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寧
憲法文本凝結著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價值觀,憲法語言匯集著一個民族最精美的表達,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憲法在國家建設和治理中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四部憲法。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史稱“五四憲法”。
“五四憲法”在我國憲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被各界公認的一部好憲法,總結了我國長期革命的經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五年來的經驗,把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原則、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用憲法的形式肯定下來,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歷史成果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上、經濟上的新勝利,反映了全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意愿。
回顧黨的歷史,在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中,“五四憲法”的法治精神一直傳承和延續至今。
西子湖畔見證厚重制憲史
杭州西湖,醉人美景世人皆知。這里,也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地。
從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市北山街84號院30號樓,77個難忘日夜見證了毛澤東率領的憲法起草小組為開國憲法所作的艱苦努力。也因此,“五四憲法”草案初稿還有一個頗為浪漫的名字——西湖稿。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這里的工作人員說,自2016年12月4日開館至今,陳列館累計接待觀眾134.8萬人次,共安排講解近7400批次。
走進陳列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漢白玉毛澤東雕像。雕像后面的墻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這句話,正是毛澤東當年在來杭州的火車上對隨行人員說的一段話。1953年12月24日,毛澤東帶著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從北京出發,乘坐專列前往杭州起草憲法。在這趟專列上,毛澤東度過了自己的60歲生日。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53年。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在元旦社論《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一文中向全國公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是當年的三項偉大任務之一。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把制定憲法的任務提上日程,成立了憲法起草委員會負責憲法的起草工作,毛澤東為委員會主席。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內部又指定了一個憲法起草小組,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等人參加。
起草一部有中國特色的、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憲法絕非易事。“五四憲法”的起草過程困難重重,反反復復,幾易其稿。其間,毛澤東親自對草案作了多次修改,還寫了不少批語。他不僅確定了憲法的總體框架和編纂原則,而且對每一個部分都反復進行研究論證,甚至確定了很多具體條款。
“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內保留著當年毛澤東的辦公桌原物。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桌子上堆放著各國憲法文本。為了做好“立國安邦”這件大事,毛澤東和起草小組閱讀、鉆研各國憲法。考慮到中國的憲法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所以毛澤東還著重研究了1918年蘇俄憲法和1936年蘇聯憲法以及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
1954年3月17日,毛澤東一行回到北京,立即著手召集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討論草案。3月23日,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草案初稿。值得一提的是,經毛澤東審定和修改的《憲法草案初稿說明》專門就草案在文字上的特點作了說明:“憲法是必須在全國人民中間普遍宣傳和普遍遵守的,因此,條文固然要盡量簡單,文字尤其要盡量通俗。從這個觀點出發,憲法草案的文字完全用白話寫成,凡是可以避免的難懂的字眼,一律加以避免。”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全國政協、各省市黨政機關、軍隊領導機關以及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地方組織共8000多人參與草案初稿的討論,提出5900多條修改意見。這些意見被匯編到《憲法草案初稿討論意見匯輯》中,被采納了近百條。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于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作出了著名論斷“搞憲法是搞科學”,并特別強調了憲法的遵守問題。他指出,憲法通過以后,全國人民每一個人都要實行,特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帶頭實行,不實行就是違反憲法。
1.5億人參與憲法草案討論
“五四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人民自主制定出的民主憲法。民主原則貫穿始終,廣大民眾對于憲法的關注和參與的熱情可謂空前。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并發表了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展開討論憲法草案的社論。一場全民大討論快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一時變成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
這場全民討論從1954年6月16日一直持續到9月11日。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全國共有1.5億多人參加了憲法草案的討論,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4。
這場大討論給著名法學家許崇德留下了極深的印象。1953年,許崇德還是個20多歲的小青年。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教員,他有幸被借調到憲法起草委員會資料組工作。由此,這位日后中國憲法學泰斗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從起草到出臺的整個過程。
1954年夏,我國發生了特大洪災。據史料記載,由于災害嚴重,不少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壩上組織民眾討論的,場面熱烈又感人。當時,洪水沖垮了公路、鐵路,為了能將討論意見送到北京,地方上就用油紙、油布把文件包裹后空運到了中南海。
許崇德當時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整理全民討論送來的討論材料和意見。他曾回憶說,當時和同事們一起拆包裹,“每拆開一包,都非常激動”。為了及早整理好這些意見,許崇德和同事們幾乎天天“開夜車”,最后把意見歸整編纂成了16本冊子。據當時在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秘書組工作的人員回憶,“大至大政方針,小至標點符號,均要予以記錄”。
短短兩個月,草案征集了118萬條意見,修改或補充意見幾乎涉及憲法草案每一個條款。這些意見起草委員會都做了認真考慮,并據此對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
正如毛澤東所說,草案的起草“采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見和全國人民的意見相結合,不僅使憲法的內容臻于完善,而且使憲法深入人心,獲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這場全民討論在新中國法制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制憲史上的一次革命。
基本人權首次獲得憲法保障
1954年9月20日,一個永垂史冊的日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會場中,代表們全體起立,掌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等歡呼聲持續了數分鐘。
“五四憲法”除序言外,分為四章,共106條8954個字。從內容上看,規定了中國過渡時期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宣布了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把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確立下來,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國人民的基本人權在新中國第一次獲得了憲法的保障。
“五四憲法”是對近代以來100多年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于中國近代關于憲法問題歷史經驗的總結,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實施共同綱領的成果和基本經驗。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大元看來,“五四憲法”的基本特點即在于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本國經驗和國際經驗的統一、領導智慧與群眾智慧的統一、科學性與通俗性的統一。
從表決通過直至1975年新中國第二部憲法誕生,“五四憲法”在中國運行了約20年。從“五四憲法”的實施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才能有保障,黨和國家事業才能順利發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五四憲法”的通過和頒布實施,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一個良好開端,指明了一條清晰、明確的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調動了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由此,新中國在法治征途上邁出了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