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閃石鄉泉五公路,入眼便是一條筆直的瀝青路,道路兩旁花木點綴,上百畝的油菜花田呈現出一幅豐收的景象。這里就是遠近聞名的“紅色名村”——太源村。
但誰曾想,這座具有蓬勃風貌的紅色鄉村,幾年前還是個地處偏僻的貧困村。
“剛來太源的時候,發現村里實在是太落后了,道路坑坑洼洼,到了晚上沒有路燈,黑乎乎的一片,我都不敢開車。”太源村駐村第一書記黃鵬坦言。太源村是革命老區村,也是十三五省級重點貧困村,村里基礎設施薄弱,村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太源村空守寶山而不得寶,經過多次走訪調研,黃鵬憑著敏銳的眼光,發現太源村有“三寶”:紅色歷史悠久、綠色資源豐富、村民團結友愛,有極大的發展潛力。黃鵬說:“扶貧工作不容易,必須發揚‘三寶,走出有太源村自身特色的扶貧路,讓黨的溫暖真正惠及到每一位貧困戶。”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后,太源村的建設熱火朝天、處處開花,到2019年10月,太源村82戶355名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太源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村有機會邁上小康幸福路。看到村里一天天變好,我覺得我的堅守沒有白費。”太源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彭漢才說。在村里做了10多年村干部的他與黃鵬一同帶領著村民挖掘紅色資源、發展綠色旅游、做強集體經濟,讓“三寶”在太源開花結果,最終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發揮黨建引領? 打造紅色名村
“太源村是塊紅色熱土,曾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的劉燕玉在這里出生并參加革命,此外還有60多名烈士在大革命中英勇犧牲……”在劉燕玉故居前,站滿了前來參觀的學員、游客,太源村的紅色講解員為他們介紹著發生在太源村的紅色故事,“這里陳列的一張張老照片、擺放的一件件老物件,都留存著歷史的印記,珍藏著那個年代獨有的歷史價值。”
近年來,在閃石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源村堅持以基層黨建“三化”建設為引領,深入挖掘以劉燕玉烈士為代表的紅色資源內涵,打造劉燕玉黨性教育點,因地制宜推動紅色名村建設。目前,教育點已經成為一張“紅色名片”,太源村也被評為“萍鄉市紅色名村”。今年以來,共接待省內外60多個單位近3000多名學員參觀學習。通過紅色名村建設,不僅讓村里的黨員群眾接受了紅色教育、提高了思想認知,還讓紅色文化傳出去、革命精神活起來。
夯實基礎建設? 開發生態旅游
面對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太源村積極爭取各級資金千萬余元,將村級道路建設一新,打造7個新農村建設點。文化長廊、紅歌廣場、文體中心、新文明實踐站等等,成為了村民日常的打卡點。“過去我們下雨天腳踩泥漿,如今村里的主要道路都鋪上了瀝青,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村里的建設,非常感謝黨的政策。”看到村里的變化,經常開著三輪車送貨的村民劉志良感慨地說。
此外,太源村是縣級自然保護區和水利風景區,境內有著一個天然溶洞——石城洞。明朝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曾兩次游玩石城洞,并將其寫入《徐霞客游記》。此外,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劉元卿在這里藏書會友、著書立傳、講課教學。2020年3月,萍鄉市輝煌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聯手太源村啟動石城洞景區開發建設經營項目,發展生態旅游,這將給太源村帶來豐厚的預期效益。
發展集體經濟? 助力脫貧攻堅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沿著蜿蜒的山路而上,走進太源村碧塘種養專業合作社,可以看到山腳放牧著黃牛、山腰種上了菌菇、整個山頭遍布著獼猴桃果樹,這是太源村的致富路。
“我們村村民特別團結,在村民會議動員下,大家紛紛參股一起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讓大家錢包鼓起來。”在彭漢才的倡導下,太源村以黨支部為龍頭帶領黨員和貧困戶組建了碧塘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和社員入股資金500余萬元,在碧塘租賃山場300余畝,發展獼猴桃、菌菇、西瓜、黃牛、土雞、蜜蜂和龍蝦共7類種養殖產業,帶動34戶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約3000元,助力脫貧致富。此外,太源村還入股發展裕龍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東籬清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
忽如一夜春風里,千樹萬樹梨花開。如今的太源,交通順暢,經濟蓬勃,紅色文化繁榮,環境干凈整潔,實現了鄉村的美麗蝶變。“我們堅定黨的領導,激勵黨員干部奮勇向前,教育引導村民們移風易俗,建設新家鄉,為村里帶來了新風氣、新氣象、新收獲,村子知名度更高了、經濟底子更厚了,村民的錢包也更鼓了,以后太源村的振興之路會愈走愈寬。”彭漢才對今后鄉村振興建設充滿了信心。
作者簡介:柳濤,蓮花縣閃石鄉太源村書記助理。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