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楊 倩,李程鵬,邱洪茂,羅曉燕
(廣東海洋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靜電紡納米纖維是通過高壓電場的“牽引力”使高分子溶液噴射并固化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具有貫通的三維網狀結構、豐富的孔隙和高的比表面積,可快速吸收傷口的滲液[1],其成型過程受電壓、溶液黏度、溶液推進速度、接收板距離和表面張力等多種因素影響[2]。羥乙基殼聚糖(HCS)是一種源于海洋節肢動物甲殼的天然多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黏附性,廣泛應用于創面敷料等生物醫學領域[3-4],但其靜電紡絲性能很差,需要添加助紡劑。部分水解的聚乙烯醇(PVA)分子鏈柔順、表面張力低,是一種優良的助紡劑,且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已被美國FDA認證列入醫用輔料[2]。同時HCS 抗菌性能很差,不能滿足于傷口的臨床需求。近年來,耐藥菌株的大量出現加劇了感染傷口愈合的難度,需要聯合使用抗菌劑來大幅減小致病菌繼發耐藥的概率[5]。
單軸靜電紡可實現納米纖維對溶解性能相似的抗菌成分的包埋,而溶解性能不同的活性成分僅可通過同軸和乳液靜電紡絲法來制備。與同軸電紡相比,乳液紡只需要控制單一紡絲噴嘴的參數,操作過程明顯簡化[6]。皮克林(Pickering)乳液是一種以固體納米顆粒作為乳化劑的新型乳液[7],具有毒性低、穩定性好和泡沫少的優點[8]。研究發現,竹筍膳食纖維穩定的Pickering 乳液可保持至少4周的穩定性[9]。但目前鮮見Pickering 乳液靜電紡的報道,僅有Cai 等[10]通過油包水Pickering 乳液實現納米纖維對鹽酸萬古霉素的包封。
納米抗菌材料如銀納米粒子(AgNPs)和納米氧化鋅(ZnO)等具有多重殺菌機制,可廣泛應用于各種殺菌場合。其中,AgNPs 殺菌性能優良,且不會產生細菌耐藥性[11-12],但其毒性限制了臨床應用。最新研究表明,螯合效應會延緩銀納米復合物中AgNPs 的釋放,使得其對人胚腎細胞幾乎不顯示毒性作用[13]。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發現,AgNPs 與聚多巴胺(PDA)的結合非常牢固,并具備典型的長效緩釋和低毒性[14]。茶樹精油(TTO)是一種優良的天然抗菌劑[15],但TTO 存在易揮發和水溶性差的缺點,極大限制其應用范圍[16]。鑒于此,本研究首先采用ZnO 為前體,通過PDA 黏附和還原法,制備ZnO/Ag 復合粒子(ZA)。隨后,以ZA 為乳化劑、TTO 為油相、HCS 溶液為水相,制備Pickering乳液;通過助紡劑PVA 的引入和紡絲實驗條件(電壓、聚乙烯醇PVA 用量和接收距離)的優化,獲得負載多種活性抗菌組分的納米纖維敷料,以期拓展殼聚糖基功能納米纖維材料在感染傷口中的應用,為開發具有多重抗菌機制的海洋多糖基創面敷料提供借鑒。
納米ZnO 分散液(ZnO 粒徑30 nm)、鹽酸多巴胺、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PVA、氨水,分析純,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羥乙基殼聚糖(HCS),山東萊州市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硝酸銀(分析純,上海化學試劑有限公司);TTO,江西康盛堂藥業有限公司;金黃色葡萄球菌(菌種編號:ATCC 6538)、大腸埃希菌(菌種編號ATCC 8739),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NTV-79 旋轉黏度計(上海尼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HD-23335 型靜電紡絲設備(北京永康樂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Bruker D8 型 X 射線衍射儀(Cu 靶 Kα,Cu 特征譜線波長λ=0.154 0 nm);QUANTA FEG 450 型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美國FEI 公司);Talos F200X 型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美國FEI 公司);X-Max 型X 射線能譜分析XRD(英國牛津公司);MP41-顯微鏡(廣州市明美廣電技術有限公司);Nicolet-iS10 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FTIR(美國FEI 公司)。
根據Liang 等[14]方法,本研究分別通過PDA黏附改性和原位還原法制備ZA。取液體ZnO 溶液12.50 g,加入一定量蒸餾水中,并調節混合溶液體積為50 mL,冰浴超聲分散10 min(超聲4 s,間歇5 s)后,待用。配制10 mmol/L Tris 溶液,并用1 mol/L 鹽酸調節其pH 值為8.5。取1.20 g 鹽酸多巴胺,溶解于上述2 mg/mL Tris 緩沖液中。最后向多巴胺溶液中緩慢加入納米ZnO 水分散液,再次冰浴超聲分散2 min(超聲4 s,間歇5 s)。所得混合液在室溫下攪拌反應3 h。停止反應后,反應液以8 000 r/min 離心10 min,用蒸餾水多次洗滌。然后將所得沉淀冷凍干燥12 h,得到聚多巴胺改性納米復合粒子(ZnO/PDA)。
另取6.00 g AgNO3溶解于550 mL 溶液中,在攪拌狀態下逐滴緩慢加入氨水,硝酸銀溶液由澄清轉為渾濁,繼續滴加氨水至溶液正好澄清,得到銀氨溶液。稱取ZnO/PDA 納米復合粒子3.00 g 于50 mL 蒸餾水中,冰浴超聲分散3 min(超聲4 s,間歇5 s),后緩慢加至銀氨溶液中。混合液在室溫下500 r/min 攪拌30 min。停止反應后,反應液8 000 r/min 離心10 min,用蒸餾水多次洗滌。然后將所得沉淀冷凍干燥12 h,得到納米ZnO/Ag(ZA)復合粒子。
采用FTIR、XRD 和TEM 對三種納米粒子的化學結構和微觀形貌進行表征,使用NanoMeasurer 1.2 測量軟件統計3 張不同視野透射電鏡圖中納米粒子的平均粒徑及分布。
1.3.1Pickering 乳液的制備 以ZA 納米復合粒子作為固體乳化劑制備Pickering 乳液。將一定量ZA納米復合粒子冰浴超聲分散1 min(超聲4 s,間歇5 s)于蒸餾水中,加入一定量的TTO,手搖30 s得到Pickering 乳液。通過改變固體乳化劑質量分數(0.5%、1.0%、1.5%、2.0%、2.5%)和油相占總體積比(10%、20%、30%、40%、50%、60%),優化得到ZA 穩定Pickering 乳液的最佳原料配比。Pickering 乳液總體積為6 mL,在探討固體乳化劑質量分數影響時固定油相體積分數為40%,探討油相體積分數時固定固體乳化劑質量分數為1.5%。將所制備的乳液轉移至西林瓶中,靜止48 h 后觀察乳液穩定性。
1.3.2Pickering 乳液特性研究 采用滴入法判斷皮克林乳液的類型,即取一滴乳液滴入去離子水中,攪拌后如果乳液液滴擴散開來,說明乳液為水包油O/W 型乳液;反之,未擴散開,并漂浮于水面上,說明乳液為油包水W/O 型乳液。使用光學顯微鏡對乳液進行微觀形態的測量。所有乳液樣品稀釋1~2 倍,滴加1~2 滴稀釋后的乳液至載玻片上,輕輕蓋上蓋玻片,避免產生氣泡。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并拍照,液滴的粒徑用軟件NanoMeasurer 1.2測量,計算得到其平均直徑。通過觀察靜置西林瓶中乳液的分層狀況判斷乳液穩定性,并且用乳析指數(Creaming index,CI)對乳化程度進行測量。乳液在室溫下儲存,24 h 后對樣品進行觀察。在儲存期間,乳液變成不透明的乳液層和透明的溶劑層,將透明溶劑層和總乳液層的高度表示為Hs和He。乳析指數通過以下方程計算可得:CI(%)=(Hs/ He)。
1.4.1紡絲液動力黏度的測定 使用旋轉黏度計測定紡絲液的動力黏度。在25 ℃下,選用E 轉子(測量范圍100~ 10 000 mPa?s,轉速750 r/min)。將樣品溶液倒入黏度計量杯中,測量并記錄數據,結果取3 次平均值。
1.4.2纖維成形的影響 在1.3 節基礎上,以質量分數為5%的HCS 水溶液(實驗中可獲得的最大濃度)為水相,TTO 為油相,ZA 作為穩定劑,制備Pickering 乳液。為提高可紡性,添加一定量的PVA溶液為紡絲液(控制最終水相中PVA 質量分數分別為5%、7.5%和10%),得到PVA/HCS/ZA/TTO 紡絲液,用于靜電紡絲。紡絲條件為:室內溫度(26±2)℃,相對濕度30%~ 40%。靜電紡絲注射器規格為2.5 mL,20 號針頭(內徑為0.6 mm)推進速度0.07 mm/min,負壓1.5 kV。研究電壓對納米纖維形貌的影響時,接收距離固定為15 cm,設定電壓為16、18、20、22 和24 kV。研究接收距離納米纖維形貌的影響時,固定電壓為16 kV,接收距離定為10、12 和15 cm。為對比研究ZA 和TTO對納米纖維的形貌影響,實驗中將不含ZA 與TTO的納米纖維(即PVA/HCS)作為空白組和不含TTO的納米纖維(即PVA/HCS/ZA)作為對照組。
1.4.3靜電紡絲纖維膜的表征 采用光學顯微鏡和SEM 觀察電紡絲纖維的微觀形貌,采用紅外光譜分析PVA/HCS/ZA/TTO 纖維膜中茶樹油的特征吸收峰,通過采用 EDS 法測量分析PVA/HCS/ZA/TTO 纖維膜中納米銀顆粒的含量。
1.5.1水蒸氣透過率的測定 量取一定量的蒸餾水于離心管(截面積為A)中,將裁剪成適合大小的樣品置于離心管上方并固定,四周封牢,密封杯口,使蒸餾水液面與樣品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稱重并記錄離心管、蒸餾水和樣品的質量,記為m0;將離心管放入溫度為37 ℃的恒溫箱中,24 h 后取出離心管,重新稱重并記錄離心管、蒸餾水和樣品的質量,記為mt;水蒸氣透過率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計算,單位為g/(cm2?d)。

1.5.2抗菌性能測試 采用抑菌圈法評價復合纖維膜(PVA/HCS、PVA/HCS/ZA 和PVA/HCS/ZA/TTO)與納米粒子(ZnO、ZnO/PDA 和ZA)的抑菌性能。取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于大豆肉湯(TSB)培養基中,在37 ℃、120 r/min 震蕩培養18 h 后,用TSB 稀釋至106~107CFU/mL。實驗前,將剛紡好的纖維以及納米顆粒水溶液(40 mg/mL)紫外輻射滅菌2 h。1 mL 準備好的菌懸液(106~107CFU/mL)與10 mL 大豆瓊脂混合后傾倒于培養基中,待凝固后貼上直徑為6 mm 的濾紙片(已滅菌),并分別在濾紙片上滴加10 μL 的納米纖維和納米粒子水溶液,靜止30 min 后倒放培養皿,置于37 ℃培養箱中培養24 h 后觀察結果,從4 個方位測量抑菌圈直徑,取平均值。根據標準,抑菌圈直徑大于20 mm,抗菌活性為極敏;15~20 mm,抗菌活性為高敏;10~15 mm,抗菌活性為中敏;7~9 mm,抗菌活性為低敏;小于7 mm,抗菌活性不敏感[17]。
圖1_a 為ZnO、ZnO/PDA 和ZA 的紅外光譜圖。由圖可見,3 402 cm-1處的寬峰屬于-OH 或-NH 伸縮振動峰。其中,ZnO/PDA 和ZA 的吸收峰顯著強于ZnO,表明經過PDA 改性后,其-OH 或-NH 含量顯著增大[18]。與ZnO 相比,ZnO/PDA中1 600 cm-1的吸收峰更強且在1 491 cm-1有吸收,1 600 和1 491 cm-1的信號峰分別歸屬于PDA 組分中吲哚(或吲哚結構)的C==C 伸縮和N-H 彎曲振動[19-20]。400~ 550 cm-1處出現的強峰屬于Zn-O 四面體鍵的特征吸收峰[21],說明改性后ZnO 的結構沒有改變。
圖1_b 為ZnO、ZnO/PDA 和ZA 的XRD 譜圖。由圖1_b 可見,ZnO 的衍射峰與六方纖鋅礦結構相匹配(ICSD 參考代碼01-075-0576)。經PDA 改性后,ZnO/PDA 未見新的衍射峰出現。而螯合銀以后,ZA 中出現了四個特征峰(2θ=38.081、44.421、64.401 和77.841),分別對應于(111)、(200)、(220)和(311)晶面。以上四個特征峰與銀面心立方晶體數據庫(JCPDS 編號65-2871)吻合較好。XRD 結果表明,ZA 已成功合成。

圖1 ZnO、ZnO/PDA 和ZnO/Ag 納米復合粒子的紅外光譜和XRD 光譜Fig.1 FTIR spectraand XRD spectraof ZnO,ZnO/PDA and ZA
圖2 為ZnO、ZnO/PDA 和ZA 的TEM 照片與對應的平均粒徑分布圖。由圖2_(a、d)可知,初始ZnO 大多為短棒狀,其平均粒徑為30.3 nm。經多巴胺溶液進行改性后,其平均粒徑增大到38.1 nm(圖2_b、圖2_e)。圖2_c 為ZA 的TEM 照片,其平均粒徑進一步提高到49.4 nm(圖2_f)。

圖2 ZnO、ZnO/PDA 和ZnO/Ag 粒子的電鏡掃描圖和平均粒徑分布Fig.2 TEM images and statistical average sizes of ZnO,ZnO/PDA and ZA particles
滴入法實驗發現,本研究所制備的乳液均能在水相中均勻分散,但不能分散在油中。因此,本研究中的乳液均為O/W 型。Pickering 乳液穩定劑的質量分數是乳液的穩定性的關鍵因素。由圖3_(a-e)可見,隨著ZA 質量分數從0.5%增加到1.5%,乳液相體積逐漸增大;當ZA 質量分數達到1.5%以后,乳液相體積基本穩定。圖3_f 進一步顯示,當ZA質量分數從0.5%增加到1.5%時,乳液的平均直徑從(93.2±6.6)μm 迅速下降到(48.1±3.2)μm;當ZA 質量分數繼續從1.5%增加到2.5%時,乳液平均直徑從(48±3.2)μm 緩慢下降到(34±3.6)μm。以上結果表明,當ZA 質量分數等于或小于1.5%時,ZA 主要被吸附到油-水界面,導致乳液液滴的直徑迅速下降;當ZA 質量分數超過1.5%后,部分ZA 將留在連續相中,導致乳液直徑的下降趨勢明顯減緩,這與文獻[22]現象相同。

圖3 不同ZnO/Ag 復合粒子質量分數下的乳液(a-e)及其平均直徑(f)Fig.3 Emulsion droplet photos(a-e)and average diameters(f)with different ZA mass fractions
油相體積比是影響Pickering 乳液穩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由圖4_a 可見,當油相體積分數為10%時,乳液中大部分發生沉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油滴表面完全被ZA 覆蓋后,導致油滴密度增大,油滴在重力作用發生的自然下沉。另一方面,大量的ZA 覆蓋油滴后,會導致ZA 顆粒的聚集效應,從而發生沉降。由圖4_(a-c)可知,當油相體積分數從10%增加到40%時,乳液相體積顯著增加。圖4_(d-e)發現,進一步增加到50%和60%時,乳液相體積基本穩定。圖4_f 進一步顯示,當油相體積分數從10%增加到40%時,乳液液滴粒徑由(94.6±10.0)μm 減小到(47.3±4.0)μm。當油相體積分數為60% 時,乳液液滴的粒徑最小,為(31.7±3.7)μm。

圖4 不同油相體積分數下的乳液(a-e)和乳液直徑(f)Fig.4 Emulsion macrograph(a-e)and diameters(f)with different oil phase volume fractions
通過測定貯藏10 d 后乳液的乳析指數和傾倒圖進一步評價所得乳液的穩定性,結果如圖5。由圖5_a 可見,隨著ZA 質量分數的增加,乳析指數持續下降當ZA 質量分數過1.5%后,其下降趨勢減緩。以上結果表明,隨著ZA 質量分數的增加,乳液的分層穩定性提高。其原因可能是隨著ZA 質量分數的增加,其對乳液液滴的覆蓋度增加,顯著降低了表面能[23]。由圖5_c 可見,當ZA 質量分數為0.5%和1.0%時,乳液傾倒時具有明顯流動性,此時ZA 在油水界面形成三維網絡結構的復合界面比較脆弱。當ZA 質量分數大于或等于1.5%時,乳液傾倒時不具有明顯流動性,顯示此時網絡結構已致密化,有利于乳液的長期穩定貯藏。Feng 等[24]研究也表明隨著納米顆粒用量的增加,凝膠網絡結構變得緊湊,穩定性得到提高。
圖5_b 為儲存10 d 后乳析指數隨TTO 體積分數的變化。隨著油相體積分數的增加,乳析指數迅速下降。當油相體積分數大于30%時,乳析指數迅速下降。當油相體積分數為60%時,乳析指數達到最低值0%,乳液最穩定。圖5_d 為乳液傾倒穩定性隨TTO 體積分數的變化規律性。由圖5_d 可見,當TTO 體積分數為20%和30%時,乳液具有明顯的流動性。當TTO 體積分數大于或等于40%時,基本不顯示流動性,表明此時已形成了致密的三維網絡結構。以上研究結果與Zou 等[2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圖5 不同ZA 質量分數、不同油相體積分數的乳液儲存10 d 后乳析指數和傾倒顯示Fig.5 Eactitoid index and dumping chart of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ZA mass fraction and different oil phase volume fraction after 10 d storage
綜上所述,當穩定劑ZA 質量分數為1.5%,油相TTO 的質量分數為60%時,可獲得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Pickering 乳液,并且該乳液可在25 ℃下穩定貯藏10 d。
溶液黏度是影響分子鏈纏接及纖維成型的最重要參數[26]。由圖6 可見,當紡絲液中PVA 質量分數從5%增加到10%時,紡絲液的動態黏度迅速從349 Pa?s 增加到1 850 Pa?s。由圖7 可見,PVA質量分數為5%時所獲得的纖維基本呈串珠狀,表明低濃度PVA 時,紡絲液溶液的黏度低,溶液射流中的分子鏈之間纏結不夠,不能有效形成纖維。當PVA 質量分數達到10%后,可獲得均一連續的纖維,因此后期靜電紡絲研究使用含有質量分數10%的PVA 作為助紡劑。

圖6 聚乙烯醇濃度對紡絲液動態黏度的影響Fig.6 Effects of PVA concentration on dynamic viscosity of spinning solution
靜電紡絲過程中,電壓是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電壓過小,則電場斥力小于表面張力,射流無法形成;電壓過大,泰勒錐會收縮到毛細管內部,增加了射流的不穩定性并導致所得纖維直徑粗細不 均[1]。圖7 為不同電壓下的所得PVA/HCS/ZA/TTO 纖維的光學顯微照片。由圖7 可見,當接收距離一定(15 cm)時,PVA 質量濃度為5%時,5 個電壓下成絲效果均不好,并有大量較大的液滴形成。當PVA 質量濃度提高到7.5%時,成絲效果明顯改善,可得到含有液滴的納米纖維。當電壓從16 kV 提高到24 kV 時,液滴并沒有消失而且纖維直徑粗細不均的現象也未得到改善。當PVA 質量濃度進一步提高到10%時,可以得到較好的纖維。隨著電壓的增加,纖維的直徑逐漸減小。當電壓為22 kV 和24 kV 時,所得納米纖維直徑較小且較均勻。但是,當電壓為24 kV 時,射流存在不穩定的現象,并偶爾伴隨有乳液被電流擊穿的嘶嘶聲。綜合評價,當接收距離為15 cm 時,22 kV為最優電壓。本研究發現與文獻[27]結果相符。

圖7 電壓與聚乙烯醇濃度對PVA/HCS/ZA/TTO 纖維形貌的影響Fig.7 Effects of voltage and PVA concentration on PVA/HCS/ZA/TTO morphology
接收距離會影響纖維中溶劑的揮發,并進一步影響纖維的形貌。由圖8 可知,當電壓一定(22 kV)時,在接收距離為15 cm 時,相較于10 cm,纖維中串珠較少,這是因為電壓一定,接收距離變大時,場強雖變弱,但噴射距離增大可充分拉伸和分化。但接收距離太近會導致拉伸不充分,溶劑不能完全揮發。

圖8 接收距離與聚乙烯醇濃度對PVA/HCS/ZA/TTO 纖維形貌的影響Fig.8 Effects of tip-to-collector distance and PVA concentration on PVA/HCS/ZA/TTO morphology
綜上所述,最優的紡絲參數為電壓22 kV、接收距離15 cm、PVA 質量分數10%。
為進一步觀察所得納米纖維的微觀形貌,圖9采用SEM 和TEM 對比觀察不含TTO 的納米纖維(即PVA/HCS/ZA)、不含TTO 和ZA 的納米纖維(即PVA/HCS)及PVA/HCS/ZA/TTO 的微觀形貌。由圖9_(a~b)可知,PVA/HCS 和PVA/HCS/ZA 均為直徑均勻的納米級纖維,其平均直徑分別為0.22μm 和0.23 μm。此外,圖9_b 內插入的TEM 圖表明,PVA/HCS/ZA 納米纖維中有較多的納米顆粒存在。由圖9_c 可見,負載TTO 后,纖維直徑顯著增大到0.60 μm,部分纖維存在黏連現象。圖9_c 內插入的TEM 圖表明,負載TTO 的纖維存在黑色的內層,具備典型的鉛筆芯結構,屬于核/殼結構的納米纖維。

圖9 三種納米纖維的掃描電鏡照片和直徑分布Fig.9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 images 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TTO 主要由松油烯-4-醇和γ-松油烯組成[28]。由圖10_a 可見,PVA/HCS/ZA/TTO 纖維具有茶樹油的特征吸收峰2 919 cm-1(―CH3伸縮振動)和1 726 cm-1(C==C 伸縮振動)表明PVA/HCS/ZA/TTO 纖維已成功包埋了 TTO。圖 10_b 是PVA/HCS/ZA/TTO 纖維的EDS 光譜。由圖10_b 結果表明,PVA/HCS/ZA/TTO 纖維中Ag 的質量分數約為0.12%。

圖10 PVA/HCS/ZA/TTO 納米纖維的紅外光譜和EDS 光譜Fig.10 Infrared and EDS spectra of PVA/HCS/ZA/TTO nanofibers
由圖11 可見,PVA/HCS、PVA/HCS/ZA 和PVA/HCS/ZA/TTO 三組納米纖維膜的水蒸氣透過量分別為(0.220±0.001)g/(cm2?d)、(0.210±0.002)g/(cm2?d)和(0.206±0.004)g/(cm2?d)。傷口愈合時會伴隨氧氣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因此,傷口敷料需,具備良好的透氣性能。據報道,正常的人體皮膚的水蒸氣的透過速率為0.024~0.192 g/(cm2?d),傷口敷料的最佳透氣范圍是0.20~0.25 g/(cm2?d)[29]。由于PVA/HCS/ZA/TTO納米纖維中有油相及固體顆粒存在,其纖維相對較粗,導致了納米纖維的緊密堆積和水蒸氣透過率的下降,但仍處于最佳透氣范圍內。因此,PVA/HCS/ZA/TTO 符合傷口敷料的透氣性要求。

圖11 三種納米纖維的水蒸氣透過率Fig.11 Water vapor permeation of three kinds of nanofibers
為進一步評價PVA/HCS/ZA/TTO 在傷口的應用前景,圖12 中對比列出了PVA/HCS/ZA/TTO 與其他兩種纖維和納米粒子的抗菌性能。由圖12 可見,ZnO、ZnO/PDA、ZA 納米顆粒和載有ZA、TTO的復合納米纖維膜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此外,由圖12 可明顯看出,ZnO 存在的樣品,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要明顯于大腸桿菌,與Norouzi等[30]描述相同。

圖12 納米顆粒和納米纖維抗菌活性Fig.12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nanoparticles and nanofibers
如表1 所示,在納米顆粒中ZnO、ZnO/PDA和ZA 均顯示出抑菌性,且均為中敏抑菌效果,其中ZnO 的抗菌性能最好,這是因為相對于改性ZnO表面PDA 的包覆,未改性ZnO 中Zn2+離子可以充分釋放,從而干擾細菌酶系統,起到殺菌作用。紡絲液中,PVA/HCS 的紡絲液沒有抑菌效果,未載TTO 的PVA/HCS/ZA 紡絲液中由于含有ZA,故有中度敏感的抑菌性。而載TTO 的PVA/HCS/ZA/TTO復合纖維紡絲液,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具優異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達到高度敏感。張品[31]以黏膠纖維為連續相,以β-環糊精/茶樹精油為分散相,制備了功能納米纖維,其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帶寬度僅為0.3 mm、0.2 mm。本研究制備的PVA/HCS/ZA/TTO納米纖維的抗菌性能良好,未來可嘗試開發為一種抗感染的傷口敷料。
以自制的ZA 復合納米顆粒為Pickering 乳液乳化劑,當乳化劑質量分數為1.5%、油相體積分數為60%時可獲得穩定的水包油乳液。靜電紡絲研究發現,工作電壓為22 kV、接收距離為15 cm 時,可獲得平均直徑為0.60 μm的具備核/殼結構特征的納米纖維,實現HCS 和PVA 對TTO 的有效包埋。納米纖維的性能研究表明,其水蒸氣透過率在傷口輔料的最佳透氣范圍內,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