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莉雯

同事小美買了一條新裙子,我看到后夸裙子好看,她只是平淡地說了句:“是嗎?我也這么覺得。”然后深深地嘆了口氣。
我感到奇怪,便問她為何嘆氣。
她回答說:“我很喜歡這條裙子。但從付款后到我今天穿上身,我一直被強烈的愧疚感包圍著。”
我很疑惑:“買到喜歡的裙子,難道不該開心嗎?你怎么還愧疚上了?”
小美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最近我只要花了錢都會覺得很愧疚,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些東西。”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問題,便問小美:“你能說得具體點嗎?”
小美回答:“具體的感覺就是,好像有一雙無形的手攔著我,讓我不敢去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這雙手從小到大一直跟著我,讓我總是沒法花錢花得心安理得。買東西的錢明明都是我自己賺的,但我就是覺得自己買買買很過分,滿足自己的欲望后有些過意不去,所以擁有好東西之后會感到愧疚。”
對小美來說,漂亮裙子穿在身上的愉悅感也抵消不了她在花錢后的愧疚感。那么,為何小美在購物后會感到愧疚呢?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和行為都有維持認知平衡的需要。認知平衡理論指出,人總是力圖保持其內部認知系統(tǒng)中信念、思想、感情、態(tài)度、行動等的平衡與和諧,因此這也被稱為認知一致性理論。當不平衡發(fā)生時,人就會改變其認知系統(tǒng)中的某些因素,以恢復認知系統(tǒng)的平衡。也就是說,小美在每次購物后,通過產(chǎn)生愧疚情緒來讓自己獲得自身原有認知與當下購物行為之間的平衡。
那么,明明是小美自己賺的錢,為何她在購物后還會發(fā)生認知不平衡呢?這與小美關于欲望滿足的原有認知密切相關。
小美從小乖巧聽話,她很體諒父母的艱辛,慢慢地她形成了一種“有個人欲望是自私的,滿足自己欲望這種想法是羞恥的”觀念,因此她常常會壓抑自己的欲望以獲得父母的肯定和贊揚。
在小美看來,成績不好是沒資格提要求的,只有自己獲得好成績的時候才有理由去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滿足自己的欲望。帶著這樣的觀念,她一路走到了大學畢業(yè)。當她不再在經(jīng)濟上依附父母,可以自由消費和滿足欲望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反被這種愧疚感包裹著,無法體會到自由消費和欲望被滿足的快感。
我們每個人都會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當這個烙印很好地契合了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時,個體會呈現(xiàn)出適應良好。相反,當原生家庭的烙印與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相悖時,個體就會出現(xiàn)適應不良或心理困擾的狀態(tài)。小美在購物后愧疚情緒的發(fā)生就源于在原生家庭中植下的“滿足欲望是自私和可恥”?的不合理信念。
內在小孩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很多人雖然生理年齡上長大了,卻因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不被允許的情緒或被傷害的經(jīng)歷而在內心中存留著一個脆弱、受傷、需要被關心的稚嫩小孩,這就是“內在小孩”。
像小美,從小被忽視和否定的物質需求讓自己的內在小孩沒能被照顧到,在自己參加工作賺錢后,有能力進行自我滿足時,這個內在小孩就會被喚醒。這本身是個好事情,它是小美提升自我價值感、增進自愛能力的有效途徑,但一旦小美給它貼上“不對”或“可恥”的道德標簽后就事與愿違了。因此,每當自己購物或進行欲望滿足時,不要再指責和批評自己,而是嘗試著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進行對話,告訴他不必害怕和擔心,也無須多慮,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長大,我有能力來接納和滿足你了。這樣的自我對話能夠讓小美逐漸達成心理平衡。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說過,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一個人原有的生活經(jīng)歷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認知上的局限性,對小美而言就是如此。由于原生家庭中物質生活的匱乏和道德評價的高位,在她認知中,將消費與可恥之間建立了認知連接,認為只有自己有出息、有成就時才配得上自身的消費欲望。
打破原有不健康、不積極的認知平衡,需要往其中注入健康和積極的認知新元素,即尋找到消費和購物行為的正向意義。
就消費而言,我們不支持肆意揮霍但也應當有適當滿足,每一個人都有提升自我生活品質的需求,當一個人用自己掙的錢去獲得自我滿足時,是其獨立能力的體現(xiàn)……當這些正向觀念進入小美的認知系統(tǒng)后,小美在購物行為發(fā)生后方能建立新的平衡,不再滑入過往的思維定勢和心理沖突中。
當內在小孩冒出來時,小美很可能會不自覺地去買買買,當超出限度時,雖然可以讓內在小孩獲得充分滿足,但也會讓小美在事后覺察自身買買買行為的不妥,進而產(chǎn)生愧疚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女士說過,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因此,在產(chǎn)生愧疚情緒后的及時自我覺察和理性分析非常重要。合理解讀每件購買品對自己的必要性,可以緩解愧疚情緒,除此以外,在消費行為發(fā)生前,列個購物清單,并在每樣欲購物品的后面用打星的方式讓自己認清購買的必要性,如五星代表最必要消費,四星略降,依次類推。
當小美能帶著這樣一張經(jīng)由理性梳理后的購物清單去進行消費時,或許會減少個人欲望和愧疚情緒之間的沖突。長此以往,也能有效發(fā)展自己的理性水平,讓小美更清晰地覺察自己真正的所需所想。
從日常的行為中洞察自己的過往,從對自我情緒的覺察中去發(fā)現(xiàn)成長的契機,是小美自我改變的第一步。帶上這樣一份體察與自省,我們每個人都將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