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文題亮相】
責任,是一朵絢爛的花,開在每個人的心中;責任,是一道耀眼的光,照亮每個人的心底。責任,是一顆渺小的種子,一旦把它播種在你的心中,就會生根、發芽。經過時間的洗禮,它會開花,點綴你的人生;它會結果,這是對你呵護“責任種子”的回報。
讓我們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培養我們的責任心。當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品質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間時,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閱讀上面的文字,請以“責任”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經典美文】
責任心成就人
古人云:“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梁啟超在書中談到,人世間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有了責任,“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
有人到一家公司應聘,經過交談,老板覺得他不適合這份工作,因此,老板很客氣地和他道別。那人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來的釘子劃了一下,但他順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鎮紙石,把跳出來的釘子砸了進去,然后離開。就在這一刻,老板改變了主意,留下了這個人。
事后老板說:“我知道在業務上他也許未必勝過他人,但他的責任心令我欣賞,把公司交給這樣的人我放心。”咨詢任何一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企業選擇員工最看重的條件是什么,他都會告訴你,責任感是重中之重。
責任是一種壓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巨大的動力。2001年,閭丘露薇和3名男同行踏上了危機四伏的阿富汗土地。奔赴伊拉克之前,她曾分析:“這次去伊拉克和去阿富汗不一樣,阿富汗雖然是戰爭在進行,但喀布爾那次是和平進入的。這次到底會不會使用生化武器,會不會使用其他武器,轟炸的時候會不會誤中其他地方,都是不可知的。”于是,有人問她對生命的看法,她說:“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記者,告訴大家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這是你的職業,這是你的職責。”
對記者這一職業強烈的責任感驅使著閭丘露薇拋開個人安危,她和同事的報道讓觀眾們及時知曉了事件進展。這朵“戰地玫瑰”也用自己的責任意識給職場女性上了生動的一課:在這里,不要把自己當女人,你要記住的只是你的職責和所有男性的職責一樣。有的時候,你的責任感比你的能力更讓人看重。當負責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時,它將成為你人生的一筆意想不到的財富。敢于承擔責任的人將被賦予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真正值得信任。
責任感是一塊試金石,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讓他承擔一份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的意大利人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
他叫弗蘭克,經過努力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致了他非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妻子和4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人一旦受到責任感的驅使,就能創造出奇跡。
當一個人沒有責任感時,就算身處這個位置上,也覺得很多事情與自己無關,常以種種借口逃避;當一個人有了責任感時,就會自動自發,最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甚至主動爭取做得更多,讓滿腔熱情成為一種習慣。所以,從長遠來說,有責任感的人,遠遠勝過有能力的人。
(作者張勇,選自《做人與處世》)
有感而發
從古至今,有很多名人名言在詮釋責任,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印證責任,這些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無不告訴我們負責任的重要性。選文即是如此。
作者先是引用名人名言來引出“責任”這個話題,然后再舉應聘的事例,進一步闡釋了“責任感是重中之重”的道理。接著分別進行論述:責任是壓力也是動力,責任感是一塊試金石。最后以正反論證作結,落腳到有責任感的人會有怎樣的發展上。
文章條理清晰,運用道理論證和事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對“責任”進行闡釋,讓人信服。
【老師支招】
1.觀點要鮮明。文章的核心觀點是責任這個大的話題下所拋出的“責任心成就人”。全文應圍繞這個觀點展開,事例列舉和道理闡發的指向性都要明確。
2.內容要翔實。責任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果單純地進行道理的闡述,會有一種說教的感覺,將大大降低文章的可讀性。但本文列舉了一些事例來印證“責任心成就人”,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讓作者的觀點深入人心。
【精彩習作】
錘煉與責任
劉一森
我的枕邊放著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見這個猶如煉鋼技術指導的題目,我啞然失笑,但當我把這本書讀了四遍后,深感震撼,才理解了什么是鋼鐵意志,才明白了什么是責任擔當。
讀到保爾·柯察金的成長史,我內心受到深深的震顫。窮困輟學的保爾,目睹了紅軍與匪軍的多次交火,到電廠工作后結識了黨員朱赫來,從此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共產主義的種子。讀到保爾·柯察金的革命史,他在革命道路上的三次死里逃生,每次都是那么險象環生,那么讓人驚心動魄,又是那么讓人感動。讀到保爾·柯察金的奮斗史,更讓人感動。戰爭結束后,保爾全身心投入到黨的工作中,但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他身體衰弱,最終癱瘓失明。然而他并未氣餒,也并未放棄,而是將文學當作武器,重新參加戰斗。
從一個頑劣少年到竭盡全力一心為黨的革命者,保爾經過了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如果沒有壓迫,沒有身邊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逝去,沒有死里逃生的經歷,如何會有這鋼鐵般意志的保爾?
保爾是革命時期千萬熱血青年的代表。他用自己的經歷詮釋出只有經過無數的磨煉,只有把自己交給國家,只有一心一意為人民,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變得高尚。他心系國民盡心盡力,以至于身體衰弱不堪,多次被送入醫院,但一腔愛國熱情始終支撐著他,讓他重回工作崗位,這是因為他還有使命,因為他還有擔當。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曾經在華夏大地上發生過的一件事情。當土木堡兵敗、皇帝被俘的噩耗傳來時,朝廷立即陷入絕境,全國上下一片躁動,人心惶惶。“國家興亡,我來擔當”,語出于謙,他力挽狂瀾,調動城內的一切可用力量,大敗敵軍,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明。這是他的選擇,更是他的責任擔當。
正是有像保爾、于謙這樣的勇于擔當者,正是有這樣深沉的愛國之情,正是有這視國民為己任的責任感,歷史才不斷地被改寫、被更新,文明才不斷地延續下去。
礦石需要百般鍛造才可成鋼,人亦需不斷地錘煉才能成才。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更需要像保爾一樣錘煉鋼鐵般的意志,為自己負責,為國家盡一份責任,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
點評
小作者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經歷以及其所表現出的品質為事理論證,一邊品評人物,一邊表達自己對責任的看法,構思比較新穎。
本文可以稱為人物評論文,但又不拘泥于評論保爾這一個人,后半部分發散開去,寫了具有同樣品質的于謙。
習作層次清晰,文筆流暢,可看出小作者對人物及歷史事件解讀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