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新

日本明治末期東京銀座的百貨公司,曾在新年前后將積壓商品裝入布袋或紙盒中,這種布袋或者紙盒被稱為“福袋”。由于福袋的內容不對顧客公開,價格也低廉,許多人為了滿足好奇心一再解囊。在福袋生意火爆之后,這樣的銷售形式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常規促銷手段。
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福袋與模型玩具、動漫周邊相結合衍生出了新的消費方式,即“扭蛋機”。
之后,福袋以藏在各種零食中的小卡片的形式在90年代流行,當時紅極一時的小浣熊方便面附贈的《水滸英雄卡》《三國風云錄》系列便是福袋銷售形式的全新體現。
如今的盲盒,可以說是它們的復刻版,且再一次形成了一股風潮,號稱國內“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市值已超千億元。去年“雙十一”,泡泡瑪特在天貓斬獲1.42億元交易額,95后是其消費主力軍。
據人民網2020年的報道,山東膠州一名12歲女孩分三天購買了12000余元的盲盒,但是孩子的母親并不知情。12000元對她的家庭來說并不是一筆小數目,家長發現孩子的行為后希望商家退款。但是商家稱他們也是受害方,在購買時商家詢問了孩子家中的經濟狀況,而孩子自稱家里有錢,每周零花錢上萬元,還出示轉賬截圖。經過調解,商家最終同意退款6000元。
這些數字,不免引起我們的思考
—年輕人為何被盲盒吸引?
盲盒利用了年輕人的認知概率偏差,滿足了年輕人的獵奇和賭博心理,而盲盒消費也逐漸成為一種炫耀性消費,無形中成為一種沉沒成本。但是盲盒消費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
盲盒的消費主體多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擔負著工作壓力,有些還漂泊在異鄉,他們試圖用盲盒帶來的驚喜感緩解生活的沉重負擔。閑魚平臺上有很多盲盒交易群,在這些群里有很多盲盒的愛好者,他們在聊天的過程中分享著自己的生活,從盲盒開始聊到各自工作,有些盲盒愛好者還成了線下的好朋友,從這一點上看,盲盒也極大滿足了年輕人的社交需求。
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盲盒代表生活中多了一份驚喜感,代表著自己擁有了有共同愛好的朋友,盲盒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那么孤獨。盲盒實際上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消費,正如我一位癡迷盲盒的朋友所說:“用幾十塊錢買一天甚至幾天的好心情,還是值得的。”
過度地將精力和金錢放在盲盒消費上,確實容易讓年輕人滋生錯誤的消費觀念,但這種消費行為通過適當滿足年輕人的獵奇和賭博心理需求,緩解其在高壓工作下的壓迫感,讓其擁有線下的社交活動,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獵奇心理泛指人對自己尚不知曉、不熟悉或比較奇異的事物或觀念等所表現出的一種好奇感,以及急于探求其奧秘或答案的心理活動。
青少年時期的獵奇心理尤為強烈。這種強烈的獵奇心理對年輕人來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成為求知和成長的內在動力之一等。但若這種獵奇心理被用于單純追求感官刺激,則會使人的心理產生異化現象,進而降低他們的自制力。相比于其他商品,盲盒中的內容從不會公開,這一點增強了年輕人對這種“盒子中未知答案”的好奇心,從而驅使他們購買盲盒。
沉沒成本是經典的金融心理概念,指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已經發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都稱為“沉沒成本”。
“已經花了這么多錢和精力在盲盒上了,我一定要抽中一個隱藏款,之前的花銷才沒有白費!”在這樣不斷投入沉沒成本的狀態下,年輕人在盲盒上的消費不斷增加,手中的盲盒也越積越多。
賭博心理又稱賭徒心理,即“輸了還想要贏回來,贏了還想贏下去”的心理。盲盒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像一個賭場。年輕人購買盲盒,好比賭徒下注,一旦盲盒中的商品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一款,年輕人便想再購買更多盲盒,直到贏回自己想要的款式。
相反,如果拆開的盲盒就是年輕人自己想要的款式,在賭徒心理的驅使下,他們更想繼續拆開更多盲盒,滿足自己對其他系列款式的需求,不止于只贏這一次。
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
提出該名詞的經濟學家凡勃侖,把年輕人視為會受周圍消費環境和他人消費行為影響的“社會人”,而不是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的“經濟人”。
盲盒市場中,限量發售并不少見,有年輕人會為此提前排幾天幾夜的隊。這樣的饑餓營銷也使得盲盒的價格在二級市場中水漲船高,部分隱藏款盲盒的價格可以翻至十幾、二十幾倍。根據凡勃侖的炫耀性消費理論,最先買到盲盒的人可以達到炫耀自己支付能力強、購買渠道廣、藝術品位高等目的。而購買者身邊的人出于羊群效應,以及同樣不甘示弱的炫耀性消費心理,也開始對盲盒蠢蠢欲動。年輕人往往為了成為同伴眼中被羨慕的人而過度消費,最終耗費了自己的精力和金錢。
在盲盒的產品設計中,常分為基礎款和隱藏款,其中隱藏款是對年輕人最有誘惑力的那類。根據系列的不同,隱藏款的抽中概率大約為1/144至1/720。此外,盲盒的盒身上也展示了這個產品的全系列的款式圖樣,年輕人在購買盲盒前心中常會有自己的期待款式,即“意中款”。
在概率認知偏差之下,年輕人認為“我可以戰勝偶然性,我這一次抽中的可能就是隱藏款”“這次雖然沒抽中,但下一個可能就抽中了”,這種對小概率結果的過度自信,驅使他們拆開一個又一個盲盒。在此過程中,若年輕人真的抽中了一次自己的“意中款”,則再次強化了這種概率認知偏差的心理。
在以上心理的引導下,年輕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耗費了超出自己預期的金錢和時間。
希望年輕人能更加理性地對待消費行為,讓盲盒不再成為經濟負擔,而真正成為平淡生活中的小小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