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強 鄒曉華

“你已進入危險區域,請立即離開!請立即離開!”5月23日正值周末,玉山縣臨湖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周某剛走上村子附近的金雞源水庫大壩,就被一名“看不見”的巡管員勸離了危險水域。這名“看不見”的巡管員正是“數字臨湖”智慧指揮中心配備的“防溺水告警系統”。自去年6月該系統上線以來,臨湖鎮范圍內未發生一起學生溺水事故,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把“數字鄉村”建設與學生防溺水相結合,正是玉山縣以融合模式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一系列探索之一。自2020年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以來,該縣積極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結合縣域實際,探索特色主導產業數字化發展新模式、建立健全農村電商經營體系、統籌推進鄉村治理、社會化服務等工作,通過數字賦能、創新驅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和新動力。
“數字鄉村+網格”讓治理可視化
臨湖鎮黨委書記吳宗輝告訴記者,該鎮作為玉山縣“數字鄉村”試點鄉鎮之一,通過建設“數字臨湖”智慧中心,集成數字政務服務、數字黨建、數字防溺水、數字養老等功能,形成數字服務網格,讓鄉村治理變得數字化、可視化、精準化。
“防溺水告警系統”就是數字服務網格發揮效能的生動實踐。“我們臨湖鎮緊鄰饒北河,山塘水庫多,每年暑期的防溺水工作壓力非常大。”吳宗輝介紹,該系統由信息錄入、人臉抓拍、信息對比、遠程喊話、信息推送五個部分組成。身份信息被錄入該系統的學生只要進入攝像頭監控區域,系統就會自動控制喇叭發出聲光警報。自從有了該系統后,鎮里的防溺水工作量大大減少,安全性也大大增加。
除了防溺水告警,“數字臨湖”系統還能實現衛生清理、低保戶申請、基礎設施維護等,基本覆蓋了所有民生事項。以往辦件事,要找哪個部門、具體找哪個人、什么時候能夠找到,群眾要“跑來跑去”。而如今只要在手機上把問題進行上傳,后臺就會直接安排對應的網格干部進行對接,讓便民服務工作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以數字化辦公模式倒逼干部轉作風、換角色,重心下移、服務靠前,及時掌握群眾訴求,積極主動協調解決問題,實現了從坐等群眾“找上門”到主動“走農門”的轉變。
“數字鄉村+電商”讓土貨暢銷
近日,記者走進玉山縣智慧農業指揮大廳,最顯眼的就是鋪滿一面墻的大數據中心電子屏,屏幕上實時顯示玉山縣農產品上行平臺的成交數據。
近年來,玉山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2006年,玉山縣建立了全國首個農村電商平臺——四股橋鄉“農民e家”信息化服務中心。隨后在全縣鄉村推廣,為當地農民提供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產品信息交流等活動。
蓬勃發展的農村電商為玉山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該縣進一步優化鄉村信息基礎建設,加快農村光纖寬帶、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提升4G網絡覆蓋水平的同時,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目前玉山縣已完成5G基站建設98個,快遞進村工程覆蓋全部224個行政村,進一步推動了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
經過精心培育,如今玉山全縣電子商務企業已達3000余家,網店總數近6000家,建成線上平臺10個,實施玉山農產品質量溯源管理,培育玉山農特產品網銷品牌80余個,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帶動1200余戶群眾脫貧。
“數字鄉村+農業”讓種植科技化
借力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玉山的現代農業也插上了“云”翅膀,鄉村發展觀念不斷轉變,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柳林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育秧、育苗大棚,自動噴淋系統、自動溫控系統、自動施肥系統讓種植充滿科技感,操作員只要觀察遠程大屏幕上的各項數據,就可以控制育秧、育苗全過程。
“通過項目配套的物聯網監控云管理系統,我們可以從系統屏幕上直接看到每個大棚中的溫度、相對濕度、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基地負責人柳林岳介紹,透過大屏幕,可以實時監控基地內各類蔬菜的生長情況。
“此外,我們還安裝了覆蓋整個基地的監控網絡,增強了抵御惡劣天氣的能力,減少基地損失。”柳林岳告訴記者。
(來源:江西日報)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