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圣魏 李紹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眾所周知,唐朝詩人杜牧筆下膾炙人口的詩《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陽,因酒名噪天下;但很少人知道,在江西贛南革命老區南康區赤土畬族鄉也有一個杏花村。這個杏花村沒有山西的杏花村那么有詩情畫意,它是當地有名的“十三五”省級貧困村。自從江西省民宗局定點幫扶以來,杏花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貧困率由2015年的 10.2%下降至2020年底的0%;全村貧困戶由2015年的142戶496人,到2020年底全部脫貧。如今的杏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紅軍書記”的初心
“我曾是一名軍人,堅決服從組織安排,保證不辱使命。”當省民宗局的主要領導找陳紅軍談話,并派駐他到杏花村任第一書記時,陳紅軍果斷而自信地說道。
為了盡快轉換第一書記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陳紅軍利用3個月時間走訪了全村142戶貧困戶,總結分析了各貧困戶的現狀和致貧原因,制定了駐村工作隊幫扶工作計劃。
陳紅軍知道,要實現杏花村老百姓全部脫貧,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肯定困難重重,單靠省民宗局及區、鄉扶貧工作隊24人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在全面了解杏花村的貧困現狀后,陳紅軍馬上返回省城,向省民宗局的主要領導報告了當地的扶貧情況。省民宗局的領導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全局扶貧工作調度會,決定從人力、資金、政策和項目上給予大力支持。扶貧出成效,資金很重要。“十三五”期間,省民宗局先后支持各類扶貧資金近400萬元。陳紅軍還經常帶著村干部到區里相關部門,爭取扶貧政策和項目資金。與此同時,他積極走出去,引進來,密切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誼,尋求社會團體、民營私業、慈善公益組織等各界人士的支持。陳紅軍扶貧的執著熱情感動眾多企業,他們紛紛伸出扶貧濟困的援愛之手。兩年多來,杏花村得到社會各界的扶貧資金和物資援助近60萬元。
為解決好貧困戶的操心事、煩心事、憂心事,陳紅軍和駐村工作隊其它成員與貧困戶廣泛開展結對子、認親戚的活動。群眾有困難、有訴求,工作隊就第一時間給予幫助,能解決的立馬解決;不能立馬解決的,工作隊要給貧困戶解釋好、反饋好。這是陳紅軍對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干部的硬性要求,他經常對大家說:“老百姓的事無小事,把老百姓的小事做好了,民心就順了,老百姓就會支持你、擁護你,就會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配合你、信任你。”陳紅軍駐村幫扶以來,貧困戶的吃住飲水穿衣看病助學,樣樣都惦記心上。貧困戶的困難,他一件件地記在《扶貧民情日記》中,完成一戶,銷號一戶;無論是群眾的矛盾糾紛,還是貧困戶的疑惑難事,事無大小,只要群眾有實際困難,他都會親力親為。僅去年就現場調解村民矛盾糾紛105起,做通40多位貧困戶的思想工作。他還進一步發動退役軍人優勢協助幫扶,組織召開2次退役軍人座談會,研判扶貧對策;他多次自掏腰包為老軍人購置餐桌和購買禮品看望貧困戶,先后為殘疾貧困戶申請輪椅5輛、各類特殊用品60余件。當貧困戶看到陳紅軍實實在在的幫扶承諾和行動時,更加堅定了他們的脫貧信心。
何老頭的感動
當有人問陳紅軍在杏花村扶貧工作期間,有哪件事讓他最受感動時,陳紅軍說,“要算幫扶邊緣戶何老頭的故事了。”
何老頭就是何善平。2020年3月27日的早上,正當陳紅軍剛打開村部大門,何善平“撲通”一下跪在他面前,喃喃自語說:“陳書記,我穿的衣服是你的,我這個人都是你的,你就是我的恩人。”這突如其來的一跪,讓陳紅軍當時都不知怎么是好。
回想與這個何老頭第一次交往,還真有點意思。有一天,何老頭打電話說要和第一書記面談。陳紅軍聽他說話急沖沖的樣子,立馬放下手上的活,趕到近8公里外的何老頭家。原來,何老頭一直想弄個低保,但又不符合國家政策。陳紅軍耐心地為他解釋了國家的民政政策,4個小時促膝長談,一直談到村主任帶人匆匆趕來,陳紅軍早已口干舌燥。陳紅軍還清楚地記得,村主任一進門先是一臉的緊張,看到他們談得很開心,又是一臉的意外。
事后陳紅軍問村主任:“那天,你為什么這樣一驚一乍的?”村主任說,何善平的暴脾氣全村出了名,常常動手打人。打走了老婆,又打跑了女兒,常年孤身一人生活。大家吃晚飯時找不到陳紅軍,又打不通他的電話,后來村主任才得知陳紅軍竟然一個人去了偏遠的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的何老頭家。村主任十分緊張,一路小跑來“救人”。
何老頭對村主任說:“我沒想到,我打電話后,陳書記這么快就來了,更沒想到,他會一個人來耐心聽我說心里話。政策被他一說,我就理解了,氣也順了。”
此后陳紅軍便和何老頭成了朋友,何老頭也時不時地到村委會來坐坐,看看陳紅軍。2019年底,何老頭家種了一百多斤芋頭放在家里,吃不完又賣不出去,這可急壞了何老頭,陳紅軍得知,不僅自己帶頭購買,又號召村干部幫忙促銷,何老頭開心壞了,跟陳紅軍說,真沒想到今年的芋頭不但沒滯銷,還賣了個好價錢。2020年他又擴大了種植面積,收入比去年翻了兩番。
退役軍人的本色
“一朝是軍人,終身是軍人!”陳紅軍參軍17載,后來軍轉地方,退役軍人的本色走到哪帶到哪。他知道搞好脫貧攻堅,退役軍人是非常重要的依靠力量。陳紅軍了解到,杏花村的退役軍人在群眾中口碑很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于是他積極聯系村里的退役軍人,號召大家退伍不褪色,爭當脫貧攻堅的“排頭兵”,當好扶貧一方的帶頭人。
村民張慶法是一名退役軍人,曾參加過1998年九江抗洪救災,退伍后在外拜師學藝做酸棗糕。收果、清洗、挑選、熬煮、脫皮、脫核、揉搓、晾曬、切條等手工藝制作樣樣都內行,勵立苦學8年后回村,辦起了食品生產加工作坊,富裕后的張慶法,吸納了附近9戶農戶就業,其中6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慶發手工食品坊”生產的酸棗糕2萬多斤半成品積壓在倉庫,銷售不出去。張慶法一籌莫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陳紅軍得知后,決定通過電商直播銷售的方式幫助張慶法打開銷路。“我是贛州市南康區赤土畬族鄉杏花村第一書記陳紅軍,我為杏花村土生土長的酸棗糕代言……”近5個小時的傾力推介,陳紅軍嗓子都喊破了,一次性成功地幫助張慶法銷售了近10萬元的存貨。
“紅軍書記是我的‘老班長,是他幫助我打開了網絡銷售的思路,沒有他,我的食品坊就沒有今天。”在陳紅軍的鼓勵下,張慶法未來計劃發展林下經濟、發展酸棗皮加工釀酒業。他說:“只有自己的產業做大做強了,才能帶動杏花村更多的貧困戶就業創業”。
“紅軍書記”的詩和遠方
“汗灑杏花何所苦,風雨敲窗夜未眠。謀劃振興思布局,燈前伏案謀新篇。”
當你看到這首扶貧詩時,你絕對不會想到這首詩出自駐村第一書記陳紅軍的扶貧民情日記。盡管他的詩比不上專業詩人的詩,但從詩中可以看出陳紅軍對扶貧事業的真摯情懷。
2021年5月26日,是陳紅軍來到贛州市南康區赤土畬族鄉杏花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第863天。駐村幫扶兩年多來,陳紅軍總是把杏花村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想良方謀新招,興產業促發展,傾心傾力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杏花村的老百姓都親切地叫他“紅軍書記”。在陳紅軍的村部辦公桌上,擺放著6本厚厚的扶貧日記。令人驚奇的是,每篇日記還配有一首自創的扶貧詩。863天,863篇扶貧日記,863首扶貧詩。厚厚的本子,泛黃的紙箋,一字一句都蘊含著一位扶貧干部的為民初心,見證著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鏗鏘步伐。
2017年底,杏花村流轉200畝土地,引進兩家企業發展大棚蔬菜種養產業。兩年后,因企業重點產業發展轉移,蔬菜種養業務難以持續運轉。陳紅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積極協調溝通,幫助兩家企業將大棚蔬菜基地轉讓給另一家有豐富經驗的企業經營。如今,新擴建的蔬菜基地重現生機,吸納村里10名貧困戶就業,每人每月務工收入達2000多元。
為了擴大赤土畬族鄉杏花村民族食品廠的產品銷路,陳紅軍通過個人的人脈資源,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對民族食品廠的生產進行改造升級,并拿到了食品生產許可證。2020年民族食品廠僅月餅產值就達200余萬元,吸納十幾名貧困戶就業,并帶動一大批周邊村民種植企業所需要的生姜、紅薯等農產品。
“脫貧攻堅戰場地,總把奉獻放心頭”“扶貧路上來回奔,責任重擔扛在肩”“不負春光推進,堅守陣地奮斗”……這些詩句,既是陳紅軍的初心,也是他的決心。他說:“組織上選派我當第一書記,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責任。為了杏花村的明天更美好,我責無旁貸,無怨無悔。”
“在紅軍書記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我們修路、修橋,改善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現在村子越來越美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我們的工作也越來越順了。2020年10月,陳紅軍書記被江西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評為全省‘最美扶貧干部,確實當之無愧!”村黨支部書記賴華偉道出了自己的真心話。
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陳紅軍每天總是奔忙在美麗的畬鄉大地上。自駐村幫扶以來,他始終踐行“小康路上,少數民族群眾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要求,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他深入偏僻的農村山區,走田埂、訪農戶、看大棚、坐炕頭,話民生、聊項目,推就業……俯下身子,沉到基層,不顧艱辛,披星戴月,攻堅克難,精準施策,扶貧濟困,發展經濟,竭盡全力致力于脫貧攻堅,被當地群眾視為“家里人”,被貧困戶稱為“貼心人”。正是因為有了他的擔當和辛勤付出,才換來了今日杏花村的美好幸福生活。
作者簡介:溫圣魏,南康區社保局;李紹發,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