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
今天,我接待了一對母子來訪者。
26歲的兒子英俊瀟灑,工作也很體面,卻一直沒有女朋友,也沒有結婚的打算。同齡的伙伴都開始談婚論嫁了,他還天天圍著媽媽轉,讓他相親他也不去,閑暇時間都待在家里,不出門社交。他的母親對此很著急,懷疑他是心理出了問題。
交流中,我得知男孩是獨生子,母乳喂養到4歲才斷奶,這已經算斷奶相當晚了??墒菙嗄毯?,他堅決不放棄媽媽的乳房,每晚必須跟媽媽睡,兩只小手抓住乳房不放,上小學后才撒開。他發脾氣,唯一能穩住他情緒的是讓他摸一摸乳房。他在青春期曾多次在睡夢中趴到媽媽身上,被父親揍幾頓后才改過來。媽媽換內衣時,他也總偷看,并產生一定程度的性沖動。
男孩告訴我,他喜歡和母親一樣豐滿、溫柔的女性,夢里的性對象就是這樣的女性(有時是他的母親)。但每當有符合條件的女孩出現在身邊時,他就會退縮,不敢接近,原因是在他的潛意識中,這樣的女孩就是母親的縮影,他怎么能和母親建立戀愛關系呢?
可見,這是一個由“戀母情結”所致的另類心理。
通常,人到達一定年齡都有求偶欲求,在選擇對象上也不時受到潛在心理的影響。
“戀母情結”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心理階段,但大多數人一般不會長期停滯在戀母期,在成長過程中都能很好地轉移過渡,完成正常的婚戀角色認同。
一旦“戀母情結”病態化,就可能發生兩種情況:一是亂倫行為;二是轉變為恐婚癥。案例中的男孩一直不能正常戀愛,本身就存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他想愛和他母親一樣的女孩,但遇到之后又難以付諸行動,產生內在的心理沖突。
戀母情結又稱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自撰的術語概念。
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拉伊俄斯,并娶了自己的母親伊俄卡斯特,由此而成為戀母情結的代名詞,戀母情結因此也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戀母情結原指男孩親母反父的復合情緒。后統指幼兒對父母異性一方的依戀、親近,而對父母同性一方的嫉妒和仇恨等復合情緒。
俄狄浦斯因應驗神諭,殺死生父,娶母為妻。弗洛伊德借此論證兒童性心理的特征,認為兒童在性器期(3~5歲),男孩出現戀母妒父的情緒,潛意識想取代父親獨占母親的愛,但因父親比自己強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親自居,極力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到了青春期,這種沖動還會出現,直到有了性愛對象才會解決。女孩伊諦普斯情結的產生則意味著愛的對象從母親轉向父親,這一情結在女孩意識到自己沒有“陽具”時達到了頂峰,如不能得到解決就會成為未來神經癥的根源。
有戀母情結的男人害怕失去母愛,會為了使母親滿意抑制自己的需求,因過于依附母親成為一個懦弱、缺乏自主意識的人。
在戀愛時,要么表現得循規蹈矩,按照母親的標準去尋找戀愛對象;要么成為“花花公子”,因害怕承擔責任而對任何女人都難以長情。
外表上循規蹈矩的男人結婚之后,往往在和妻子的關系上難以融洽,會因過于看重母親而忽略妻子的感受,聽不得妻子說母親一句壞話,為此會常常與妻子慪氣,使夫妻關系產生裂痕。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習慣于單方面獲得,不懂得主動為他人付出和服務。
造成戀母情結的母親通常是強勢的,而父親相對弱勢,這會影響孩子心中的男女關系模式。在他成年后尋找伴侶時,也會下意識選擇強勢的女人。而強勢的妻子不能容忍丈夫對母親的無條件服從,兩個強勢的女人產生沖突,夾在妻子和母親之間的男人容易養成壓抑的性格。
說實在的,這單靠個人的努力很難做到,這需要來訪者母親、來訪者本人甚至第三方的共同努力。
A母親首先要充分認識“戀母情結”對孩子的心理和未來所產生的危害和影響,要立刻停止對孩子的高度關愛和嬌慣、縱容和溺愛。
B來訪者自身應了解跟過去真正的告別來自接受,而不是來自批判,如果批判,則會更執著于它。
C作為心理咨詢師,在充分接受、尊重來訪者的基礎上,與來訪者一起做更深層次的分析,讓來訪者認識到這只是心理發展的偏差,愛的方向沒有把握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試著把這條隱形臍帶剪斷,幫助分析并指出來訪者的弱點,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戀母情結”會有何影響,同時幫助來訪者樹立戰勝“戀母情結”的信心。
有些人一輩子陷入情結當中無法自拔,有些人則把情結當作自我了解、自我成長的線索,當你真正能覺察到這一點,離自由就不遠了。

本刊文中所有案例涉及的來訪者、患者均使用化名,且已隱去可識別個人身份的關鍵信息。案例的使用旨在以更加生動、具體的形式向讀者傳遞心理健康相關科普知識,作者和編輯為了更好地闡明文章主題,可以對案例進行加工創作,請讀者切勿對號入座。在此呼吁所有作者在撰寫文章過程中切實保護當事人隱私,注重心理咨詢和治療倫理規定,由此引發的任何糾紛本刊概不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