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壯志
2021年將迎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下簡稱“條約”)簽署2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盡管這不平凡的2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卻在中俄關系的發展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中俄關系經歷了全面升級,實現了質的變化。
“條約”見證了兩國合作內涵的變化。中國和俄羅斯互為最大的鄰國,有著漫長的陸地邊界,歷史上雙邊關系幾經起伏,從兩國恢復正常交往,到1996年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短短幾年就結束了不愉快的歷史,實現邊境地區軍事互信和相互裁軍。兩國很快走出冷戰時期長期對抗的陰霾,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參與的主體越來越多。中俄在各自的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創造性地提出“結伴不結盟”的合作原則,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通過高層次的密切接觸,兩國不斷鞏固政治互信,成為大國關系的典范。
“條約”簽署后,雙方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各領域、各層次的合作提供穩定的保障,先后建立總理、議長的會晤機制及十余個政府間合作機制,特別是發揮了元首外交的引領作用,領導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個人友誼,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2013年到2019年年均會晤五次,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通話五次。雙方不斷升級政治關系的水平,2011年6月宣布建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19年6月又把兩國關系升級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的高水平,不斷充實合作的時代內涵。新冠疫情暴發后,兩國互通有無,共克時艱。
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具有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持續的合作動力,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首先是全面,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軍事、科技等方面進行全領域、全方位合作,并不斷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沒有止境,沒有禁區;其次是牢固,雙方的戰略協作符合兩國以及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共同的發展利益,既立足于現實,也著眼于長遠,不會受眼前的困難和雜音所干擾;再次是堅韌,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化,兩國關系都能保持穩定,雙方的合作經歷了一系列重大危機的考驗;最后是成熟,兩國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兩國關系超越了意識形態化的藩籬,相互尊重彼此間的差異和自主選擇的權利,互不干涉內政,互相視對方的發展為本國的重大機遇,保證了雙邊關系能夠在高水平長期運行。
“條約”見證了兩國合作基礎的不斷夯實。中國和俄羅斯同為新興市場國家,雙方的經濟各具優勢,在很多領域有較強的互補性,但存在相互投資有限、貿易結構不合理以及一些人為障礙等問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由于起點很低,發展不夠穩定,中俄經貿合作長時間難以取得較大突破。“條約”確定了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使中俄經貿合作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通道。雙方的相互投資逐年增長,大項目合作取得積極成果,農業、旅游、衛生、體育合作展現出良好前景,兩國在科技創新、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領域不斷激發合作潛力。當前兩國的務實合作已擴展至金融、能源、航空航天、運輸、核能、高鐵、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合作層次從較為單一的大宗商品買賣延伸為國家、地方、中小企業都能夠參與其中,合作領域向上下游一體化、聯合開發北極、培育新業態等方向跨越。
雙方重視深耕民間友好,彼此的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兩國關系的社會基礎越來越得到鞏固。民調顯示,兩國民眾都視對方為最友好的國家之一。如俄羅斯知名民調機構“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近幾年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中國始終在與俄羅斯友好的國家中排名首位。另一家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的調查結果同樣如此,在“總體上如何看待中國”這一問題上,近五年選擇“積極評價”的比例超過65%。中方媒體所完成的“2020年中俄社會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中方受訪者對俄非負面評價達93.1%,俄方受訪者對中國非負面評價達82.6%。

2021年3月22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廣西桂林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晤。
“條約”見證了兩國合作空間的擴大。首先,地區層面的合作。作為大國,中俄在維護地區穩定與發展方面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兩國重視在共同的周邊地區發揮積極影響,給鄰近國家更多幫助,在中亞、朝鮮半島等地開展了有效的合作。中國和俄羅斯在相鄰地區有共同的安全利益,與中亞國家共同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聯合打擊極端主義、分裂主義、恐怖主義“三股惡勢力”以及毒品走私等跨國犯罪活動,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的現實挑戰。兩國針對阿富汗等地區熱點問題表明態度。雙方還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上協調立場,敦促國際社會采取建設性立場。
其次,全球層面的合作。中俄所面對的國際環境不斷發生復雜變化,特別是一些新的全球性問題不斷增多,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升級。美國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不惜破壞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進一步惡化了推進全球治理的國際政治環境。在此背景之下,中國和俄羅斯不僅要深入參與地區政治、經濟和安全治理體系的構建,而且要在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方面加強合作,爭取有更大作為。兩國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毫不掩飾的圍堵、遏制,也需要在國際舞臺上彼此呼應,反對冷戰思維和霸權行徑,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聯合國的權威,主張在恐怖主義、難民潮、網絡犯罪、氣候變化等跨區域問題上加強國際合作。
最后,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多極化進程。由于世界正經歷百年變局,大國關系出現深刻調整。兩國發表宣言,維護多邊主義和全球戰略平衡,反對單方面中止國際條約,加強對核、化武器擴散的條約性約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良好的國際安全環境。一是中俄在上合組織、金磚機制、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開展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權益;二是實現兩國重要外交倡議與區域發展規劃的對接合作,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尋找合作的可能性,共同促進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三是共同主張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在人權、宗教等問題上的雙重標準以及借疫情“甩鍋”他國;四是推動開展文明對話,希望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和諧共處;五是強調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以武力威脅其他國家或干涉別國內政,提出樹立新的安全思維,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