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波
《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議論文,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談人生的責任,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必須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為了說清楚這個觀點,作者采用“層層剝筍”的縱向式結構行文。這種結構特別注重思維的邏輯性,唯有嚴密的推理,才有助于讀者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問題,形成認識。
《最苦與最樂》先是提出并論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情就是“身背一種未了的責任”,接著又追問“什么事最快樂”,闡釋為什么“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最后通過對“責任能否推卸”這一問題的思考,得出“人人必須盡責任”的鮮明觀點。
梁啟超作為一代大家,在論證過程中,并沒有掉書袋、擺架子,而是從生活的瑣事入手,娓娓道來,由淺入深,絲絲入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處處為民眾考慮,體現出了作者啟蒙大眾的苦心孤詣。
【技法講解】
議論文中,縱向式結構需要非常縝密的邏輯思維。
如《最苦與最樂》這篇文章,共六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段)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
那么,這三部分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邏輯關系呢?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本文的論點就是一對姊妹命題: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作者將論證的重點放在“快樂”的反面“痛苦”上,先從人們最熟悉的“貧”“失意”“老”“死”等人生苦痛說起,通過否定大家的普遍認識來激發讀者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第一個分論點:“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這樣就不會有強加于人的感覺,反而有水到渠成之妙。接下來,作者列舉責任未解除的種種情況:承諾未辦、欠錢未還、恩惠未報答、得罪人未賠禮。這些事實論據事事常見,句句入心,讀者無不默許。
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論證“盡責任是最大的快樂”,這是第二個分論點。因為是前一個分論點的反面,我們有了前面的認識,自然而然就容易接受這個觀點了。所以這里只做了簡單的分析。最后引用孔子的話加以證明。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階段,兩種狀態,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所把握的有機聯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為了解開這個結,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理由是:“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的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梁啟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嘆服!
最后補充一點,我們注意到,幾乎每段開頭都是一個設問句,后面的跟進回答把三個分論點連綴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斷接近文章的中心論點。連續的追問,如層層剝筍般,引領我們從混沌走向清晰,傳遞給我們思維推進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