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蕙

1月30日晚,中央歌劇院慶祝建成小康社會的年度大戲《秋分種麥正當時》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因為疫情,演出不對外售票,場內只有寥寥數十名觀眾,但即使這樣,中央歌劇院全體演職人員也不曾有一絲懈怠,全力以赴,以最好的狀態演繹了這部原創大戲。
打開大幕,展現在眼前的是年輕舞臺設計師李晨曦設計的舞臺?,F代簡約而又充滿時代的美感,巧妙地利用轉臺和多媒體的形式,將不同的時空交織、轉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整部劇的時空跨度非常大(從1988年到當下),舞美設計其實是一景到底,但通過不同色彩、不同道具的轉換,來展現不同的時期。舞臺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在舞臺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尤其紗幕的應用和多媒體的配合,恰如其分地對劇中人物的內心進行了補充詮釋。比如第一幕李博文接到父親病重的電報后對父親的思念,第二幕最后一曲時李博文一邊孤獨地研究一邊不斷地思念已經分道揚鑣的愛人,從側面體現了科學家的情懷,為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做了較好的補充。
當然,作為一部歌劇,音樂才是重中之重。這部劇的曲作者是作曲家雷蕾,整部歌劇的音樂旋律優美,抒情性極強,詠嘆、宣敘穿插交織,獨唱、重唱、合唱結構合理,富有濃郁的中國色彩,是一部“正當時”的中國歌劇,其中還不乏一些特別出彩的段落,完全具備專場音樂會的素質。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是全劇的主題音樂,它以合唱的形式在第一幕、第二幕和第四幕都不斷出現,構成了全劇深情柔婉的情感底色。
主題音樂在不同段落體現時,又有不同的變化,被賦予了不同的色彩,無論從音樂上還是舞臺表現上都具有鮮明特色:第一次出現是第一幕結尾時的女聲合唱,表現的是時光流逝,主人公在科研道路上漸生華發仍執著無悔的情感,音樂上注重深情無悔的抒情性表達;第二次出現在緊接著的第二幕開頭,這次出現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主題音樂的重現,而是突破了原有的音樂色彩,以一種輕松歡快的男聲合唱的形式出現,展示的是科研人員在研究上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成功的喜悅和對小麥事業的熱愛,快速地將觀眾的情感帶入到歡樂的境界,結束于主人公李博文和同事們歡快的笑聲中;第三次緊承著男聲合唱,是主題音樂的明確再現,同時又有突破和挑戰,女聲合唱與主人公李博文的詠嘆交相輝映,在女聲的深情柔婉中加入男高音的亮麗和堅決,再次強化主人公用自己的研究來回報生養自己的大地這一厚重的情感依托,完成了音樂色彩從深情到壯懷的轉換;第二幕收尾時,這一主題音樂復現,是以女聲合唱為背景音樂的形式出現,配合著多媒體的展示,更多體現了前文提及的男主人公寂寞的研究和對遠方愛人的思念,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轉承作用,強化了男主人公作為知識分子的人物形象,對科研對愛情的執著和深情;劇中主題音樂的最后一次出現則是在全劇收尾時,在女聲柔美的歌聲中,注入了男聲伴唱,為柔美的基調注入了一抹堅毅的色彩,以男主人公的一句“金色赤誠回報陽光”為全劇畫上了一道亮麗的色彩。作曲家在處理這個收尾時,大約是期待以這種相對柔情的收尾來確定全劇深情寬廣的人文知識分子色彩,這種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說視覺上的第一次驚艷是舞美的亮相,那么聽覺上的首次驚艷就是第一幕中由男主人公(男高音)和女主人公(女高音)以及劇中反面人物(男中音)的一段《三道門檻》的三重唱。在這段兩分多鐘的詠嘆中,男高音的高亢果決,女高音的亮麗清越,男中音的醇厚溫和,交相輝映,快節奏地起承轉合,音樂的魅力強有力地撞擊著觀眾的心靈。
這部戲的二度創作非常有光彩。導演沈亮足夠大膽且對歌劇舞臺富有探索精神,她利用麥苗合唱完成對男主人公舞臺上的現場化妝,透過男主人公染白的黑發,將時光的流逝,將無數難以言述的、寂寞的科研時光一一呈現,手法非常巧妙,體現出導演的創意和對舞臺場面的控制。這種手法在劇中其實體現較多,如女主人公遠去的背影,男主人公在舞臺旋轉中復現的身影……通過舞臺語言表達出劇本和音樂之外的更多的情感,讓人浮想聯翩。
中央歌劇院的合唱團,是一以貫之的好聲音,將合唱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各個聲部色彩分明而又渾然一體。如果說“唱”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強項,那么在這部戲中他們的“演”也足以讓觀眾驚艷。麥苗姑娘的舞蹈,科研人員的日常,村民斥罵中的混戰,都是非常出彩的群戲。
劇中的四名貫穿全劇的主要角色都非常出彩。父親的扮演者男低音宋灃潤,第一幕中的《那一年》低沉深情,與兒子的互動真切感人,很好地塑造了老一代知識分子雖歷經苦難而不悔的家國情懷。
男中音於敬人飾演的反面人物顧帆,是一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披掛著冠冕堂皇的外衣,追逐著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於敬人的音色醇厚穩定,表演可圈可點,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歌唱家。
女主人公陳靜由女高音歌唱家郭橙橙飾演。郭橙橙的唱和表演都非常亮眼,第一幕是女主人公戲份比較足的一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為緊湊的、讓人欲罷不能的一幕,有最讓我念念不忘的三重唱《三道門檻》,有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完美的驚喜》。如果說三重唱是用音樂震撼了我,那么二重唱就是用表演感動著我,二重唱也是全劇唯一讓我忍不住淚流的段落。女主人公的眷戀不舍和強硬不屈被郭橙橙演繹得入木三分,愛一定是深入骨髓的,然而在愛之外,男女主人公都各有各的堅持,各有各的追求。我其實很欣賞這樣的愛情模式,這很容易讓我想起舒婷的《致橡樹》,雖然分手之后,也許伴隨的是更多的寂寞獨行,但這樣的分手,恰恰完成了男女主人公人格的獨立,加強了劇中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塑造。
這是一部絕對的男主人公的戲,作為飾演者的劉怡然,幾乎“下不了”舞臺,從幕起到幕落,時時刻刻都有他的身影。應該說,這部戲對男高音的要求非常高,所幸劉怡然完成得非常棒,將男主人公從30歲到60歲的三十年歲月變遷一一展現。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在第三幕的詠嘆《我的自信》,唱得激情蕩漾,唱出了主人公的自信,也唱出了中國的自信。
對于人物的塑造,我感覺有幾個點是可以提出來商榷的。如,第二幕科研人員肖放的離職在劇中承擔的任務是什么?是必要情節還是枝蔓情節,客觀上這一情節是加強了男主人公的孤獨感,但另一方面又沖淡了劇情的緊湊性。第四幕中顧帆的詠嘆調《交叉的封條》是這個角色很出彩的一段獨唱,體現了人物內心的糾結和良心的叩問,從人性的復雜來看,編劇的這一處理我個人覺得還是不錯的,但如果從歌劇舞臺的時效性來看,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展現如此復雜的人性是有難度的,反而容易帶來顧帆人物形象的游離。同樣的問題還有第四幕父親的詠嘆《累了就歇歇吧》,作為父親心疼兒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與之前父親激勵他歸國報效祖國似有矛盾之嫌,個人感覺父親以鼓勵堅持不放棄的形象出現似乎會更好一些。
全劇舞臺整體表現很棒,如果服裝和燈光可以更講究一些,這部戲必將更好。結尾的舞美可能需要設計和導演進一步思考,以科研室被封鎖的場景呈現是否合適,可否考慮色彩上更燦爛更輝煌一些?
對于結尾的音樂選擇,其實我也是有些疑問的?!尔溍绾铣返氖瘴采钋槭亲銐虺浞值?,但總會有種淡淡的悵然的感覺,會有點不滿足。但也許正因為這種不滿足才會更讓人印象深刻。
原創歌劇總是更艱難一些。作為一部首次演出的原創歌劇,《秋分種麥正當時》瑕不掩瑜,是令人驚艷和感動的,尤其在兩節期間,在慶祝小康社會即將建成的時點,能夠從科技興國的角度出發,通過謳歌知識分子在小康社會建成中的貢獻來謳歌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可謂是“正當時”的。
每每看中央歌劇院的原創歌劇,我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動,他們總是敢正面硬扛很難很硬的題材,在謳歌時代的現實題材方面大步踏進,充分地展示出國家藝術院團的責任和擔當。尤其這部歌劇,他們因為疫情選擇了不帶觀眾,但同時大膽地推出了線上免費直播,讓這部好聽好看的戲通過網絡傳達到千千萬萬觀眾的心中眼中,這種選擇的本身和他們的戲一樣煥發出“正當時”的光彩,久久地停駐在觀眾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