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近日河南鄭州及其他地區受極端天氣影響的暴雨刷新了人們對風險社會中重大突發事件特點、規律的認知。尤其是,人們感受到互聯網服務中斷的巨大影響。因此,今后的城市災害管理要學會應對信息之“極”。
城市運行嚴重依賴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它們不僅是城市運行的“血脈”與“神經”,而且彼此之間還存在著密切耦合的相互依賴關系,造成災害鏈條不斷延伸、疊加。其中一種耦合就是電子相互依賴,現在很多城市基礎設施是由信息技術所控制的,一旦信息系統崩潰,整個城市的運行必然是“一鍋粥”“一團麻”,讓應急處置面臨更為嚴峻的“耐解問題”。
此外,現代社會的公眾對信息服務有著嚴重的依賴心理,對信息服務以及其他基礎設施服務中斷的耐受力非常差。
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普遍應用在災害來臨時可能會一改便民利民的形象,表現出駭人的猙獰面目。我們不能以常態管理的思維,指望按部就班地應對突發事件。
第一,城市信息應“極”,要改變心智模式。從常態管理到應急管理、從應急管理再到應“極”管理,這是社會形態在變遷過程中所釋放風險的持續更新性與人類應對之策相對滯后性的沖突。應急管理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那種將應急管理之策“口訣化”“快板兒化”的做法,大多不是因為無知、膚淺,就是騙人的“花活”。
第二,城市信息應“極”,要具備足夠的想象力。也就是說,要學會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以應急預案為例,我們不能指望一紙預案來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并且,應急預案在制定過程中,要構建足夠復雜的危機情景,尤其是要設想信息系統癱瘓背景下是否具有備份和進行補救的能力。
第三,城市信息應“極”,要把技術、制度與文化有機地整合起來。發展應急裝備和技術,一定要注意到高中低檔的相互搭配與結合,避免片面追求“高精尖”,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關鍵是物盡其用。未來的災害教育中,社會公眾必須要關注信息技術故障所可能導致的極端問題,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去信息依賴”的習慣。
作為思維正常的現代人,沒人是技術仇視主義者,但技術卻是一把“雙刃劍”。在信息化時代,我們還要注意不斷完善應急體制機制、發展應急文化,在制度的框架下才能把技術的功效發揮到極致?!?/p>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