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鵑
紀檢監察機關要統籌運用黨性教育、政策感召、紀法威懾,精準運用政策策略,做到紀法情理融合,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決定向組織自首,主動交代自己違紀違法的問題”“我相信只有組織能夠挽救我、能夠幫助我”……云南衛視“清風云南”近期播出《迷途抉擇》專題片。云南省文山州政協原主席黎家松和原副主席陳曉華現身說法,講述了違紀違法后經過思想斗爭選擇主動投案的心路歷程。踏上歧途或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想要自我救贖只有主動投案這一條道。
許多“問題干部”在主動投案時,有兩個高頻詞反復被提及——一個是“怕”,一個是“相信組織”。這背后折射出反腐敗高壓態勢的持續震懾,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政策感召。“問題干部”看到了我們黨堅定不移深化反腐敗斗爭的決心和力度,看到了身邊的違紀違法者陸續被查處,尤其是跟自己有不正當經濟往來的不法商人被查處,自然會害怕東窗事發。這種震懾效應倒逼他們認清主動交代問題才是唯一正道。
“相信組織”也是很多主動投案者的真實想法。我們黨對于犯了錯誤的同志,歷來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從法理上看,黨內法規和相關法律,對主動投案、主動交代問題作出相關規定。從實踐中看,紀檢監察機關依規依紀依法把握政策、寬嚴相濟,對法定從寬情形予以寬大處理,或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這些都有利于引導相關人員放下思想包袱,督促“問題干部”相信組織、依靠組織,主動投案。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壓態勢下,主動投案早已不是新鮮詞。從投案人員來看,各個層級、多個領域、不同年齡的干部均有涉及,在時間上也呈現出一定的集中性。對于步入歧途的“問題干部”而言,如果把投案當成“投機”,或者抱著“投石問路”的想法,企圖借此窺探組織掌握了多少實情,或者交代問題避重就輕、認小否大,企圖蒙混過關、大事化小,那就錯失了迷途知返的唯一機會。犯了錯誤,只有內心真悔改、真醒悟,向組織真坦白、真交代,才能爭取寬大處理。
是在歧路上越走越遠、在泥潭里越陷越深,還是主動投案、迷途知返,關乎能否得到自我救贖、能否獲得組織挽救。紀檢監察機關要統籌運用黨性教育、政策感召、紀法威懾,精準運用政策策略,做到紀法情理融合,懲前毖后、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