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菲

這樣的對話,你是不是很熟悉?
媽媽:“我都是為你好,你怎么不聽我的呢?你就是不懂得體諒媽媽的苦心!”
伴侶:“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我就和你分手!”
老板:“你如果不想干這份工作,愿意替代你的人比比皆是!”
朋友:“這件事情對我這么重要,你卻不和我一起做,你算什么朋友啊!”
這重要的人,往往只需要一句話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勒索”。情緒勒索,是破壞親密關系的“慢性毒藥”。
情緒勒索是心理治療學家蘇珊·佛沃提出的理念。指的是當情緒勒索者在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時,企圖威脅、逼迫、利誘他人順從就范的行為模式。
所以它也叫FOG,是Fear(恐懼)、Obligation
(責任感)和Guilt(罪惡感)3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
A恐懼:恐懼感是我們人類生而有之的一種東西,它來源于人類的嬰兒時期,因為嬰兒無法獨立生活,原始人類也必須群居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們天生害怕“孤獨”,害怕“失去”。所以,當你的重要他人在言語或者行動上讓你覺得他隨時都會離開你,你就會感到恐懼,害怕回到孤單一人的狀態,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勒索者正是利用最深的恐懼作為威脅手段,讓你臣服于他。
B責任感:當權利和義務平衡的時候,有責任感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的責任感太強,你就會變成永遠犧牲付出的那一方,而對方就會成為欲求不滿的索取者。勒索者熱衷于強調自己因他人所做出的放棄與犧牲,還會利用社會傳統、宗教信仰等的信條強調別人應該感到對他們虧欠。勒索者把他們對我們的要求,轉換成了我們應盡的義務。這是一種喬裝打扮的勒索,是一種強迫之下的責任感。
C罪惡感:罪惡感是十分普遍的存在,但凡是個有良知的人,都能感受得到。只要我們違反了自我觀念中的“道德規則”,罪惡感就會冒出來,通過身體、情感、心理等各種部位的不舒服來懲罰我們。正因為罪惡感會讓人不舒服,所以我們總在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從而避免內心的罪惡感。如果一個人對罪惡感過于敏感,那么罪惡感就很容易成為他人情感勒索他的武器。
勒索者提出要求時,被勒索者一開始處于抵抗的狀態。不過,因自身自我價值感較低、罪惡感較高、安全感較低的人格特質,被勒索者會在內心不自覺地產生“我要是拒絕了他,是不是太自私了?”“我拒絕了他,會不會讓他不高興?”等想法及心理負擔。
于是,在勒索者進一步對被勒索者施加“沒錯,你就是自私的人”或者“你的拒絕傷害了我”這樣的壓力或威脅時,被勒索者腦中這種“自私”的想法就會被驗證,進而,被勒索者會進行自我說服—即認為勒索者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拒絕勒索者是自己的錯。一旦被勒索者把過錯歸于自身,就會啟動內疚及罪惡的情緒機制,最終達成妥協,滿足勒索者的要求。
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夠讓人更好地審視自己,做出改變,進行自我提升。但當我們的自我評價長期轉化成“自我貶損”時,面對重要他人的批評,就更會覺得“自己有錯”。經常不信任自己的人更會削弱對自己的理性判斷,依賴他人的意見來為自己做決定。
過度強調“和平主義”的人對人際關系的破裂有著不恰當的恐懼。在他們眼中,什么事情都沒有吵架糟糕。他們不敢和人爭辯,總傾向于委曲求全。當他們想盡辦法避免爭端,或者不計代價壓制憤怒時,便會退讓、妥協,而這些舉動同時也告訴情感勒索者,他們將能對其為所欲為。
“負責任”雖然是一種積極行為,但當過度“負責”者認為自己必須為自己和其他人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負責時,就很容易為情感勒索者提供便利。因為情感勒索者最常見的想法就是,一旦自己有任何不愉快,問題一定在對方身上,只有一切都順從自己才能解決問題。
情緒勒索者可能有過不幸的童年,遭遇過重大損失,失去情感依賴,成年后,他們依然對挫折敏感,無法面對失去。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焦慮和不安全感。為了讓自己不再有被拒絕、被忽視、被拋棄的感受,他們以勒索者的身份讓自己處于看似強者、掌控者的地位。
因此,大多數的情緒勒索者,他們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其實并不比我們少,只是,或許他們從過往的經歷中所學到的,是必須用“情緒勒索”的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給自己安全感,安撫自己的焦慮。他們沒有處理好自己內心的恐懼,反而要控制對方,要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自我接納,是走出情緒勒索的解藥之一。想要做到自我接納,我們可以經常對自己這樣說:沒有人比我更加了解自己,因此其他人沒有資格評判我。我的價值是由我自己決定的,不會根據別人的評判而增減。
重視自我感受不意味著自私,因為你保護、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之時,并未要求他人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你,所以這并不是自私;但若他人要求你為了他的感受與需求而犧牲你自己,這就是他的“自私”。
情緒界線就像是一條虛擬的線,把你和他人隔離。擁有健康的情緒界線,你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話,不會因為別人的情緒問題而感到內疚、自責。一旦能夠做到情緒界線的明確,你就會重新奪回情緒掌控的主動權。
設立情緒界線是一門藝術,用發怒或批評他人的方式去設立,可能不會獲得他人認可,冷靜、堅定且有禮貌地將冒犯界線的后果告訴對方,更能促使對方接受。因為我們設立界線的目的不是責難他人,而是保護自己。
設立情緒界線也需要大量時間和反復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要有耐心。祝大家都能擁有讓自己感到被尊重和輕松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