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龍 徐步云
“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苯衲?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一段講話,在廣大青年群體中產生強烈共鳴。講好青年故事、激發青春夢想,也是主流媒體的一項重要任務。面對囑托與期望,我們深感任重道遠。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復雜多變與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青年一代接收的信息開始泛濫,價值觀也日益多元,主流媒體觸達難度不斷增加成為不爭的事實。
作為新華社重點打造的面向青年受眾的創新項目,3年多來,新華社新青年工作室始終站在爭取與影響青年工作的第一線,也是新華社“面向青年,傳播青年,影響青年”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試驗田。如何進一步推動報道“破圈”傳播,提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用主流聲音搶占青年輿論陣地,用主流價值引領青年前進方向,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而每年的“五四”青年節,就是各大媒體施展拳腳、同題競技的重要節點。我們在將重大主題與青年視角相結合上不斷創新,推出了一批叫得響、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努力在進軍主戰場中發揮好主力軍的作用,成為歷年“五四”報道中的一抹亮色。
在“五四”報道日益同質化的當下,如何才能突出獨家、體現特色、出新出彩?今年“五四”前夕,經過策劃小組的反復討論,我們最終選擇把視角看向香港。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香港的未來也在青年。從去年香港國安法出臺到今年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經歷2019年“修例風波”后的香港逐步走向正軌。在此背景下,結合“五四”節點,我們推出“我的名字叫中國”系列短視頻節目,邀請六位香港青年發聲,啟發與激勵一代青年愛國愛港、闊步向前。
該組報道一經播發,就被廣泛轉載,上百家媒體采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過700萬,“新華社”微信公號瀏覽量超過100萬,微博話題量超過3500萬,上萬名網友熱切互動,咪咕視頻、愛奇藝、Acfun、今日頭條等各大視頻網站與新聞App置頂推薦,全網總瀏覽量達到1.3億。
這組報道是中央媒體首次對愛國香港青年進行集束式、矩陣式新媒體報道,也是新華社首次在“新青年”演講欄目中刻畫香港青年群像,是對港報道中關于人物系列融合報道的新探索。
我們發揮國社站位與資源優勢,社領導親自指揮,聯合對外部、亞太總分社、廣東分社等多個編輯部與分社群策群力,在建黨百年、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中央推進“愛國者治港”、香港由亂及治的重要背景下順勢而為,推出了這組重大主題系列報道。
在香港當前形勢下,發出青年正確的聲音正當其時,尤為必要,既可明正視聽,又可以提振信心。報道在海內外平臺聯動播發,有力引導了輿論。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也是青年發展的堅強后盾。報道圍繞香港青年與祖國的關系展開,著眼于大灣區發展,以“我的名字叫中國”為主題,發出了“身后有祖國、香港有未來”的時代強音。
“香港怎么了?我們怎么辦?”5月3日,系列報道的30秒預告視頻推出,發出了這樣的時代之問。之后,每天7點30分,新華社新媒體矩陣形成合力,同時播發一期人物演講節目,講述一個故事,也給出一個答案。
報道充分展現了香港青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對香港與祖國關系的正確認知以及大灣區建設給香港青年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凸顯香港青年發揮所長、為大灣區發展做出的不平凡的貢獻,傳遞出香港青年熱愛祖國、奉獻祖國、渴望搭乘祖國發展“順風車”的真實心聲。
“面對威脅與恐嚇,是畏縮不前還是捍衛正義?”“波瀾不驚的人生,遇到怎樣的機遇才能改變?”“家族有企業,為何還要來內地創業?”聯合國發言代表、愛國活動發起人、科技創業者……報道中,六位香港青年身份不同,但都和祖國內地有密切聯系,有著共同的心聲。他們在鏡頭前娓娓道來,講述青春奮斗故事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極具感染力,向港人傳遞出深厚的家國情懷。
在聯合國舞臺上勇敢發聲,用事實回擊偏見與抹黑;在街站上簽名的孩子,問出了讓人內心觸動的問題;與母親在疫情期間上街分發口罩,只因對香港同胞深深的牽掛;從看到新聞到真正去內地工作生活,真切感受祖國最真實的變化……我們扎實深入采訪,挖掘出每個人物身上獨特的故事細節與傳播點,既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也從不同角度升溫愛國愛港話題,讓報道主題進一步深化。
除了當事人的演講口述外,節目中還穿插了他們工作生活、香港反暴力游行等方面的大量一手素材和資料畫面,讓短視頻內容更加豐富且具有視覺沖擊力,讓人在沉浸其中的同時深刻反思,香港自“占中”以來社會混亂的根源所在,明白祖國對于香港的重要意義。
報道同時用普通話、粵語兩個版本進行包裝制作,同步推出,同時翻譯成英文版本在海外平臺上線。網友紛紛點贊,為祖國打Call:“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干涸,香港只有融入祖國才能發展!”“這才是香港青年該有的樣子!”社會反響熱烈,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每到“五四”,我們都會提前進行頭腦風暴,結合當時的政策與社會背景,尋找報道的獨特視角。我們關注那些值得關注卻較少被關注的群體,或對他們進行記錄,或邀請他們發聲,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總是能夠因角度新穎在眾多同類報道中脫穎而出。
去年,新冠疫情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話題。我們陸續推出10余期“抗疫新青年”系列Vlog節目,記錄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不同行業工作者的英雄故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抗疫青年全景圖。系列報道全網瀏覽量突破5億,在全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中引起廣泛反響。
其中,五四青年節當天,我們特別策劃了一期海外抗疫新青年群像節目《@海外中國青年:前方是世界,后方是祖國》。當時,國內疫情蔓延,海外疫情尚未爆發,報道聚焦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中國留學生群體。
我們選取英國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夏俊斐、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楊斯思、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留學生朱家樂、意大利歐洲設計學院(羅馬)中國留學生朱星蓓四位青年學子,通過他們講述疫情期間自己在海外的感人事跡,展現了當代中國留學生心系祖國、關愛同胞的無疆大愛,也讓中國人民不怕困難、團結一心的畫面添加了生動的一筆。
受訪嘉賓身處海外,遍及英美澳意四國,在留學生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們有的忙著籌集資金和物資發往湖北;有的每天關注網上最新的疫情消息,為家人、朋友和同胞打氣助威;有的收到大使館發放的從祖國寄來的健康包;有的聽到窗外傳來祖國國歌和當地民眾“感謝中國”的呼喊……故事細節飽滿,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中國的國際擔當打動了無數網友,紛紛在節目下方留言點贊。
2019年五四青年節,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我們推出融合報道《@總書記:中國的未來,請您放心!》,邀請那些收到總書記回信的青年,對著鏡頭講述與總書記“對話”,表達內心的感受,說出“總書記,中國的未來請您放心!”的錚錚誓言。
到貴州支教的青年志愿者、農村電商青年創業者、陸軍71集團軍“王杰班”班長、“85后”村支書、嫦娥四號著陸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北京大學研究生……視頻中,他們深情回憶習總書記的囑托,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未來的信心與拼搏人生的決心,向社會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身上的沖勁與正能量,是從青年視角創新總書記報道形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時間撥回到之前的五四青年節。2018年5月,我們巧妙地將五一勞動節與五四青年節相結合,策劃了一組新職業青年選題,從近年來新興的職業出發,呼吁新時代的奮斗精神。
報道開篇,我們發出一個問題:“一個小時的勞動有多大價值?”隨后以此為線索,串起了高空清洗師、人工智能研究員、衣櫥管理師、甜品師、C919試飛工程師五位年輕人的職業回答:在高空擦90平方米的玻璃,擦亮一座城市的暗淡容顏;寫100行代碼,開啟人工智能的一切可能;疊600件T恤,理清忙碌混亂的生活百態;做一個古風蛋糕人偶,傳遞中華文化的亙古魅力;完成10個飛機試驗點,助力實現我們的“大飛機夢”。
正如新華社社長何平所說——受眾在哪里,我們的陣地就要拓展到哪里;青年在哪里,我們的觸角就應延伸到哪里。目前,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下一步,除了堅持繼續在策劃創新性、報道思想性、產品互動性等方面下功夫,我們還將進一步重視加強新技術的應用,提升用戶的閱讀與使用體驗,力求在“五四”主戰場上“俘獲”更多青年受眾,在青年輿論場唱響主旋律,為新華社“面向青年,傳播青年,影響青年”的轉型以及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做出更多嘗試和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