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覺得真是太可怕了?!?/p>
我最近對這句話有所體會,但原因并不在我的父母或其他養(yǎng)育者身上,而是我自己。
具體來說,是在我準備養(yǎng)貓的時候。
我在知乎上搜索到一個問題:養(yǎng)貓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
瀏覽量高達百萬。其中一個比較高贊的回答來自知名編劇柏邦妮,她一共回答了2630個字,羅列了24點注意事項。
一家貓舍的主理人則在這個問題下寫了一份7000字的《新手養(yǎng)貓指南》。
之后我又瀏覽了各大平臺上的新手養(yǎng)貓攻略,小到貓糧的品牌,大到絕育的爭論,對鏟屎官準入資格的了解,使我不禁感慨:“一想到成為鏟屎官居然不用經過考試,覺得真是太可怕了?!?/p>
感慨的背后,隱藏著我的焦慮—光是準備工作就這么煩瑣,我能承擔起這份重任,成為一個完美養(yǎng)育者嗎?如果由于我的不完美導致貓咪出現問題,我該會多么內疚啊!
最后,因為不想感到內疚,我放棄了養(yǎng)貓的念頭。
下班路上,我把放棄的原因講給同事,她笑我小題大做,養(yǎng)貓又不是養(yǎng)孩子,有啥可內疚的?而緊接著我就聽到她望著別人家嬉笑的孩子感慨:“真是怪了,怎么人家的孩子出門都活潑著呢,我家娃一出門就蔫了。你說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如果你無微不至地照顧你的貓,但有一天它被查出患病,即將不久于人世,你會認為這是你的“不完美”照顧導致的嗎?
那如果把這只貓換成你的孩子,你會因為他的患病而內疚嗎?
養(yǎng)貓和養(yǎng)育孩子在難度上一個是“青銅”一個是“王者”,但其實同為養(yǎng)育者,父母和貓主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著類似之處,即成為一個“完美養(yǎng)育者”。
有這樣的追求,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豐滿的理想—“只要給予了完美的照顧,孩子(貓咪)就不會有問題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且不說所謂的“完美”照顧存不存在,即使存在并且你也做到了,孩子(貓咪)的成長路上也會發(fā)生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問題。
當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不期而遇,養(yǎng)育者往往會把原因歸咎于自己,是自己影響了孩子(貓咪)本身。
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這一點體現得更明顯。因為許多養(yǎng)育者與孩子形成了共生關系,自己的表現就是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表現不好,就等于宣告了養(yǎng)育者自身的失敗,即“因為有一個失敗的我,才會有一個失敗的孩子”,從而導致深度的自責與內疚。
其實在學生時代,我曾有過一次養(yǎng)貓經歷。那只貓咪時?!耙愿吒琛保医o它起名“帕帕”(帕瓦羅蒂的“帕”)。坦白講,帕帕完全顛覆了我對于貓的想象,它既沒有發(fā)腮后圓圓的腦袋,也沒有溫順的性格,偶爾還會在家里隨意大小便。
我開始羨慕同學家聽話的貓。我不明白同樣都是貓,差距怎么這么大呢?我又覺得貓都是一樣的,如果帕帕不乖巧懂事,那就是我沒把它養(yǎng)好,而忽視了它本身的性格因素。
現在想想,我是掉進了“別人家的孩子”定律。
這個定律是說,當你有了孩子后,別人家的孩子突然就變得優(yōu)點多多。
當我們把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點作為標準和模型時,通過對比就會發(fā)現自己的孩子有很大差距。這個定律的存在使我們很難站在整體的、綜合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長發(fā)育,故而難以發(fā)現自家孩子的優(yōu)點,因此帶來的結果往往是:越比較,差距越大,我們越內疚。
心理學認為孩子的意識有兩個來源:一是自我意識;二是源于他人,稱為外來意識。
在孩提時代,我們對自我的感知多數源于外來意識,最直接的就是重要養(yǎng)育者對我們的反饋。如果這個反饋是正向積極的,我們會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反之我們會認為自己很失敗,認為自己的存在給養(yǎng)育者造成了麻煩,內疚感由此產生。
而一個總是被養(yǎng)育者否定打壓的孩子,也會把這種感覺內化到自己的潛意識中,在他的心中永遠會有一個嚴苛的、愛指責他的內在養(yǎng)育者。這樣的人常常處于內疚、忐忑、擔心得不到認可的緊張狀態(tài)里,那么他們在撫育下一代時會飽受內疚情緒的困擾,也就不難理解了。
養(yǎng)育者盲目比較,是因為心里缺乏清晰的撫育目標,即“我不知道我想撫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所以盲目跟風,只希望自家孩子全能發(fā)展,卻忘記了全能是一個過于理想化的狀態(tài),一個孩子不可能將所有優(yōu)秀的核心能力攬于一身。
如果你也是這樣,我建議將目標明確為養(yǎng)育出一個身心健康、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道德感的孩子,這是一種比較切實且合理的期待。
《奇葩說》辯手黃執(zhí)中曾講過一個故事:一位母親聽說另一位母親意外喪子,她除了對這位母親抱有同情之外,另一種感受在她心里揮之不去—對這位喪子母親失職的指責。可見內疚的產生,也源于外在的衡量標準與自身表現之間的差距,正如這個故事所體現的—不論是社會還是養(yǎng)育者本身,被養(yǎng)育者問題的發(fā)生常常會被歸咎于養(yǎng)育者。
這導致媽媽們對自己的母親角色有一種不合理的過高期待,即“我要成為一個完美媽媽”,但是你越希望自己完美,越是對自己抱有過高的幻想和期待,失望就會越大。而這種失望會轉化為媽媽們對自己的不滿、內疚和自責。
鏟屎官們都希望自己的貓活成“貓中貴族”,但當經濟條件不允許時,“差不多”的生活已經足矣。畢竟,有時候對于貓咪來說,一個紙箱子可能比你花重金買來的貓窩更稱心,一個毛線球可能是它一個下午最好的玩伴。

撫育孩子同樣沒有一定之規(guī)。經濟上比較寬裕,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會更好;不寬裕給予孩子物質上相對就差一些。上班的母親與孩子的親密度不高;全職媽媽則有較多的時間和充足的精力來陪伴孩子。
在這些方面,做比較除了增加你的內疚感之外,別無意義。
世界上也許存在完美的養(yǎng)育者,但并不存在一個完美的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精力、能力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所以,在成為養(yǎng)育者的道路上,做自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