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岐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中俄國家元首和人民在深刻總結兩國交往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放眼世界格局,立足各自長遠發展利益簽署的一份重要歷史文件,其中確定的“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等發展雙邊關系的基本原則在外交實踐中展現出巨大的生命力,是20年來中俄關系不斷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政治基礎。
談到中俄合作,首先要恰如其分地理解俄羅斯,為此必須將其放在世界體系中。而要理解世界體系中的俄羅斯,就必須看到俄羅斯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及其在世界體系中的獨特地位。更進一步說,俄羅斯的獨特性在于它角色的多重性:一方面,其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邊緣結構中處于邊緣,而在世界政治體系中則接近于中心。另一方面,在歐亞地區(后蘇聯空間),俄羅斯則是一個“巨無霸”式的存在:從歐亞地區國家間關系的歷史和現實角度來看,該地區存在著一個顯著的區域性中心—邊緣結構,俄羅斯是這個結構的中心,其他國家則處于邊緣。當然,這里的中心、邊緣等表述,并不包含任何評價性色彩,而是對地區權力結構的一個事實性描述。
這里所說的歐亞地區,是指1991年蘇聯解體后新獨立的12個國家組成的區域(在這里,為了論述方便,將波羅的海三國排除在外,但實際上從經濟、人文聯系的角度看,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波羅的海三國也處在這個結構之中),人口近三億。這12個國家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歐亞地區的12個國家中,在領土面積、人口數量與居民受教育程度、國民收入、經濟發展、軍事力量、科技教育等多個維度上,俄羅斯均位居第一,是該地區最大的國家,并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人文等多個方面對其他11個歐亞國家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歐亞地區的特點是,由全球大國俄羅斯、數個地區大國以及一些小國家組成,在這一范圍內,俄羅斯等12個國家構成一個中心—邊緣結構。
歐亞地區的區域性中心—邊緣結構首先是歷史形成的。從歷史上看,俄國殖民擴張時期確定了這個結構的地理范圍,蘇聯時期基本上繼承了下來。俄國領土擴張始于伊凡三世建立的“莫斯科大公國”時期,到20世紀初已經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991年蘇聯解體,在歐亞地區,15個新國家成立(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并在國際法意義上成為獨立國家。但歷史形成的聯系緊密的經濟和人文空間,不可能也沒有在蘇聯解體后一夜之間消失,而是繼續在新的原則基礎上以各種形式繼續存在。

2020年12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視頻連線方式主持召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體安全理事會年度峰會。集安組織成立于2002年5月,目前有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六個成員國。
從蘇聯后期至今,俄羅斯對歐亞地區重要意義的認知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演變過程。蘇聯解體初期是“甩掉包袱”輕裝前行。1991年以來,歐亞地區國家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歐亞地區國家的政治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取向。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強行推進私有化、市場化改革。2000年之后則出現某種“回潮”。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傳統政治文化要素逐漸被應用,吉爾吉斯斯坦的情況雖然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邏輯仍是保持傳統政治文化和政治經驗。2000年普京執政之后,俄羅斯逐漸發現融入西方陣營的前景即使是可能的,但也是遙遠的。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重新思考與西方的關系以及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政策基調發生變化。2011年,普京決定“重返”克里姆林宮,在發表的系列競選文章中提出了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的主張。2012年3月,普京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2015年1月1日,歐亞經濟聯盟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俄羅斯歐亞地區一體化戰略進入一個重要的新階段。2016年底出臺的《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指出,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雙邊與多邊合作,推動獨聯體內有俄參與的一體化進程,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
應該看到,俄羅斯在歐亞地區推動其所主導的一體化,首先是通過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多邊組織安排進行的,同時輔以相應的政府機構和非政府機構,如官辦非政府組織“俄羅斯世界”,其根據2007年6月俄總統簽署的總統令成立,目的是推廣和普及俄語,支持境外的俄語教學項目,在境外宣傳俄羅斯正面形象,營造外界對其友好的輿論氛圍,支持其教育服務輸出,支持與“俄羅斯世界”目標相符的境外俄語新聞媒體。“俄羅斯世界”是俄羅斯試圖建立的一個超越民族國家邊界的大文化共同體——基于東正教文化,擁有共同語言、歷史文化和歷史記憶的覆蓋世界范圍的共同體。但事實上,鑒于歐亞國家仍有相當數量的俄羅斯族人,“俄羅斯世界”的地理范疇雖然涵蓋全世界,但首要目標對象仍是歐亞地區國家的僑民。
值得指出的是,在政治、經濟、安全、人文多個維度上,歐亞地區的信息與實體的流動往往是單向的。歐亞地區的大多數國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體化的。大多數國家仍在出售俄語圖書,民眾仍在收看俄羅斯媒體的節目,等等。以上種種情形,無不彰顯著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中心位置。
歐亞區域性中心—邊緣結構具有超強的穩定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自然條件所決定的。歐亞地區的邊緣國家不可能變成中心并替代俄羅斯,但有可能不同程度上脫離俄羅斯的支配和影響。與此同時,歐亞國家并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俄羅斯的影響。在很多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地區國家在不同程度地實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實行積極的語言政策,強調主體民族的地位,等等。俄羅斯所謂的獨聯體政策優先,可以看作是維持這個中心—邊緣結構的努力。而俄羅斯維護中心地位所作出的努力與歐亞國家保持自主性的努力,就是一個結構性矛盾。在積極意義上,這個中心—邊緣結構有助于維護地區穩定與安全。就長期趨勢而言,歐亞地區的中心—邊緣結構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內涵之一。
歐亞地區中心—邊緣結構的存續取決于俄羅斯的意愿與能力以及邊緣國家的自主性與能力。當然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也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對中國而言,恰當地認識歐亞地區客觀存在著的中心—邊緣結構,對于準確把握地區權力關系和結構的特點,推動發展與地區國家的關系,推進“一帶一路”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