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林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尼古拉斯·埃姆勒(Nicholas?Emler)在考察談話內容時發現,在我們的日常談話中,80%-90%是閑言碎語,其中有65%的內容是八卦。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梅根·羅賓斯(Megan?Robbins)曾經用錄音設備收集了467名參與者的日常對話,通過分析,他發現這些人平均每天居然要花52分鐘聊八卦。
那么,你知道為什么我們喜歡聊八卦嗎?
2020年4月,巴塞羅那大學認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的海倫娜·阿利卡特(Helena?Alicart)等在期刊《神經圖像》發表了一篇關于八卦的論文,從腦機制的角度解讀了人類為何那么愛八卦。
參與者在看到八卦信息的時候,大腦的beta波活動最強。這個波跟獎賞有關,比如你忽然中了100萬彩票,就會激活很強的beta波。也就是說,對于大腦而言,八卦=獎賞。
當我們的祖先還是猴子時,就開始八卦了。
《人類的榮耀:是什么讓我們獨一無二》一書中講述到:原始人類在進化時,隨著群體變大,個體需要為越來越多的其他人理毛,以便維持自己在這個較大群體中的關系。語言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一旦語言開始替代理毛,人就能夠在做其他事情(覓食、行進和吃東西)的同時“理毛”,也就是傳流言。
而如今人類的流言蜚語,就相當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社會性理毛。
“八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而當人們聚在一起“講八卦”時,就相當于完成了一次“信息交換”。
心理學家羅伯特·賴特(Robert?Wright)在《道德動物》一書中寫到: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通過相互協作才能捕食或者躲避天敵。
了解與周圍環境相關的消息,可以幫人們更好地生存下去。在進化歷程中,人類學會了通過閑聊來了解身邊哪些人不靠譜,哪些人力氣大,附近哪里有危險動物出沒,哪里有豐富的食物資源。
而到了現代社會,了解更多的信息仍然可以幫助人們在社會上發展。比如在和同行聚會時,有的人會忍不住打聽他人的收入區間,除了想了解整個市場的行情外,也想要確認自己在行業中的水平,當發現自己跟平均水平差不多,就會覺得安心了。而如果自己實力沒問題,但薪酬比平均水平低太多的話,那可能就要考慮跳槽了,這便是八卦幫助我們做出更好選擇和生存策略調整的一個鮮活例子。
八卦在一些時候還會監督人們的行為,比如說某個人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而遭到許多人的非議,這個人就會傾向于減少或者不做這樣的行為。
1滿足求關注的心理。追求關注者能通過分享八卦獲取被傾聽、被關注的感覺。
2滿足好奇心理。好奇心重的人比較喜歡主動尋找話題。和他人聚在一起討論別人的事情,交換彼此的看法,能使他們的好奇心感到滿足。
3滿足“親社會”傾向。即希望通過反對社會的不良現象來為社會效力,被社會群體所接納。而八卦往往是一些有違公序良俗的事情,比如某女明星代孕棄養、某明星未婚生子、某明星婚內出軌等,由于人們內心普遍厭惡這些行為,討論、譴責這類行為,彰顯自己的正義感與道德感,自然容易在社會或群體中獲得認同與高評價。
4嫉妒心理作祟。這樣的心理在職場上較為常見。職場上有一類人,并不擅于解決工作問題,也不愛思考和學習,而熱衷打聽和閑聊別人的是非八卦,這類人非常喜歡憑借自己的臆測給別人扣帽子,原因就是嫉妒心強,生怕別人比自己活得好。這也說明他們很在乎自己的尊嚴和面子,內心比較脆弱敏感,容易情緒化,故而他們所傳播出的八卦里往往會充斥著各種詆毀、人身攻擊,甚至謾罵。

5滿足減壓的需要。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DanielKahneman)通過調查發現,能讓女性感到幸福的活動,除了性愛、休閑放松、祈禱和飲食,就是八卦。女性在暢聊八卦時,體內的黃體素會增加,進而感到壓力減少、心情愉快。但其實聊八卦就是一種分享與探討,不論男性女性,心里有事時找人傾訴一下、表達一下,獲取他人的聆聽與支持,都能有效減輕自己內心的壓力感。
不可否認,八卦的存在對推動人們更加遵守公序、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有一定益處。
每一個八卦者,內心都有追求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性的一面,所以他們對社會事件會長期持關注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愿意八卦顯然要比冷漠麻木、對什么也毫不關心好得多。畢竟,我們都更希望自己和身邊的人能夠主動積極地介入社會,對周遭有一種責任感,并作出應有的貢獻,而不是當一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
但是,過度八卦會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對社會正義的傷害,對隱私的侵犯,甚至出現大規模的集體迫害行為。
個人迷失在八卦中,或者成為謠言的散播者、恐慌的制造者、惡意的中傷者,或借八卦泄憤而傷及他人就不合適了。
八卦并不可怕,但是切勿過度八卦別人的隱私,總在背后議論他人是非的結果往往令人避而遠之,無法擁有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