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身體和幸福的生活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說:“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健康的概念并不是沒有軀體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以便完善各種社會角色賦予的社會功能,為社會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貢獻。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共同構成人類的健康狀態,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處于正常狀態下,即認知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發展與變化的需要。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精神心理疾病。非常遺憾的是,我們每年都檢查身體,看看各種生理指標是否正常,以便早期發現軀體疾病,可從來不檢查心理健康狀態是否正常。
我國社會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對每一個社會人都會產生心理影響。祖國醫學早就指出七情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關系的基本規律是: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古語總結情緒對氣血運行的影響:“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可見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七情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心理反應,與機體本身的耐受、調節能力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情緒影響機體的免疫力,良好的情緒可使機體生理機能處于最佳狀態,使免疫抗病系統發揮最大效應,以抵御疾病的襲擊。當外來的刺激過于強烈或持續過久,超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則會使人體各個系統功能紊亂而導致軀體疾病的發生。此外,由于某些慢性軀體疾病,體內臟腑功能長期失調,極易誘發患者的中樞神經內分泌和精神心理功能紊亂而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的癥狀。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看到一些患者因為長期心理健康原因而出現嚴重的軀體疾病,也看到大量慢性軀體疾病患者由于心理健康因素沒有很好控制使軀體疾病的各項生理指標不穩定。如:長期緊張焦慮的人容易患高血壓癥,高血壓癥患者的血壓波動又與焦慮、抑郁情緒相關。
人類心理活動是有生物學基礎的,是大腦功能的體現。當大腦神經內分泌調節能力下降出現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時就會發生精神心理疾病,可表現為精神心理癥狀,也可以表現為軀體不適癥狀。例如:驚恐障礙(發作性焦慮)屬于精神科疾病,由于患者胸痛等心臟不適癥狀明顯,誤認為急性心肌梗塞而經常在心臟內科急診。美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家赫斯特指出:“胸痛最常見的原因并不是心臟病,而是與焦慮有關”。如果焦慮癥狀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失衡,并影響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就使得冠心病發生率、心血管事件和猝死增加。弗雷明漢心臟研究(20年隨訪)顯示有焦慮癥狀的家庭主婦因心肌梗死和冠脈事件死亡的概率顯著增高。據此,心臟內科的“雙心醫學”應運而生,在臨床診療中既關注患者的心臟功能也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精神心理活動是大腦功能的呈現,大腦功能取決于神經內分泌的穩定性。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礎是大腦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可以表現為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癥狀,也可以表現為心血管、呼吸、消化、免疫、內分泌、皮膚黏膜等各系統功能異常癥狀。嚴重的軀體疾病也會誘發大腦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而表現出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癥狀。

心身醫學理論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神心理活動和各臟器功能之間聯系密不可分,互相影響,在醫學臨床實踐中必須評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與軀體疾病之間的關系,采取綜合干預策略才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有研究報道,合并抑郁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后6個月和18個月的死亡率分別比沒有抑郁癥的心梗患者高3.1和3.6倍。
2021年1月25日,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精神健康、身心健康及大腦-心臟-身體關聯”科學聲明建議,對于有心血管病的人和心血管高風險者,臨床醫生應常規評估心理和精神健康,就像評估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脂血癥一樣。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抑郁、長期壓力過大、焦慮、生氣、悲觀、對生活不滿、充滿敵意等心理狀況,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問題,如心律不齊、心率波動、消化道癥狀、血壓升高、炎癥加劇、心肌缺血等。
中樞神經系統直接調控消化系統的功能,如果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必然在消化系統中產生反應,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秘、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埃斯勒及葛斯登發現,相比于內科患者,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焦慮及神經質水平明顯更高。古德溫及斯坦發現,廣泛性焦慮障礙與消化性潰瘍存在強相關性,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發生消化性潰瘍的比例為無廣泛性焦慮障礙個體的5倍。
我國焦慮障礙的患病率為5%-7%,臨床發現,患者中有30%-40%伴有多種形式的身體疼痛癥狀,而檢查身體并沒有發現任何疾病,當焦慮癥狀得到緩解,疼痛也自然會消失。很多人因感受身體存在大量不舒服癥狀,總覺得身體出現嚴重問題,因此緊張害怕,到多家醫院做多種檢查,但是事實上做了很多檢查都沒有找出疾病。其實這與中樞神經內分泌紊亂出現的軀體焦慮癥狀有關,這類病是以各種軀體不適作為主要癥狀,一般沒有器質性損害,但身體疼痛等不適依然存在。這是焦慮障礙的軀體癥狀,可以理解為疼痛等身體不適感是一種報警,是疾病對身體的一種提醒。
1提高心理衛生水平,充實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了解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系,對待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和挑戰要積極合理應對,不能回避現實。如果不幸罹患軀體疾病,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應配合醫護人員積極調整心態,調動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達到早日康復。研究發現腫瘤患者康復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輔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對疾病的轉歸起到重要作用。
2定期自我檢視心理生理狀態,回顧一下近期是否經常出現無法控制的容易急躁、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做事的注意力和效率是否下降;是否每天加班,工作已經成為生活的全部,無法完成除工作角色以外的各種社會角色所賦予的社會責任;近日是否有身體不適,如心慌氣短、頭痛頭暈、肩背部疼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出現上述身體反應,首先需要做全方位的身體檢查和評估,以找出身體不適的病因,一旦明確診斷后就需要積極治療。如果身體檢查一切正常,就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由生理、心理兩方面構成,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在心理上出現問題后,生理上也往往會有表現,可求助于正規醫院的精神心理科門診,同時應積極調整生活工作節奏,積極努力工作的同時要尋求各方面的幫助,適當減輕工作壓力,以免影響工作的順利進行。
3消除對精神心理障礙的歧視和偏見,敢于面對自己存在的精神心理問題,積極尋求正規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幫助。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如盡量保持生活規律、戒除煙酒。生活規律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生物鐘除決定睡眠-覺醒周期和認知功能之外,還決定了生理上的幾乎所有晝夜節律周期,如血壓、心率、激素水平、呼吸、運動能力和凝血的日常變化,生物鐘紊亂可促發某些疾病的發生。堅持鍛煉身體對神經內分泌調節非常重要,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精神病學教授曼德哈卡·特里維迪博士研究結果顯示:對抑郁癥患者來說,鍛煉是一種非常有效且幾乎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選擇、有研究提示揮拍運動(網球、羽毛球、乒乓球)能有效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最好要養成定期戶外運動的習慣,以提高心理調節能力,保持開朗陽光、積極向上的心態。

只有維護好心身健康狀態,才能使我們的身體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自我療愈能力、自我適應能力和自我覺醒能力,保持良好的社會功能,保持健康的體魄,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積極、努力地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王向群,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原黨委書記、副院長;精神科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專家組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前任副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從事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近40年,在抑郁障礙、焦慮障礙、睡眠障礙、軀體不適障礙、軀體疾病伴發精神障礙的診斷及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主編《心身醫學實踐》、《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曾被評為“中國醫師協會優秀精神科醫師”“中央保健工作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