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家律所委托順豐公司郵寄同城快遞,托寄物信息為文件,快遞費13元。后該快遞狀態于兩日后更新為被簽收。但律所并未收到所謂“被簽收”的快遞。
律所稱,該寄托物品實際為40份增值稅專用發票,因快遞丟失,律所因此被稅務機關罰款16000元。但順豐公司卻認為,即便自己確需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只在約定的7倍運費額內賠償。兩廂爭執不下,律所將順豐公司告上法庭。
法院經審理認為,順豐下單界面可以清晰查看到對《電子運單契約條款》的閱讀提醒。其中有保價專欄,專欄中注明:“未保價物品最高賠償7倍運費,建議保價。”該條款可視為雙方已就保價事宜達成協議。原告在下單時勾選已閱讀,視為接受該條款并受其約束。現原告并未選擇保價,則根據該條款,最多可得到7倍運費額的賠償;寄件人雖主張己方所運文件為40張增值稅發票,卻未能就其主張提供證據,因此不能認定其主張為事實。
據以上理由,法院判決順豐快遞公司賠償該律所91元運費,駁回超額訴求。
遼寧槐城律師張思寧建議,在電子下單過程中,快遞公司一般都會對快遞條款加以提示,在勾選前建議認真閱讀,對義務進行大致了解。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包括最高保額、糾紛解決方式、管轄選擇等。如若快遞物品價值較高,建議選擇保價,并填寫聲明價值。根據順豐快遞保價界面的提示,保價后,物品損壞可以維修的,將在保價金額內賠償維修費用。物品滅失則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但最高不超過保價金額。《快遞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快遞要投遞至約定地點,通知收件人,收件人有權當面驗收。因此如有重要物品寄達,可提前聯系派送員要求當面簽收,在開箱驗貨確認商品完好無損后,再簽署姓名確認收件。
(中國新聞網20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