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揚 侯佳音
內容提要 按照規范發布科研成果對保障科研生態和傳媒生態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失范發布科研成果對科學共同體和媒體都是傷害。本文以“瘧原蟲治癌”事件報道為例, 探討失范發布的反轉科研新聞傳播過程及模式,發現有科學專業知識背景的自媒體與規范操作的主流媒體一起引導輿論、還原事件真相,有利于建設規范、健康的科學新聞報道生態環境。
“反轉新聞”又稱“新聞反轉劇”“逆轉新聞”等,指“緊跟社會熱點、標注新聞熱詞繼而引發廣泛關注,但隨后被證實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件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
當前,科研新聞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發布規范,科學共同體內部長久以來一直遵循著“No paper,no news”原則,即一項科學發現或科研成果如果沒有首先在主流科學期刊上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則不允許由媒體搶先報道。因為科學論文在主流期刊上發表前要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論文發表就代表著同行對其科學性的認可。本文討論的失范發布指沒有通過規范的同行評議認可就由科研人員或者科研團隊面向公眾發布科研成果的行為。
通過直觀而簡化的展現失范發布的反轉科研新聞內外機制,能豐富和充實相關理論研究,深化對于科研新聞的認識和評價,并幫助我們把握科研成果發布過程中暴露出的普遍問題,為參與此類傳播情景提供行動依據,對科研新聞業務操作和管理有一定意義。

□ 2015年12月11日,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舉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左)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領取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基于此,本文作者搜集整理了2013年來由科研人員失范發布并引起廣泛關注而又反轉的科研新聞案例,其中,“瘧原蟲治癌”事件新聞報道反轉路徑清晰、失范行為典型,因話題接近性強且有權威機構參與傳播,導致事件影響力大、發酵迅速,形成了相對充足、完整的數據資料。因此,本研究試圖以“瘧原蟲治癌”事件新聞報道為例,探討失范發布的反轉科研新聞與反轉社會新聞等其他類型反轉新聞傳播模式的異同。
曾有學者提出,反轉新聞傳播過程多經過事件出現、媒體或自媒體進行報道、事件進入轉折點、輿論反轉、還原真相五個步驟。下面,梳理“瘧原蟲治癌”報道的傳播過程及新聞反轉的關鍵點。
2019年1月28日,中科院跨界傳播平臺格致論道講壇官方微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關于瘧原蟲免疫療法的演講視頻,稱瘧原蟲“能‘以毒攻毒’殺死癌癥”,陳小平在演講中表示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中,有2例“可能已經被治好了”。
2月4日,自媒體“魔都囡”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癥!》(目前原文已刪除,可見于部分轉載媒體),使用“治愈病危晚期癌癥”“史無前例”“奇跡”等刺激性表述吸引眼球,閱讀量超10萬,引發熱議。
2月7日,醫學及法律科普自媒體“阿司匹林42195米”率先對“瘧原蟲治癌”研究提出質疑,認為該研究還是“很初步的研究”;同日,新京報發布了對鐘南山院士的采訪報道,鐘南山院士指出“下結論太早了”。 2月8日,癌癥科普作家李治中的個人科普公眾號“菠蘿因子” 發文指出該研究“有許多核心的科學問題還沒有被回答”“不適合通過大眾媒體傳播”,中國新聞周刊同日發表了科普作家張田勘的文章,指出“瘧原蟲治癌”項目“正式論文還沒發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質疑聲音日漸高漲,報道轉入對更多方面的挖掘,如2月12日財新網的報道起底“瘧原蟲治癌”項目的資本布局,指出瘧原蟲免疫療法“顯得輕率”“但資本市場可能已經等不及了”,陳小平作為創始人的廣州中科藍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要做“癌癥免疫療法領域的‘獨角獸’”;2月16日,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的個人微博發文批評陳小平事件是“‘倫理傾銷’的產物”。事件真相逐步得以還原:“瘧原蟲治癌”是否有效需要更多臨床試驗證明及時間檢驗,目前下結論太早;研究團隊背后的資本力量可能助推了失范發布。
本研究以2019年1月28日至3月5日“瘧原蟲治癌”事件媒體指數恢復到較低水平為時間段,在慧科新聞數據庫以“瘧原蟲+癌癥”為關鍵詞,“瘧原蟲治癌”“瘧原蟲+癌細胞”為相似關鍵詞進行搜索,剔除無效與重復內容共獲得237條報道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事件報道的傳播特點、傳播模式展開分析。
1.輿論熱度呈現鮮明的階段性差異
“瘧原蟲治癌”研究發布后,輿論熱度保持在較低水平,自2月4日自媒體炒作起,熱度開始持續上升,在新聞反轉點即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自媒體和主流媒體加入報道后開始加速增長并在2月13至15日達到最高峰,事件真相逐步得以還原,輿論熱度也隨之波動下降(如圖1)。

□ 圖1 熱點事件網絡輿論反轉模式
2.利用科學家權威性提高可信度是主要傳播形式
“瘧原蟲治癌”新聞報道中,幾乎所有報道都引用了科學家觀點進行佐證,科學家作為專業領域的權威人士對受眾有強大說服效果,能夠增強報道可信度與說服力。引用科學家提供的圖表也是媒體增強報道可信度的重要方法。
3.單一信源轉向多信源求證
科研成果發布后,媒體把陳小平團隊作為單一觀點來源,缺少采信度和可靠性審核與多信源求證。在新聞反轉過程中,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自媒體和主流媒體不斷引入新的信息來源如鐘南山、李治中等,修正前期相對片面的信息,完整呈現了“瘧原蟲治癌”項目。
4.科研成果具有強烈話題性
癌癥是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國癌癥患者數量龐大,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且部分癌癥治愈難度大、死亡率高,患者愿意承擔風險進行治療,使得“瘧原蟲治癌”報道更容易獲得關注、引起輿論的熱議。
王國華等學者基于典型案例總結了社會熱點事件網民輿論反轉模式:網友爆料涉及社會矛盾的事件,在議題驅動下形成熱點話題并引發網絡媒體關注;網絡媒體在報道中通過話語競爭有效設置議題并引發輿論,但搶發新聞、缺失報道等手法使片面信息嚴重誤導網民,推動輿論一邊倒。輿論反轉階段,網絡媒體通過自我凈化進行糾偏,對相關事件展開持續報道,這些信息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并引導受眾對熱點事件的認知,引發輿論的顛覆;同時,主流媒體引導了其他媒體的話語指向,導致輿論共振,輿論領袖在情緒化、非理性的傳播大環境中引導網民,可能引發網絡暴力。當相關當事人的回應或新的社會熱點事件出現后,網絡媒體逐步回歸客觀報道,促進理性回歸、輿情平息。傳播模式分析如圖2所示。
在梳理分析傳播模式、要素及關系基礎上,筆者對“瘧原蟲治癌”事件報道的傳播模式總結(如圖2)。

□ 圖2 “瘧原蟲治癌”事件報道傳播模式
對比發現,以“瘧原蟲治癌”新聞為代表的失范發布的反轉科研新聞與反轉社會新聞等其他類型反轉新聞傳播模式存在相似之處:1.網絡媒體通過搶發未經審核的信息、貼標簽、下定論等不規范的報道手法爭奪話語權進行炒作,導致不明真相的網民輿論一邊倒;2.主流媒體是話語指向的重要引導。但二者傳播模式也存在差異。
反轉社會新聞等其他類型的反轉新聞首發多為網友爆料涉及社會矛盾的事件而成為熱點話題。而反觀近年科研人員失范向公眾發布的幾乎都是健康、生命、環境治理等社會非常關注并且有直接經濟價值的科研成果,科研項目背后都有資本力量。未經同行評議就以突破、成效等帶有引導或者暗示傾向的表述發布重大科研成果,引起社會關注,在“瘧原蟲治癌”新聞中,南方日報揭示“瘧原蟲治癌” 臨床試驗志愿者招募信息由廣州中科藍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科藍華)發布后,“僅2月12日一天,已有上百名患者登記報名該項目”。財經自媒體市界也揭示中科藍華由上市公司“藍盾股份”控股股東將投資相關產業,研究發布后的三天中,“‘藍盾股份’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 左圖 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研究人員在進行瘧原蟲相關藥物機理試驗(2017年11月24日攝)。

□ 右圖 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研究人員將養殖有瘧原蟲的血液儲存到冰箱中(2017年11月24日攝)。
與反轉社會新聞中主流媒體引導話語指向、一般網絡媒體通過自我凈化進行糾偏不盡相同,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自媒體基于直接的認識多次先于主流媒體提出問題、揭示真相,成為議程設置的重要力量,還原科研新聞真相。
在反轉社會新聞的輿論反轉階段,媒體為了為吸引受眾眼球多發布有強烈主觀感情傾向的信息,傳播大環境呈現情緒化、非理性特點。但對于失范發布科研成果來說,事件反轉階段的討論基于充分的科學證據,分析科學問題、傳遞科學知識并修正前期報道,幫助輿論環境回歸客觀理性,沒有在反轉階段形成輿論的完全顛覆。
隨著資本與市場越來越多介入科研,科研成果的發布動因也越來越復雜。按照規范發布科研成果對保障科研生態和傳媒生態健康發展越來越重要。
前沿科研成果的辨識、評價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要科研同行評議來實現。科研發布規范是科學共同體獨立于社會的內部評判標準,嚴格遵守發布規范能夠有效防止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避免學術不端行為,有利于營造健康的科研生態、維護科學的社會信譽、推動科學的進步發展。科研團隊是新聞媒體重要的信息與觀點來源,嚴格遵守發布規范,從源頭上為新聞科學性與嚴謹性提供保障,避免偽科學或錯誤信息廣泛傳播誤導受眾,能大大減少反轉科研新聞的出現。
而失范發布科研成果對科學共同體和媒體都是傷害。對于科學共同體來說,公眾對科學共同體的學術水平、道德水準等懷有很高的心理期待,失范發布科研成果將嚴重損害科學共同體公信力,也可能會導致部分科研人員通過失范發布科研成果實現利益轉化,破環科學共同體發布規范。對于媒體來說,不僅可能傳播錯誤的科學信息,擾亂傳播秩序,還會導致媒介公信力受損,影響新聞媒體積極引導受眾的功能,進一步阻礙科學知識的擴散。
新媒體開放的準入機制改變了媒體生態,一批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的科學領域人士借助社交媒體成為意見領袖,他們運用專業科學知識和能力對科研新聞進行更有效的甄別評價和真相挖掘,能夠大大提升科研報道的凈化糾偏能力。期待科學自媒體與規范操作的主流媒體一起,阻擊不嚴謹甚至利益驅動下的種種失范發布科研新聞的行為,建設規范、健康的科學新聞報道生態環境,重塑科學家、公眾與媒體之間的信任。
【注釋】
[1] 劉峰.新聞反轉劇背后的媒體課題[J].新聞與寫作,2014(05):74-76.
[2] 岳甜,王新童,劉悅.反轉新聞的網絡輿論演變機制研究——以“羅一笑事件”為例[J].當代傳播,2018(02):92-94+98.
[3] 王國華,閔晨,鐘聲揚,王雅蕾,王戈.議程設置理論視域下熱點事件網民輿論“反轉”現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機變道遭毆打”事件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15(09):111-117.
[4] 甘曉.重塑媒體與科學家之間的信任[J].青年記者,2017(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