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靈犀
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開辟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新途徑,讓港澳走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繁榮發展道路。香港、澳門以自己的特殊經歷融入中國共產黨百年壯麗史詩,“一國兩制”事業成為其中的華彩篇章。
百年前的中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華民族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在外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威逼之下,香港、澳門先后被迫離開祖國的懷抱,成為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傷痛。
百年后的今天,中華民族已經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飽經滄桑的香港、澳門先后回到祖國懷抱,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港澳上空驕傲飄揚,回歸祖國后的香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從此邁入“一國兩制”的歷史新紀元。
“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這一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從國家民族整體利益和港澳同胞切身利益出發,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開辟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新途徑,讓港澳走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繁榮發展道路。香港、澳門以自己的特殊經歷融入中國共產黨百年壯麗史詩,“一國兩制”事業成為其中的華彩篇章。

2021年7月1日上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4周年
回望來時路,一切不平凡。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便開始團結香港、澳門同胞,支持港澳同胞與殖民統治者的斗爭。1922年1月,共產黨領導了香港海員罷工,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的起點。
抗戰爆發之際,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同仇敵愾、共御外侮。1941年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挺進香港,開展游擊戰,打擊日寇。
解放戰爭期間,中共黨組織利用澳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澳門愛國商人合作開辟從山東、蘇北到澳門的“供給線”,將北方解放區出產的大豆、花生、藥材等特產運到港澳出售,再通過港澳購進解放區急需的西藥、布匹、紙張、五金器材等,有力支持了全國的解放事業。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全力保障香港、澳門所需物資和淡水供應。那時,內地的經濟也十分困難,周恩來說:“各地凡是有可能,對港澳供應都要負擔一些,不能后退。”1962年,內地開通“三趟快車”,每天為香港供應活豬、活牛、活禽、凍肉、水產品、瓜果蔬菜等,保障了香港90%以上的鮮活冷凍食品供應。1963年底,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著眼長遠解決香港的用水困難,保障了香港80%的用水。
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順應當代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為和平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奠定了基礎。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經過22輪外交談判,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澳門問題必須在本世紀內解決,決不能把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一世紀。”鄧小平同志堅定表示。1987年4月13日,中葡雙方簽署《中葡聯合聲明》,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就此開啟。此后十多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定香港、澳門基本法,構建“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使“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則具體化、法律化。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終于踏上歸家行程。
百年屈辱,一朝洗雪;華夏兒女,吐氣揚眉。
1997年7月1日的那個凌晨,中國整夜未眠。北京淹沒在萬眾無限狂歡的海洋里,香港被全球媒體的“長槍短炮”聚焦。是夜,中英香港政權開始交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會展中心徐徐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香港的上空響起。
解放軍接管英軍總部的一幕至今令人難忘:“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兩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肩扛步槍,邁著正步走向營房大門,上崗。在中國香港特區從南到北的防務崗位上,擔負起神圣責任。
盛放的焰火、鳴響的汽笛、沸騰的人群,歡慶著“一國兩制”順利啟航。民族百年屈辱被沖洗,中國人重拾尊嚴,多少海內外華人喜極而泣。香港同胞從此成為祖國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兩年后,澳門也終于回到祖國懷抱,祖國統一大業進程鑄就又一個歷史豐碑。
1999年12月20日零時,當回歸的鐘聲敲響,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澳門上空冉冉升起,蓮花區旗第一次在澳門迎風飄揚,數萬名群眾在廣東珠海拱北口岸廣場,用鮮花和掌聲熱烈歡送中國人民解放軍鐵甲雄師赴澳門執行新的使命,全體中華民族與有榮焉。
從宏偉的天安門廣場到偏僻的小山村,從與澳門山水相連的珠海到遠隔重洋的異國他鄉,億萬雙中華兒女的眼睛都在見證這歷史性一刻,釋放心中一片深情。鐘聲之后,中華兒女把所有的屈辱丟進夜的黑暗,把對明天的希望注入燦爛的黎明。
一晃二十余載,回想起那些歷史性時刻,人們至今還心潮澎湃。香港和澳門,不再是飄零異鄉的游子,而是“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夙愿感到無比自豪,被中國共產黨“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智慧深深折服。香港、澳門的回歸,揭開了歷史新的一頁:祖國富強一日千里,港澳繁榮風華正茂。
在香港會展中心旁,有一座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區的金紫荊銅像,旁邊高約20米的香港回歸紀念碑,與金紫荊銅像相映生輝。在澳門新口岸的金蓮花廣場上,則矗立著一座金光熠熠的“盛世蓮花”雕塑,那是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澳門特區的禮物。
燦爛綻放、光芒閃耀、冉冉升騰的金紫荊和金蓮花,象征著“一國兩制”的偉大成功實踐,也代表回歸祖國懷抱的香港和澳門,愈加欣欣向榮,繁榮穩定。
20多年過去了,在中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特區政府和香港、澳門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港澳經濟社會實現了長足發展。1997-2019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從1773億美元增長到3583億美元;1999-2019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從65億美元增長到591億美元。回歸后的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自身特色和優勢得以保持,中西合璧的浪漫風采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勝往昔。回歸后的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古老的東方小城正加快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已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香港、澳門能擁有這般閃亮的成長軌跡和豐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一國兩制”的“保駕護航”。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前局長譚志源回憶,回歸祖國后,中央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香港發展。自2003年開始,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多個補充協議,出臺內地居民港澳自由行,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開通“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大推動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互惠合作,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

澳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回歸盛典的舉行地
“澳門富起來,不僅僅表現在GDP增長,也是豐富的‘富’。過去澳門是單一產業,而如今不僅傳統優勢產業繼續發展,也有中醫藥、特色金融、會展這些新興產業,讓澳門經濟可以更加豐富、多元。”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前司長梁維特回憶,回歸祖國后,中央對澳門關懷不斷、優惠政策不斷,粵澳合作持續深化,珠海橫琴新區建設如火如荼,為澳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馬照跑,舞照跳。”港澳回歸祖國后,依舊保持國際大都會的魅力與活力,中外文化交融的優勢繼續發揚,數十處歷史建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原有的藝術節、音樂節、國際龍舟賽、格蘭披治大賽車等照樣舉辦,而且辦得更好。
港澳回歸后舉世公認的發展成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選擇,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具有強大生命力。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一消息猶如一股和煦的春風,吹遍珠江兩岸,給香港、澳門繁榮發展帶來了新的無限活力和勃勃生機。
從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港澳部分首次獨立成章,到“十四五”規劃支持港澳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從廣深港高鐵開通運營,香港由此接入二萬五千公里國家高鐵網絡,到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成為聯結粵港澳三地的同心橋、互惠橋、圓夢橋;從深圳前海經濟特區的大膽闖、大膽試,到珠海橫琴新區的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從香港高校的生物科技、光電子技術等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流科研成果服務于大灣區科創產業,到澳門大專院校相繼設立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和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央以整體戰略的高度,為香港、澳門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創造條件,為港澳同胞實現人生夢想搭建了空前廣闊的舞臺,為港資企業、澳資企業成長壯大提供了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
曾幾何時,港澳青年談及人生規劃,大抵不離當地。如今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按下“快進鍵”,吸引原本想留在港澳發展的青年,篤定選擇前往內地創業,書寫精彩青春。
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5年多來累計孵化創業團隊446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227家,累計融資超過15億元。一個又一個港澳青年,在這里實現了創業夢。
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開園5年來累計孵化項目433個,其中港澳項目244個,引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家,為30家企業融資5.03億元。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說,經過近幾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給予香港的支持,將會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發展空間。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說,“十四五”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澳門將把握機遇,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
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港澳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香港、澳門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國家發展始終是港澳發展的最大依托。只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扮演更積極角色,香港、澳門定能培育新優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是800多萬港澳同胞的最大福祉,也是祖國人民的衷心期盼。無論香港、澳門遇到任何困難,中央和祖國人民始終是最堅強后盾。中央支持香港抵御兩次金融危機和兩次重大疫情,使香港在各種風雨來襲時始終堅挺不倒;中央協助澳門抵御風災、抗擊疫情,在澳門最危急時刻迅速給予關懷。“祖國就像媽媽一樣,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她會張開溫暖的懷抱關愛呵護我們,祖國母親就是我們的堅強依靠。”澳門小學生在給習近平主席的信中深情地寫道。
從世界發展大勢來審視,從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來凝望,從港澳回歸以來生動實踐來印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一國兩制”蘊含的政治智慧和強大生命力。
“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前進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歷經風雨和考驗,面對挑戰和沖擊。然而,不斷應對和化解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的過程,也正是彰顯“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和制度韌性的過程。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研究新形勢新情況,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和澳門的全面管治權,深化內地和香港、澳門的交流合作,引領“一國兩制”實踐乘風破浪,不斷取得新成就。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這是繼香港國安法出臺之后中央治港又一重大舉措,在“一國兩制”實踐進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作為“一國兩制”的核心要義,必須貫穿于“一國兩制”實踐始終,容不得絲毫偏離。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這是中華民族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也是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共繁榮共奮進的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國兩制”實踐發展得更好,把“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別行政區治理得更好。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勢不可擋,中央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的決心堅定不移。讓我們齊心協力,推進“一國兩制”事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