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海
“條約”簽署20年來,中俄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豐碩成果。更為重要的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提出,兩國相互尊重對方根據本國國情所選擇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道路,為雙邊合作的深化和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鞏固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兩國根據條約精神又確立了“四個相互堅定支持”共識,為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化和經濟合作提質升級提供了新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在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某些國家動輒對他國施以制裁的背景下,國家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相處之道更具特殊意義。中國和俄羅斯是歐亞大陸兩個體量最大的國家,兩國深化各領域合作,建設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將為歐亞地區各國參與經濟大合作、實現經濟大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條約”及其所確立的“世代友好、合作共贏”條約精神,樹立了國與國之間友好合作的樣板。20年來,中俄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正是得益于兩國間的真誠合作。
中俄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相互尊重這一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尊重對方國家的發展道路選擇和利益關切。其次,要堅持合作共贏的基本政策取向,國家間合作不可能沒有矛盾和利益分歧,但只要堅持合作精神,就能解決這些矛盾和分歧,使國家間關系始終處于良性發展的軌道上。更為重要的是要破除“心魔”。歷史經驗證明,國家間合作的障礙大部分來自于觀念,而不是具體貿易或投資活動中的物質利益計算。
回首過去的20年可以發現,一場深刻的變局正在我們的眼前悄然發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雖然美國對世界經濟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但其在全球產業鏈和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優勢不斷下降,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貿易和產業合作中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臨、技術創新在全球范圍興起之際,中國不再是旁觀者和追趕者,而是站在了新一輪技術創新的潮頭,在很多領域甚至成為新技術的引領者。中國經濟的振興和壯大為中俄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是也應認識到,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在短期內將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中國出口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堅持全面對外開放尤其是加強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合作,將是應對西方圍堵封鎖的有效手段。

2020年6月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
進入新世紀以來,俄羅斯經濟在擺脫了蘇聯解體初期的轉型性衰退后,曾經歷近十年的高速增長期。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嚴重沖擊,證明其以能源原材料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探索符合本國現實的經濟發展道路再次成為擺在俄羅斯面前的艱巨任務。從地緣經濟的角度看,俄羅斯與德法等歐洲國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往來,且其經濟重心一直位于烏拉爾山以西地區,“融入歐洲”曾經是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但是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差異又使其很難與歐洲融合,俄羅斯只能在東西方之間搖擺。2014年俄羅斯將克里米亞納入其版圖,引起西方國家對其恢復“帝國野心”的擔憂,西方試圖通過經濟制裁迫使其改變對外政策,俄羅斯獲得西方技術和資金的渠道被切斷,其經濟再次陷入投資和增長乏力的困境。
在變局之下,中俄秉持“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精神加強合作成了兩國的自然選擇,同時這也是兩國充實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內涵的應有之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面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使命,俄羅斯同樣需要找到一條新的經濟振興之路,“中俄互為發展機遇”已成為兩國各界的普遍共識。正如俄羅斯國際問題專家特列寧所說:“俄羅斯再次復興的一個必要且可能的起點是亞太地區。與中國的關系是關鍵所在,過去20年兩國關系的發展是令人歡欣鼓舞的。當中國快速崛起和俄羅斯正在遭受帝國崩潰所帶來的混亂無序時,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取得了大幅度改善。一種全新的雙邊關系范式已經形成,相互尊重和務實合作成為其中的核心元素。”由此可見,開拓兩國務實合作新局面,不僅是時勢使然,也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邏輯必然。
“條約”簽訂20年來,中俄兩國關系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濟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民眾之間的好感度有了明顯提高,但是也應該看到,兩國合作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中俄兩國貿易額和相互投資水平仍有待提高。兩國山水相連,自然資源稟賦各異,產業基礎各具特色,存在通過雙邊合作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合作共贏的天然條件。阻礙中俄兩國乃至歐亞地區經濟合作的障礙主要還是來自觀念層面。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歐亞各國要實現富民強國目標,要實現經濟大合作、大發展,就要消除相互猜忌,通過真誠合作為各自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首先,中俄兩國和歐亞地區各國要揚起“以合作促發展”的大旗,深挖雙多邊經濟合作潛力。國家間經濟合作是基于互利共識和具體經貿條件展開的經濟活動,不存在“誰吃虧、誰占便宜”的問題。普京總統曾強調指出,俄羅斯需要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也需要強大成功的俄羅斯。當前中俄兩國都面臨著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應堅定兩國“互為發展機遇”思想,高舉“以合作促發展”旗幟,利用彼此的優質資源開展全方位經濟合作,使兩國尚待挖掘的經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不可否認,一直以來,兩國企業對彼此的合作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認識。同時,兩國之間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場和投資保護主義思想,擔心對方國家的商品進入本國市場會沖擊本國產業,擔心對方國家的資本控制本國資源和核心技術。
其次,要為市場主體賦能,深化經濟合作,實現經貿合作提質升級目標。國家間經濟合作的發展和深化,一刻都離不開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當前經濟全球化雖然遭遇逆流,但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工業革命的浪潮是人為因素難以阻擋的。每次工業革命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誰最先抓住了發展的契機,誰就能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人。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契機發展壯大自己,首先要為市場主體賦能。國家間經濟合作同樣如此,要使市場主體獲得新的能力:一要消除對市場主體之間合作的限制,使每個市場主體都釋放出其應有潛力;二要使市場主體獲得新的發展能力,為兩國企業深化合作提供制度、技術和資金支持。中俄科技創新年的舉辦正是為兩國企業賦能的有益嘗試。2020年和2021年中俄兩國首次舉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家年。目前中俄在科技創新年框架下已落實超過1000項計劃,充分體現了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巨大潛力。此外,在中俄兩國能源合作取得重大進展、中俄貿易已占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20%左右的背景下,兩國應在重要裝備制造、科技、農業和金融領域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空間。
同樣重要的是,中俄兩國應共同致力于建設開放型的地區和世界經濟,促進各國經濟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國際經貿發展史,深刻驗證了“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規律。中俄兩國建立密切的戰略伙伴關系,將雙邊經貿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并不意味著搞封閉式的國家聯盟和經濟體系,而是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地區和經濟合作,堅持開放的政策取向,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及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合作,建立范圍更廣的經濟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