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銘
一說起背誦,同學們就拿出書來大聲朗讀。這是很好的,但是還不夠,還應該動動手。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明朝的張溥從小勤奮好學。他每背誦一篇文章,都要抄寫一遍后燒掉,然后再抄再燒,反復做上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書齋取名為“七錄齋”。后來,張溥也成了一名大學問家。
可能有同學會說了,張溥的方法太“笨”了!是的,但是這個方法很有用。我們大腦分為視覺區、聽覺區、觸覺區等。我們要把詩文背下來,應該盡量讓大腦受到刺激的區域多一些,受到的刺激強一些。背誦時需要動眼看,動嘴說,還要用耳聽。如果再加上動手抄寫,這樣就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還能把大腦的各個區都調動起來,這樣就容易記住,還不容易遺忘。而且,寫下來之后,還便于檢查寫錯了哪些字,標點對不對。
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好了很多,輔助學習的各種用品也很多。但是,大腦活動的規律古今是一樣的。同學們在學習中,如果能把背誦的詩詞和重點段落、生字詞、數學公式,都抄一抄,再對照原文做訂正,就可以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曾經把這種學習方法總結為一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