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馨,王勇敢,張 賢
癌癥患者中約20%在自然病程中伴有血栓發 生,最為常見的是靜脈血栓栓塞(VET)[1]。血栓分子標志物血栓調節蛋白(TM)、纖溶酶-纖溶酶抑制劑復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AT)、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復合物(tPAI-C)在血栓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可以有效反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狀態[2]。筆者通過對上述血栓分子標志物的檢測分析,探討血栓分子標志物對癌癥患者發生血栓的早期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0年6月住院治療的癌癥患者38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7例,女178例;平均年齡(68.3±7.2)歲;類型:肺癌155例,乳腺癌102例,胃癌67例,結直腸癌61例。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5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67.1±7.7)歲。排除標準:(1)1個月內曾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的患者;(2)伴有基礎性肝病的患者;(3)伴有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患者。
1.2 方法收集癌癥患者確診后3日內的清晨空腹血液,采用3 ml 3.2%的檸檬酸鈉管抽全血2.7 ml,進行1∶9抗凝。每位患者在化療1個周期后取清晨空腹血液樣本1份,方法如前所述。所有樣本以4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取血漿凍存。D-二聚體的檢測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TM、PIC、TAT、tPAI-C的檢測方法為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采用SYSMEX HISCL 5000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試劑為配套酶免測定試劑。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其中兩兩比較采用SNK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
2.1 癌癥患者與對照組化療前血栓分子標志物比較癌癥各組的化療前血栓分子標志物TM、PIC、TAT、tPAI-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癌癥患者與對照組化療前血栓分子標志物比較(±s)

表1 癌癥患者與對照組化療前血栓分子標志物比較(±s)
?
2.2 癌癥患者血栓分子標志物與D-二聚體的相關性分析血栓分子標志物PIC、TAT與D-二聚體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r=0.683,P=0.000;r=0.706,P=0.000);血栓分子標志物TM、tPAI-C與D-二聚體無明顯相關關系(r=0.04,P=0.627;r=0.07,P=0.690)。
2.3 化療前后血栓分子標志物水平的變化化療后血栓分子標志物PIC、TAT水平較化療前降低(P<0.05);化療前后血栓分子標志物TM、tPAI-C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2。
表2 化療前后血栓分子標志物水平的變化(±s)

表2 化療前后血栓分子標志物水平的變化(±s)
?
癌癥患者常伴有多種并發癥,其中血栓是導致癌癥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3]。血栓分子標志物TM、PIC、TAT、tPAI-C在血栓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TM是內皮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具備抗凝活性[4]。凝血酶的產生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環節,它可以幫助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而產生血栓。TAT是凝血酶與抗凝血酶1∶1結合而成,標志著機體凝血系統的活化[5]。而PIC與tPAI-C可以反映機體中總體纖溶系統的活性和纖溶酶的激活狀態,tPAI-C還對內皮障礙有一定指示作用[6]。
該研究結果顯示癌癥各組的化療前血栓分子標志物TM、PIC、TAT、tPAI-C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結果提示癌癥患者的血栓分子標志物的表達顯著升高。研究顯示D-二聚體的含量變化是判斷癌癥患者發生血栓的標志之一[7]。但D-二聚體對機體中血栓狀態的診斷特異性并不高,致使其陽性結果意義不大。PIC、TAT具有較高的診斷特異性[8],因而有望成為癌癥患者血栓診斷的指標。此外,化療后血栓分子標志物PIC、TAT水平較化療前降低;化療前后血栓分子標志物TM、tPAI-C水平無明顯變化。該結果提示在治療過程中PIC、TAT水平會發生變化,提示患者的血栓狀態可能發生了一定的改善。
綜上所述,癌癥患者的血栓分子標志物TM、PIC、TAT、tPAI-C表達顯著升高,化療后PIC、TAT水平較化療前降低PIC、TAT與D-二聚體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可以彌補D-二聚體陽性意義不足的缺憾,對癌癥患者血栓的診斷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