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國土面積155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7.4%,轄9個鄉鎮和4個國有林場,共有91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全縣有貧困村27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431戶10434人。2020年底,27個貧困村順利退出,所有貧困人員全部實現順利脫貧。2021年以來,該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把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重大政治工程來抓,多措并舉、統籌推進、開局良好。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先后圍繞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茶葉、中蜂、竹筍加工等傳統產業開展專題調研5次,召開研討會、座談會等專題會議7次,深入學習中央和省市重要文件、指示精神,結合銅鼓實際,制定出臺了《銅鼓縣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十條措施》,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就業、兩類人員、扶貧資產、社會保障等方面,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一)堅決扛起“三級書記”這個主體責任,確保工作不松勁。堅持“穩”字當頭,保持機構和狀態穩定,確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明確縣、鄉、村三級書記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一責任人,保持“黨政主導、部門齊抓、社會參與”的總基調,縣鄉村三級扶貧機構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新階段的主責主業,在機構調整優化之前,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做到“三個不變”,確保機構隊伍總體穩定。一是縣鄉村三級扶貧機構人員原則上不變;二是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及工作要求不變;三是結對幫扶工作保持不變,每月確保一次上戶做好常規監測和鞏固措施登記。確保思想不亂、工作不斷、力度不減。今年以來,分層級累計召開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各類培訓座談會960余人次,開展專項督查5次,強化了對駐村工作的監管,確保思想不散、干勁不減。
(二)突出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這個根本,著力鞏固脫貧成果。2021年,縣財政專門預算1000萬元,設立了“兩不愁三保障”鞏固基金,主要用于過渡時期脫貧戶醫療費用兜底、教育資助、住房保障、信貸貼息和防貧保險等,及時消除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取得了良好效果。教育方面:2021年春季資助建檔立卡學生1831人,發放資助金92萬元;核定全縣享受中、高職“雨露計劃”269人,發放春季補助資金共計40.95萬元,做到貧困家庭學生應助盡助。完成送教上門13人,全縣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子女無輟學失學現象。醫療方面:繼續落實脫貧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的適度要求,1-5月共報銷醫藥費788.01萬元,完成重大疾病專項和免費救治182例,完成脫貧人口重點對象簽約2765人。住房方面:提前1個月,完成全縣農房排查工作,共排查農房18400戶,排查率100%,對初步排查存在隱患的10戶農房進行了鑒定和整治。飲水方面:全面開展集中農飲工程日常管護工作,對全縣222處集中供水工程和292份分散供水進行常規性抽樣檢測,檢驗結果全部合格。
(三)牢牢緊盯監測幫扶這個核心,科學筑牢防貧機制。出臺《關于建立防止新發生返貧致貧風險機制的實施辦法》,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聯動監測機制,一方面通過“銅鼓智慧扶貧”APP由幫扶干部自下而上進行填報脫貧戶與邊緣易致貧戶信息,縣級分析篩選異常戶;另一方面通過定期與衛健、醫保、教體、農業農村、民政、殘聯等部門開展數據比對,自上而下,篩選異常戶,推送各地入戶核實。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按照程序,及時納入“兩類人員”管理,根據“缺什么補什么”原則,進行幫扶落實并建立臺賬。今年以來,全縣共開展了2輪數據比對,2次線下篩查。截至目前,全縣共有脫貧不穩定戶20戶64人,邊緣易致貧戶85戶290人(其中,今年新增邊緣易致貧戶3戶10人)。脫貧不穩定戶均已消除返貧風險,82戶邊緣易致貧戶已消除致貧風險。享受產業幫扶的38戶136人,享受就業幫扶的32戶41人,享受綜合保障措施的103戶254人,享受技能培訓的2戶2人,享受小額信貸的8戶8人,享受防貧保險的3戶3人,享受教育補助政策的24戶36人,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9戶19人。
(四)緊緊抓住產業就業這個關鍵,不斷增強發展后勁。產業方面,出臺《銅鼓縣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十百千萬”工程實施方案》《銅鼓縣2021年特色產業拓展推廣方案》《銅鼓縣加快推進茶產業升級三年行動計劃》《銅鼓縣加快黃精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強化縣鄉統籌,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推動產業扶貧由到村到戶為主向到鄉到村帶戶為主轉變,實現村集體經濟和鄉村產業提檔升級。2021年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2294萬元,絕大部分用于產業扶持(產業扶持資金2180萬元,重點扶持實施龍頭產業項目17個),占比95.03%。大力發展“富硒+有機產業”,發展富硒基地2.5萬畝,建立茶葉、黃精、水果、有機水稻4個千畝示范基地,力爭全縣高標準黃精種植基地達到2萬畝,新增有機認證面積3萬畝和認證品種5個以上;培育規范運行產業合作社60個、致富帶頭人200人,建設有扶貧功能的家庭農場30家,四類經營主體和扶貧產業基地直接帶動脫貧戶774戶。穩崗就業方面,強化脫貧人口就業信息常態化管理,實行動態監測,精準實施就業培訓和就業推薦。今年以來,舉辦招聘會15次,共提供就業崗位3500個,實現就業2300余人,實施點對點返崗13次,輸送勞動力800多人。已認定的10個扶貧車間吸納相對貧困勞動力98人。開發公益性崗位992個。
(五)持續抓實易地搬遷后扶這個重點,積極打造新村新氣象。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力推進安置點后續幫扶各項工作。在產業就業幫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脫貧戶安置房加層和社區管理等方面同步發力,為鞏固拓展搬遷群眾脫貧成果打下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縣61個集中安置點,共建設后續產業扶持項目35個(其中,產業扶貧基地建設項目23個、光伏電站10個、水電站1個、旅游開發項目1個),投入資金5405萬元。搬遷貧困戶勞動力2982人中有2880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達96.6%(其中,縣外就業952人、縣內就業1928人);縣內就業中,公益性崗位就業459人,園區帶動就業234人,扶貧車間帶動就業43人。61個集中安置點全部納入社區或村委會管理,落實管理人員150人(其中專職22人、兼職128人)。完成搬遷脫貧戶確權發證2065本,完成率100%。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兩類人員”數據比對核查難。在數據比對方面,只能比對縣級數據,無法像民政部門那樣進行大數據比對,并且主要還是靠人工進行,數據比對時間長、范圍窄。
(二)鄉村資產存在重建輕管問題。根據工作要求,需對扶貧資產進行摸底確權,強化運維管理。但因上級沒有明確的操作細則,導致部分項目還沒完成確權,也沒有明確運維管理職責,特別是對于一些公益類資產,存在重建輕管現象。
(三)少數脫貧人口內生動力不足。貧困人口雖已全部脫貧,但少數脫貧人員對鞏固脫貧成果、發家致富信心不足,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對政府和幫扶干部過度依賴,自力更生的動力不強。
三、下一步工作舉措
(一)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確保政策連續性。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狀況。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范圍,實行動態清零。
(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從就業需要、產業發展和后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續扶持政策體系,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提升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建立關愛機制,促進社會融入。
(三)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分類摸清各類扶貧項目形成的資產底數。對公益性資產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確保繼續發揮作用。對經營性資產明晰產權關系,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資產收益重點用于項目運行管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公益事業等。確權到農戶或其他經營主體的扶貧資產,依法維護其財產權利,由其自主管理和運營。
(四)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完善健全產業鏈支持措施。加快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支持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
(五)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搭建用工信息平臺,培育區域勞務品牌,加大脫貧人口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支持農村人居環境、鄉村道路、農田整治、水土保持、產業園區等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廣泛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延續支持扶貧車間優惠政策。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健全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的管理機制,逐步調整優化公益崗位政策。
(六)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加大農村產業路、旅游路建設力度。加強農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統籌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快遞進村”工程。
作者簡介:李勇軍,中共銅鼓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