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小K是一位大學生,中等勻稱的身材,白白的皮膚,染黃的頭發。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她話不多,表情也沒有太多變化,詢問病史期間邏輯能力很好,記憶力也很好,三歲時發生的一些事情也能很好地描述細節和當下的感受。
小K是一位抑郁癥患者,同時伴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住院約一個月,在此期間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以及藥物聯合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很順利。在與小k慢慢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小K很有趣,在繪畫方面也很有天賦。也正是這部分愛好以及天賦,在我們給予專業治療的同時,默默地在治愈著小k,甚至在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時刻在挽救著小k,這正是藝術治療在臨床中的應用。
藝術治療是以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等作為媒介,并進行心理治療的一種獨特方式。通過藝術形式,藝術治療對受治療者的自身潛力與其資源進行挖掘,抵達言語治療無法觸及的層面,從而起到解決心理問題、緩和情感矛盾等作用。而藝術作品本身以及在藝術作品影響下產生的內心聯想則會幫助治療師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
其中,繪畫治療是從某種角度比語言更能反映患者的問題和內心世界的一種心理投射技術。繪畫治療的理論基礎包括心理投射理論、斯佩里左右腦分工理論,以及弗洛伊德升華作用。繪畫治療可分為自由作畫、給定主題的非自由作畫,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給予一定限制但不限定主題的作畫方式。繪畫的藝術造詣、專業水準并不是繪畫治療的必備條件,我們不是關注作品本身的完美性,而是關注藝術創作的過程,以及使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去感受去表達過程,從而發現來訪者的心理表達以及心理需求……
小k同學是一位藝術系學生,在征得她的同意后,今天結合她的病情變化,分享一下她獨具個人特點的、富有張力與表現力的繪畫作品,同時也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繪畫治療的應用。

整幅畫以母校的大樹作為背景,深綠淺綠交相輝映,光與影錯落有致。綠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顏色,可以展現當時作者的放松、從容、積極、自然的狀態。人物以黃色、棕色等暖色調為主,雖然此處黃色的飽和度并不高,但是充滿了溫暖的感覺。
這是小k在中考完以母校為背景所作的畫,小k說“這是我的母校,綠化做得很好,有湖有山,仿佛公園,在那里聞到的味道都是快樂的”。那時的她擁有明亮的雙眸,輕松的心態,可以像朋友一樣交流的父母,以及真誠的朋友,感覺中考結束后的自己身心輕盈,可以飛翔。無論是整個畫面的顏色,還是人物的表情,都在抒寫著輕松愉快,享受當下,生機勃勃,就連暈染的光都充滿了陽光的味道。由此可見繪畫作品可以非常細膩地去表達情感,無須言語,淋漓盡致。

這是小K當時很喜歡的一個角色,一個美國恐怖都市傳說:一個殺人鬼,Jeff?The?Killer。這個角色是一個本身不愛笑的小孩,但臉上總是有紅色的箭頭,讓她看起來仿佛在笑一樣,像個假裝微笑卻在哭泣的小丑。
這或許也是小k喜歡的原因吧,因為那一年的小k正在遭受校園霸凌,向家人傾訴,卻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經常哭泣,有耳鳴的困擾,學習成績下降,還曾嘗試自殺。她在學校面對校園暴力,在家庭中和父母關系不和承受冷暴力,于內于外都是不被理解與接納的狀態。在孤獨的世界中,小k不知道畫了多少Jeff?The?Killer。就像每一個Jeff?The?Killer一樣,小k佯裝成很正常的狀態茫然面對每一個人、每一天,內心卻在哭。但又是多么的幸運,每一幅畫都是在小k極度困惑、內心矛盾、無人訴說的情況下畫的,Jeff?The?Killer一直保護著小k沒有“be?killed”。

這是在小k的所有作品中比較難得的人物畫,亮點主要是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睛是人類與外界接觸最重要的器官,修長的眼睛一般是富于創造力、包容力、洞察力,目光都不約而同地看向前方,篤定而柔和,身體的姿態給人以輕松、悠閑的感覺。
這是2017年,是小k同學可以專注學習并且愉快生活的一段時光。繪畫內容是一些人物,清晰的輪廓、放大的五官、正面的視角,充滿著小k對自己的認可,以及對于現實生活的滿意和篤定。

小k是藝術生,在備考的那段時間里機械乏味地訓練,每天能讓她開心的大概就是聽音樂的時候。在藝術集訓期間她幾乎連著十幾個小時地戴耳機聽歌,有時候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正在輸液的病人,靠戴著耳機生活。簡短的線條勾勒了她當時的生活狀態,沒有大的波動,但是在繪畫與音樂的療愈中,小k堅持著!堅持著!堅持著!
以上通過幾幅繪畫作品,簡單呈現了繪畫創作本身就屬于一種心理治療形式,以其自由的表達使得從事者的心理問題、情緒沖突得以表達、解決或緩解,同時還可以促進受治療者的自我成長,為其個人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