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紅艷
抑郁癥是困擾現代人的一種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是以情緒或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總稱。抑郁癥與一般的“不高興”有著本質區別,它有明顯的特征,綜合起來有三大主要癥狀,就是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和快感缺失。情緒低落就是高興不起來、顯著又持久的心境低落甚至悲觀絕望。興趣減退就是患者對以前喜愛的活動或事物興趣下降,做事提不起興趣。快感缺失是指患者喪失了體驗快樂的能力,不能從平日從事的活動中獲得樂趣。抑郁癥的治療通常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其他療法結合起來。抗抑郁藥物是當前治療各種抑郁癥的主要藥物,是治療抑郁癥的重要手段,抗抑郁藥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隨的焦慮、緊張和軀體等癥狀,有效率為60%。
隨著新型抗抑郁藥的不斷問世,臨床在治療抑郁癥用藥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實現合理的個體化給藥,必須考慮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特點、軀體因素等;根據抗抑郁藥的療效及治療特點,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患者一般缺乏專業知識,如果不聽醫生的勸告,擅自用藥,可能會導致錯誤用藥,這樣不僅不利于治療,反而會危害健康。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存在哪些抗抑郁藥認識及使用相關的疑問及誤區呢?
治療抑郁癥主要分為三環類、四環類、SSRI類和SNRI類等藥物。臨床上首選安全性高、療效好的新型抗抑郁藥物。抗抑郁藥主要具有抗抑郁、抗焦慮和抗強迫癥狀等作用。對抗抑郁藥不了解的患者及家屬,往往認為吃了抗抑郁藥以后就會變呆,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新型抗抑郁藥的主要不良反應是惡心、激越、失眠等,多數不良反應持續時間短,具有一過性的特點,可產生耐受。在臨床正常用法用量的情況下,不會影響患者記憶等認知功能。
抑郁癥本身就以持續的心境惡劣與情緒低落、興趣缺失、精力不足等為主要臨床特征,常伴隨認知或軀體癥狀。也就是說,認知障礙可能是患者病情本身的表現,如重性抑郁癥患者可能出現思維緩慢、活動減少、抑郁性假性癡呆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藥,抑郁癥患者不僅不會變呆,還會在情緒、睡眠等方面得到明顯改善。
有些患者擔心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具有成癮性,擔心一旦服用抗抑郁藥就停不下來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抗抑郁藥物并不是成癮性藥物,也不同于海洛因、大麻等成癮性物質。抗抑郁藥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調整腦內單胺類功能失調而導致的情緒低落狀態,不會讓人產生依賴性。抗抑郁藥物只有在大腦神經遞質水平異常時才需要使用,一旦神經遞質水平恢復正常,就不需要再使用。在病情穩定之后,就可以逐漸減少藥量,在適當的疾病治療期,可由醫生指導減少藥量及停止服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突然停用抗抑郁藥可能導致“停藥反應”,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惡心、焦慮等。不同的抗抑郁藥,停藥反應發生率不同。因此抗抑郁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避免停藥反應的發生。
抗抑郁藥與其他很多藥物不一樣,起效較慢,有些患者不了解抗抑郁藥物起效較慢的特點,服用幾天甚至剛服用幾次,不見效果就自行停藥,不停地換醫院、換醫生、換藥物,嚴重者貽誤病情。其實,抗抑郁藥一般要在服藥后2周左右才起效。是否需要換用其他抗抑郁藥,是否需要改變用藥方案,這些問題要由專科醫生對病情進行詳細評估,判斷藥物起效情況、何時加量、當下劑量使用多長時間等,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治療,切忌自行加量和減量甚至停藥。

抗抑郁藥的不良反應往往先于療效出現,尤其對于重癥患者來說,抗抑郁藥起效需要時間,這可能會導致患者不愿堅持服藥。因此,服用抗抑郁藥必須要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方可判斷抗抑郁藥是否具有療效,再增加劑量或者換藥處理。
抑郁癥患者常伴有軀體及其他生物癥狀,例如胃腸不適、便秘、食欲下降、體重減輕、胸悶和頭痛等。睡眠障礙突出,多為入睡困難。
抑郁癥患者消化系統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患者時常感到口干口苦,食欲不好,大多數抑郁癥患者進食減少,甚至有些嚴重的患者滴水不進,有些患者出現腹脹、便秘等癥狀。因此,抑郁癥患者常出現體重減輕、身體日漸消瘦的癥狀。另外,有些患者感到胸悶氣短,長吁短嘆才能得到片刻緩解。還有一些抑郁癥患者表現為植物神經紊亂的相關癥狀,如出現頭痛、頭暈、心慌、出汗、發冷、發熱、發麻感以及尿急、尿頻等。
失眠,從表面上看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其實也是抑郁的一種伴隨癥狀,表現為入睡難、睡眠淺、容易醒來、早醒等,其中早醒為多見。早醒導致睡眠時間不足,人們常出現疲乏、心煩、注意力不集中等,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如果經常反復出現早醒,同時又有情緒低落、興趣下降、甚至悲觀消沉等癥狀,就應考慮到精神專科醫院進一步診治。如果失眠有所好轉,常常提示抑郁癥開始好轉。總之,抑郁癥的軀體癥狀表現多種多樣,出現相關癥狀需及時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規范治療抑郁癥,爭取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