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偉杰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一市鎮中心小學 浙江寧波 315600)
目前,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多次強調要加強勞動教育。用勞動教育增進學生的勞動觀念,鍛煉學生刻苦耐勞的意志,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但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能只著眼于農事。它要有新的內涵,體力、腦力都是勞動,更重要的是樹立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學校依托農村地域優勢,建設勞動基地,喚醒勞技課程綜合實踐功能。
建設勞動實踐基地,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客觀要求,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重要途徑。
學校在校園東南角開辟了一個小菜園,作為小型的勞動教育基地。到后來,在進一步規劃下,學校將此小菜園開發為開心農場,并為每個班級劃分對應的農場區域,讓每個班的學生都可以體驗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圍繞著開心農場,學校組織實施了各類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勞動意識得到培養。
緊跟新時代下的勞動教育理念,將教學樓周圍的花壇開發為新勞動基地——美麗花園。在此基地中,每個班都承包了一個小花園。學生在小花園種植各類花卉,不僅能了解植物一年四季的變化,還可以感受勞動的艱辛,從而懂得勞動的價值。
學校還創設了新的無土栽培基地,為學生營造一個動手的空間,讓學生接觸農業的前沿,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動手欲望。將無土栽培技術引入勞動教育,讓孩子們通過無土栽培技術種植各種蔬菜,不僅了解了無土栽培的種植方法,還真切地體驗了科技種植過程的快樂。
校園特色勞動校本課程的建設不是單一的模式,應該是多元的融合,跨越學科、突破課堂空間。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維空間的有機結合,讓課程具有延展性。特色勞動課程建設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也能讓他們的技能得以鍛煉,情感有所體驗,思維可以拓展,精神得到提升[1]。
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我們努力挖掘校本潛力,以傳承地方文化,發展學校特色,發揮師生特長為目標,對學校原有的拓展課程進行篩選。根據前期的調查安排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勞動實踐拓展,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習慣和創新等勞動素養。

images/BZ_108_1302_974_1338_1009.png校園勞動 充分利用校內資源,促進學生勞動知識、技能、創新等素養提升images/BZ_108_1302_1084_1338_1119.png家庭勞動 用家庭教育來提升學生的自理、動手能力,體會勞動的不易images/BZ_108_1302_1194_1338_1229.png社會勞動 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勞動的社會價值

課程主要由我愛勞動、我會美化、我能創作三大板塊組成。我愛勞動主要包括開心農場和美麗花園兩個項目,學生通過這兩個項目進行基礎的種植活動,了解基本的種植工具,植物的生長過程,理解勞動的不易,收獲豐收的喜悅,也對勞動教育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1.我愛勞動,“體驗+創造”
在開心農場中設置了較多的項目,如蠶豆種植、青菜種植、番薯種植等。其中番薯種植項目,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指導學生挑選合適的幼苗,在農場為幼苗挖穴,種植幼苗,觀察記錄、澆水管理。
在美麗花園中設置了枝枝薔薇攀滿園、朵朵葵花向陽開等項目。其中枝枝薔薇攀滿園中,從分發不同的薔薇種子到播種,學生在全程參與從種子到開花的過程中,不僅直接獲得了種植薔薇的技能,也提升了自身的勞動素養。
2.我會美化,“設計+鑒賞”
我會美化包括校園和教室的美化,學生通過美化校園與教室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學生布置“學生展示園”時,以手抄報、樹葉貼畫、紙版畫、春聯等各種形式進行美化。教室一角,他們還設置了小小心愿墻,學生不僅可以書寫自己的心愿,還可以設計心愿墻的形狀、擺放類型等。
3.我會創作,“沉浸+創想”
我會創作包含了簡單的小制作和STEM制作,鼓勵學生動手去做,探究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做中學”是其核心。讓學生根據需求開始自主探究制作,促使勞動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創意性,培養了學生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在STEM制作中設置了各類主題小制作如未來的勞動工具,秋天的景色等。其中未來的勞動工具項目中,學生先想象未來勞動的工具,再利用畫圖軟件進行初步的設計,然后進行制作。
家庭勞動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和整理技能。學校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設計了家務勞動清單,其中包括清潔整理、關愛家人等方面內容。學校利用微信、釘釘建立多元的家校溝通方式,通過打卡勞動記錄表等形式進行評價,其中表現優異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在全校講述自家的勞動故事,這提高學生和家長的勞動幸福感。
此外,家長與學校在勞動教育上達成共識,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開展了“我愛勞動”系列活動,家長和學生以錄“家庭的勞動故事”的小視頻形式參加活動。學生在做中學,家長在旁配合,教師線上指導從單向輸出變成了三方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促進了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改變。
社會勞動主要是助人為樂系列活動。公益性的社會服務勞動是培養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參與社會服務性勞動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勞動的意義。在中高段學生中,開展了具有本鎮特色“小小枇杷種植手”的活動,讓學生在家參與了幫忙采摘白枇杷、給白枇杷套袋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給學生提供平臺參與社會勞動,還使其樹立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2]。
根據學校特色的勞動實踐教育內容,拓展勞動教育實踐體驗途徑,結合少先隊活動,設置了勞動特色章,并設計了爭章參考方案,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表1 勞動特色章設置

表2 勞動特色章參考方案
“校園勞動”主要指在校園內進行的有關于勞動教育的活動。如我愛勞動、我會美化和我能創作三大板塊。根據這三大板塊,學校進行了“小小種植家”“小小美化家”“小小創造家”的評比。校園勞動特色爭章活動,不僅讓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在校園勞動教育中不斷進步的過程,也讓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得以提高。
“家庭勞動”主要指學生在家的勞動。學校設置了“生活小達人”“家庭好幫手”兩個特色爭章活動。通過家庭勞動爭章活動,家長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不斷提升,同時促進了良好家庭氛圍的形成。
“社會勞動”主要指學生主動參加的社會公益事業服務的勞動,如義務宣傳、幫助孤老等,學校為此設置了“愛心章”。社會勞動特色爭章活動,可以讓學生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檢驗并豐富自己對知識的認知,還可以培養學生愛心奉獻的精神以及向善的品質,了解勞動的社會價值。
學生在勞動活動中,實現了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為終生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任重道遠,學校將不忘勞動教育的初心,在深化勞動教育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以生活為支點,把勞動放到應有的位置,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