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學術大師的梁啟超,一生擁有過很多朋友,在這些朋友中,有一個朋友很特別,就是周善培,周善培作為朋友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總是及時指出梁啟超的缺點,從來不說夸獎奉承之類的套話,從而成為梁啟超名副其實的諍友。
梁啟超與周善培的相識,是在1889年秋,但兩個人真正成為朋友,則是在1899年的日本東京。因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東渡日本避難,周善培到日本考察、學習,與梁啟超再度重逢,二人相談甚歡并結為至交,周善培當時提出了彼此交往的條件,即“互相多規過,少獎善”,就是要多給對方提意見,少夸獎少說奉承話,梁啟超當即同意。周善培是這么說的,日后也是這么做的,他總是在關鍵時刻提醒梁啟超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盡了一個朋友的責任和義務。
當時,梁啟超是保皇學說的積極倡導者,而且經常宣講公羊學,周善培就勸他少談保皇的空話、少講公羊學說,多講些周禮。從那以后,梁啟超就很少講公羊了,轉而研究周禮學說,但對于保皇一事,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后來的事實證明,周善培勸他少談保皇是正確的,只是當時梁啟超沒聽進去,但周善培已經盡了自己的一份心。
還有一件事,梁啟超也沒聽周善培的勸,但結果證明周善培當初的建議是正確的,就是出任國民政府司法總長一事。袁世凱當政時,召梁啟超回國擔任司法總長,周善培便勸梁啟超不要就任,他說,“對德宗(光緒帝)是不該去,對袁世凱是不能去”,但梁啟超礙于老師康有為的面子(康有為極力催促梁啟超到北京就任),還是回國當了司法總長一職,結果錯走了一步棋,一直為人所詬病。周善培認為梁啟超的保守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不是一般的言語能勸說得了的,怎么才能讓梁啟超醒悟呢?想來想去,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寫一本書來勸說梁啟超,他想到梁啟超一向尊孔,就從孔子的書中找到了一些題目,花費了半年時間寫成了《論語時義》一書,每章都借孔子的題目來諷刺梁啟超的思想,然后讓自己的弟弟周竺君帶著書稿去見梁啟超。梁啟超當著周竺君的面看完了第一章,便連忙說道:“我已經遍身是汗,不能再往下看了。請你回去替我謝謝老兄,只說我知過了。請他容許我改過補過。”為了幫助朋友,竟然花費那么大心血寫了一本書,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周善培對待朋友的一片真心。
(作者唐寶民,摘自《讀書文摘經典》2014年第12期)
賞析
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樣的?那些整天圍著你說奉承話、夸獎你多么優秀多么偉大的人,當然能討得你的歡心,讓你高興、讓你自豪,但這樣的朋友未必是真正的朋友;整天監督你的言行,時時指出你的錯誤,對于你身上的缺點毫不客氣地提出批評,甚至不留情面、不講方法,這樣的人可能會讓你反感,但絕對是真正的朋友,稱得上是知音、諍友。
“多規過,少獎善”,周善培的這條交友原則,對我們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啟發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