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閩江
我遇到過這么一個咨詢案例,一個女大學生失戀了,情緒很低落,一直走不出失戀的悲傷。這時候為了達到心理平衡,她啟動了補償心理機制,開始瘋狂購物、不受控制地暴飲暴食、隨便找個替代對象然后火速分手……顯然,這樣的補償機制不利于她走出悲傷的陰影,不然她也不會走進我的心理咨詢室了。
補償心理是一種關乎人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有人通過補償心理機制超越自身缺陷,獲得積極內在動力取得最終的成功;也有的人因為過度補償,產生消極情緒,最終導致心理偏差。正確利用補償心理,以實現從“缺陷”到“優越”的轉變,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補償”(compensation)最早是生理學概念。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題為《器官的自卑感與它的生理補償》的著名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阿德勒提出這樣一種觀點—人的某個器官如果有缺陷,阻礙了個人作用的正常發揮,為適應生存和發展需要,另外的某個器官會顯示出它的優勢,表現更突出。
阿德勒將生理上的補償引入心理學,并且經過多年的研究,創立了“自卑與補償”理論。
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蓖瑫r,“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會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边@種行動就是補償。
簡單地說,補償就是發展一方面的能力去掩蓋另一方面能力的不足,以消除某種自卑。按照阿德勒的說法,當人們因生理或心理問題感到受挫,便會不自覺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領域)來彌補這種缺憾,緩解焦慮,減輕內心不安,那位女大學生的行為便是如此。
補償心理可以分為積極的補償心理和過度的補償心理。
積極的補償心理是指個體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主動、積極地進行各種適應和訓練,最終獲得成功的一種心理機制,比如一個家境貧寒的孩子,通過刻苦努力,最終改變了命運。
過度的補償心理是指個體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形成了偏差的認知,不能以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問題、促進自身的成長。
這樣的個體為了擺脫卑微極力尋求另一種滿足,以掩飾其某方面的自卑感,可能會通過侵害他人、違法亂紀、自我犧牲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比如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就想破壞他人的擁有,或者用違法的方式獲得他人的東西來滿足自身的虛榮;失戀的人把情緒發泄在第三者身上,甚至做出侵害他人的事情來達到心理平衡;要求嚴格、控制欲強的、常將“你必須……”掛在嘴邊的自我犧牲式父/母愛等。
除了前文提到的消除自卑,補償心理產生還有諸多原因:
1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普遍失落和負荷,對于渴望追求完美的人們來說,失落和負荷會尤其重。
2控制感缺失。對自身所處環境擁有控制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當這種控制需求因為某種原因而得不到滿足時,?便會激發補償心理。
3歸屬感缺失。作為社會性生物,?人類有強烈的與他人建立聯系、追求群體歸屬感的內驅力。當這種歸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通過補償心理來得到滿足,直接的應對方式是通過積極與他人接觸以重新建立聯系,?或遵從群體規范以被認可。
4自身缺乏認可。個人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老師的認可。
5主動適應社會的本能。個體要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就會主動地通過補償心理來調整自身的認知和處事方式。
6自身未完結的期待。個體會將這種期待不由自主地強加在孩子身上,通過孩子的目標實現來補償自身的心理期待。
補償心理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它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反應。
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它往往具有催人奮起激勵人的作用,通過補償心理,可以使人變得越來越強大,使人的價值感不斷提升,從而獲得成長和成功。

而過度的補償心理,可能會加劇內心的脆弱或者形成認知偏差,影響身心健康,甚至走向違法亂紀的道路;也有可能會侵犯他人利益,造成對別人的傷害。
個體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意識到有缺陷并不可怕。
建立多元補償機制,恰當地進行心理補償。經濟學里有一句經典的話“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雖然講的是投資,但在這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多元補償就是要找到多元寄托的方法,別把情感放在一個籃子里,不要被某種情緒或方法限制想象,你可以有多種選擇。例如當你失戀時,不要采取瘋狂購物、瘋狂打游戲這些極端方式,可以試著將情感分散,嘗試讀書、看電影,與好朋友一起唱歌、游玩等。
消除“被控制感”。想要彌補控制感的缺失,可以用消除“被控制感”的方法。這一步聽上去可能很難,但其實我們都做過,比如上課悄悄吃零食、下課偷偷抄作業,這些是不是都會給你巨大的滿足感呢?因為做這些事,使你覺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悄悄做點平時被禁止的事,如偶爾熬個夜、吃點容易長胖的東西、買下被認為無用卻合你意的東西,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心理補償,來減輕自己的無力感。當然,違法亂紀的事情除外。
學會享受獨處。我們不一定非要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獨處時也依然可以獲得平和、愉悅的感受。如果你因為害怕空虛而不愿意獨處,我建議你先練習獨自運動、獨自讀書,用這兩件事把自己填滿,讓自己漸漸適應獨處的感覺。之后,你可以嘗試練習瑜伽、冥想等能放松身心、讓你感到平靜的運動。
另外,在生活中,要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遇到挫折時,可以用自我暗示來減輕心理的壓力。為自己樹立的目標達不到,就變通一點去看待它,不能做出不切實際的目標,也不要以為自己沒能實現就逼迫孩子去實現。
王陽明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越“圓滿”,心理補償啟動也越少。希望我們能對補償心理有更多的覺察,并為我們正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