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上海市山陽中學結合辦學特色,融合“五育”并舉,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全面提升育人質量,開發創新美術教學。美術教學與勞動教育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利于優化課堂,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使美術教學活動更有深度。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將“變廢為寶”理念融入到美術教學中,論述了在“五育融合”視野下,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相互融合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通過學校的引領,激發社會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家庭教育。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加強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將勞動教育融入到中學美術教學中,可以起到相互促進、共同塑造的橫向聯動作用。把“變廢為寶”理念融入到中學美術教學中,是指搜集安全、衛生的廢棄物,在美術課堂上,通過發揮創意將其進行改造,變成有價值的、具有二次生命的美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的行為本質上是自主行為的過程,最大的特點是有意識地對某項事物進行探究性的勞動。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正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
一、搜集材料,挖掘本土特色,體會勞動之美
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索和體驗。需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材料及特色內容,進行構思和設計。學生在搜集廢舊材料的過程中,學會將材料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
我校地處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靠近金山嘴漁村,這是上海最早的一個漁村,也是最后一個漁村。為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筆者設置了《我“型”我塑——漁村印象》一課,讓學生學會用陶泥及廢舊材料,為家鄉設計制作一個吉祥物。學生課前搜集的廢舊材料主要有:貝殼、漁網、浮萍、沙子等一些本土資源。為家鄉設計制作吉祥物,結合了學生的生活感受,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真實、深刻地表達出來。將勞動教育融入到本次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利于“五育融合”的實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改造作品,進行多元評價,發展勞動思維
創造的過程是大腦積極思考的過程,是勞動的過程。當學生面對一件件廢舊物品,想要將其變成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時,需要有獨特的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廢舊物品的材質、形狀等發揮聯想,進行設計改造。
我校的民樂教學是多年的特色教學項目。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學校里的民樂樂器因為使用時間太久,失去了演奏功能,只能被丟棄。但是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廢舊的樂器造型獨特、美觀,材質大多以實木為主,便于永久保存。所以開發了《舊樂器新光芒》一課,將廢舊的民樂樂器進行二次利用,發揮創意,融入勞動教育,把它們改造成多功能燈具作品。
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根據每一件廢舊樂器的外觀、形狀等,構思設計改造方案,根據設計方案做出不同的出光孔,用電鉆鉆孔、砂紙打磨,然后安裝燈帶、燈珠、藍牙模塊、開關,最后對外觀進行裝飾美化。做出一件件既實用又美觀的多功能燈具作品,使這些廢舊的民樂樂器得以重新利用,散發新的光芒。
傳統的美術教學活動,形式稍顯單一,結合勞動教育理念后的美術活動形式多樣,活動過程也需要我們隨機應變地做出相應的評價。除了傳統的課堂作品展示評價外,我們利用互聯網+,在微信朋友圈、山中教師平臺、班級家長群等,對學生的上課過程及最終作品進行呈現。由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進行科學性、多樣化、多角度的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地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三、創作作品,開發系列課程,延續勞動精神
“五育融合”視野下,融入勞動教育的美術教學活動,需要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不僅需要系統地開發課程,還需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對活動內容要進行不斷地篩選,不同的活動方式要有針對性的設計。
《化腐朽為神奇》是針對初中階段學生開發的一項系列課程,學生將學校里的廢舊櫸木進行創作。六、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課程為《小小木屋》,八、九年級學生的學習課程為《獨一無二的掛件》,將廢舊櫸木做成小木屋、精美掛件等。系列課程的開發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學生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斷地延續“勞動創造美”的精神。
四、結語
將勞動教育融入到美術教學中后,使得美術教學活動形式千變萬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重要場合提及的治國大方針。而我們的教育,更是需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教育需要回歸生活的本質,關注學生身邊的生活,才能引導學生樹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學生是藝術實踐活動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積極創設條件,增強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是教學實踐活動展開的重要環節。
在人類發展演化的進程中,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到了近代受工業革命的影響,人類繁衍生息的地球負擔越來越重。通過美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我們要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育人觀,建設綠色、環保、人文、和諧的生態環境,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養,實現終身可持續發展;通過學生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傳遞到家庭,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筆者將繼續在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理念,繼續探索和創新。讓美術教學更加開放有趣,讓學生愛上勞動、感恩勞動、提高自身勞動素養,擁有健康向上的身心。
(上海市山陽中學 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