是上大學、讀碩士。他的二哥小六齡童,才是父親指定的猴戲繼承人,還得到過周恩來的夸贊。
可是,小六齡童17歲時不幸身患白血病。六小齡童至今忘不了那個畫面:哥哥將當時只有7歲的他叫到病床前:“金萊,我就要死了,你再也見不到我了。”六小齡童哭著問哥哥,怎么才能見到他。哥哥說:“等你演成美猴王的那天,你就可以見到我了。”
自那以后,演好猴戲、傳承好猴戲,成了六小齡童一生的使命。那是家族的責任,也是對這門傳統藝術的責任。
六小齡童說:“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演了孫悟空,而我不是孫悟空。”為了維護“美猴王”的形象,把握對孫悟空的理解,他幾乎把自己變成了“憤青”(網絡語言,指思想偏激、易情緒化的青年)。
他不同意孫悟空和白骨精談戀愛。他不能容忍孫悟空變成一個痞子,本該降妖除魔,卻與妖怪情意綿綿。他也不能容忍有劇本說師徒四人,喝了子母河的水之后生出孩子。他反復糾正過很多次,橫背金箍棒的動作是錯誤的。他并沒有指名道姓是哪部劇、哪個演員,但網友直接聯想到了某個明星,六小齡童為此給自己招來了滿身臟水和大量的污言穢語。
有不少國內頂尖的電影公司請六小齡童再出演孫悟空,但他都拒絕了,原因都一樣:劇本讓孫悟空談戀愛。在六小齡童心里,中華五千年文化并不缺少凄美的愛情故事,但猴王精神是拼搏進取、不屈不撓、永不言敗,西游文化不論怎么變,它的精神和靈魂不能變。
這還不是讓六小齡童最痛苦的。2015年,他去參加一檔節目的錄制。一名初中生直言:“我不喜歡《西游記》這樣古老、已經過時了的作品。”一瞬間,六小齡童臉上露出受傷的表情。他無論如何都不愿意讓《西游記》和孫悟空,在新時代的孩子心里失去分量。于是,他真的成了“斗戰圣佛”。他去過1700多所學校,成了《西游記》、孫悟空的義務宣傳員。
“戲比天大”的演員,才能塑造經典
有很多家長讓孩子了解《西游記》,只敢給孩子看86版的,以及2000年由原班人馬拍攝的《西游記》續集(共16集)。
每個時代都該有每個時代的《西游記》、美猴王、齊天大圣。但為什么家長們不敢給孩子選新版《西游記》看?不只是因為這些版本難以超越經典,還因為難再有86版《西游記》劇組班底那批人,那樣的“奢侈”投入:他們可以花6年的時間,培養一位演員最細微的功底,可以請文學大家細摳劇本里的每一個字。他們可以有那么一批無私且敬業的劇組人員,認真地揣摩創作藝術作品,保持藝術與商業的距離。這些才是構成經典的重要要素。
節目現場,藝人黃子韜炫技,秀了一個側空翻。六小齡童說:“非常好,這個技巧很好。”之后,他又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所有演員的技巧,都是為人物服務的,藝在先,技在后,不能喧賓奪主,而要錦上添花。”“藝在先,技在后”“戲比天大”的演員,才能塑造經典。潛心學習,修身養藝,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的修養。
六小齡童說,將來干不動了,就留起胡子,去吳承恩故居看門養老,但要帶上三樣東西:一本《西游記》、一根金箍棒、一只猴子。在中國,可能也只有他,演了一次孫悟空,卻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孫悟空。
(《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