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許多獻禮題材影視作品和主旋律劇集紛紛涌現出來。而作為眾多作品中的一部,《覺醒年代》是最不容被忽視的,因為它所呈現的是一幅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為國救民不斷探索,渴望喚起民眾思想的壯麗歷史畫卷。
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覺醒年代》在豆瓣上的評分從最初的8.3分一路上升到現在的9.3分。更為甚者,這部劇在許多年輕觀眾中間引起了強烈共鳴。伴隨著這部劇越來越高的口碑度,除了扮演李大釗的張桐和扮演陳獨秀的于和偉得到了廣泛關注之外,作為青年毛澤東扮演者的侯京健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

“在演戲時盡量做到想毛澤東所想,心里充滿光明,并且拋除雜念,甚至不去考慮表演的技術,而是盡力‘走心。”
說到飾演毛澤東,《覺醒年代》已經是侯京健的第八次了。但與之前不同,這一次的時間點是從1915年開始,那時的青年毛澤東在湖南上學,后來去北大當圖書館管理員,受李大釗、陳獨秀等先生的影響,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不過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外形還比較瘦,為了保證“形似”。拍攝前,侯京健迅速減重了十七八斤,試圖在外形上更接近青年毛澤東。除此之外,由于毛澤東是湖南人,劇中特意增加了不少吃辣椒的戲份,雖然侯京健不擅吃辣,但他還是向導演申請盡量找一些比較辣的辣椒,力求真實。侯京健說在表演中,他一直秉持著一個“真”字,真聽、真看、真感覺,而每一個細微的反應都要讓觀眾感覺他的真實。
其實看過《覺醒年代》的人都會對青年毛澤東的出場印象深刻,而這同樣也是侯京健最為難忘的一場戲。“風雨飄搖中,毛澤東迎雨奔跑,他踏水而來,懷中護著一本《新青年》。他拔足狂奔,自風雨與苦難中而來,如光般耀眼,踏過民不聊生的舊破山河。”這看似短暫且簡單的鏡頭,出場戲,卻整整拍攝了一天。
“我記得當天劇組調集了近六百人,布置了一條一百七十米長的街道,組織了大量攤點,六臺灑水車同時‘下雨。”侯京健說那場戲從早上八點一直拍到下午六點,直到天光耗盡,他也淋了一天的雨,而且他還一直保持被雨淋透的狀態,一次衣服也沒有換過,他說在自己最苦的瞬間會想到先烈們曾經比自己更苦,把對偉人和先烈的崇拜之心全部投入到角色中,在精神層面似乎也離他們更近了一步。


“雖然是同一個角色,但每一次表演之后我都把自己歸零,然后在下一次塑造時看成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其實,要說起侯京健與毛澤東藝術形象的第一次結緣,還要追溯到2010年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鐵肩擔道義》。回憶自己第一次出演毛澤東,侯京健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9年的一天,我的一位長輩推薦我去試戲,飾演的角色是毛澤東。當時我不太愿意去,一是因為試戲的地方離家太遠,二是我覺得那是一個不可能的角色。”
在那之前,侯京健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扮演毛澤東,也從來沒有人說他和毛澤東長得像,不過他最終還是去了現場。當他按照導演的要求,穿上長衫,戴上頭套,簡單地做了一下造型。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侯京健驚呆了,自己竟然真的和青年時期的毛主席有一點像。從那一刻起,侯京健迎來了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那不僅是一個角色,而是一段重要的演藝生涯。
從《毛澤東》到《秋收起義》,從《共產黨人劉少奇》到《偉大的轉折》,從《偉大的母親》到《覺醒年代》……不知不覺中,侯京健已經在熒屏上飾演毛澤東有十一二年的時間了。不過長時間去飾演同一個人物,很容易會讓人覺得他塑造的角色單一,重復性強。侯京健坦言這一點也經常會有人問到他,可是對他來講并不需要擔心。“因為每一次塑造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我會不斷地去提前預習功課。而且每一部作品的創作風格是不一樣的,比如每一個導演、每一個劇作都有其獨特的靈魂,和獨特地想展示這部劇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所以演員也要抓住不一樣的角度去展示毛主席。”
侯京健頓了頓,繼續說道:“除此之外,毛主席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塑造角色之前我會覺得他是一個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狀態,這也讓我覺得并沒有反復地做一件事情。而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我也要求自己不斷進步,不斷革新、改變,不能一成不變的去塑造一個角色。”
表演在于精確而不在于多。而領袖人物的塑造有他的特殊性,在演員和老百姓心中對他們都存在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主席,嚴格來講表演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有準確與更準確。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正如侯京健所說只有演員認識到位才能展現得更加到位。好的演員會盡量把角色的一切做到準確,拋掉表演技巧,拿出真心,根據不同歷史背景去感知不同人物性格、脾氣,以及處世哲學,這樣才能塑造一個既讓觀眾接受又能突出現階段人物性格的偉人形象。

“我希望永遠保持一個‘篩選自己的心態,成為一名真正的演員,不忘初心的演員。”
作為演員侯京健在1994年就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雖然只是個很小的角色,卻給小小年紀的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在他的心上種下了一顆表演的種子。2003年他如愿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正式開啟了他的表演之路。
將近二十年的表演經歷,侯京健演過形形色色各種角色,這也讓他對于表演這一行感觸頗深。“在我看來,表演這門學問其實真的非常難,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記得上大學時,老師就曾經問過我們‘你們為什么想當演員,有人說是因為喜歡,有人說想當明星。但其實現在來看,表演它是一個非常難的藝術。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們作為演員,本身在生活當中就要有很深厚的生活經歷和經驗,如果在生活中你缺少經歷,就很難向觀眾展示你的表演,沒有說服力。更別提用你的藝術手段、藝術方法傳遞給觀眾了。
第二我覺得表演更是一個責任。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很有幸在熒屏前把自己展現給各位觀眾,受到了一些追捧,也受到了一些喜愛。但更多的是我們要有責任感,要向大眾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最終的初心。就像毛主席曾經說過的那樣,‘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歸根結底就是這么回事兒。”
“出道至今,覺得自己在表演上有不同的變化嗎?”采訪時,我不禁問道。
“當然。”侯京健斬釘截鐵地說。“演員在生活之中,就是在不斷的成長,隨著你的生活閱歷的增加,演員本身的厚重感和立體感也會越來越豐滿,再加上不斷地去增加一些表演的技巧和技術,相對來講肯定會越來越成熟。而且我覺得一個演員的心態,無論是對工作的心態,還是對角色的心態、社會的認知都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發展,尤其是這么多年我接觸的紅色題材,正能量的劇,包括我有幸能扮演毛主席,從中我得到了特別豐厚的精神營養。隨著去感悟毛主席的這些經歷,包括很多革命先輩的經歷,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平穩,在表演上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作為演員,侯京健覺得一定要善良、有責任心、誠實。“尤其要做到誠實,雖然表演有演的成分在里面,但還是需要演員去感受,不要假裝。”因為只有你經歷過、感受過,真誠地去表演,觀眾在看的時候才能有一種代入感,跟你一起哭、一起笑。
“我希望自己做一個永遠像現在這樣,能夠對自己有要求的演員。”侯京健認真地說著。

《時尚北京》:生活中的您是一個怎樣的人?
侯京健:我工作的時候很認真,其他時間就很隨意。大家可能以為我數次演毛澤東后會不會在生活中偏嚴肅,但其實我是一個特別喜歡熱鬧的人,而且還特別喜歡運動。
《時尚北京》:平時沒有工作的時候都喜歡做些什么?
侯京健:不工作的時候就喜歡各種運動,我對各種球類比較熱衷,而且也特別有天分,我的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臺球在業余里面還是相當不錯的。除此之外我也喜歡看書,我堅持了大概七年,不管什么時間,不管有任何事情,每天至少堅持看半小時書。正是這份堅持,讓我在工作上也受益匪淺。
《時尚北京》:作為演員,不管是拍攝還是其他工作任務,都要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和精氣神,那這些年,您有沒有保持狀態的好方法?
侯京健:對于我來說,一個是運動,一個是看書,就這兩點。因為工作特別忙,去年到今年就沒休息過,我現在拍戲都會自己帶著各種健身器材,連跑步機都帶著。所以運動和看書是讓我保持狀態的“武器”吧。
《時尚北京》:在演藝圈打拼這么多年,會不會有壓力,您會選擇什么方式減壓?
侯京健:其實會有。因為不僅是演藝圈,任何工作都會有很多壓力。如果真的遇到一些生活上的瑣碎的事情,我會跟很好的朋友一起去吃點東西、喝點茶。或者寫寫毛筆字,這是我的一個朋友教我的,也會讓自己放松解壓。
《時尚北京》:最喜歡怎樣的服裝風格,喜歡怎樣去搭配?
侯京健:我喜歡一些比較休閑的服裝,顏色會選擇比較淡一點的顏色,比如說天藍色。我希望生活中讓自己變得稍微陽光一點,其實穿著也能潛移默化影響自己平時的狀態,我希望自己身上那種精氣神兒永遠保持下去。
《時尚北京》:如果有時尚活動,您通常會怎樣精心打扮?
侯京健:我首先是要尊重活動,但是我個人還是喜歡簡潔干凈大方。其實我還是挺喜歡有一些中式元素,搭進去我覺得更加自信,因為那才是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時尚北京》:您覺得進入演藝圈之后,對時尚感有更大的幫助嗎?
侯京健:會有。我覺得首先會接觸到很多時尚的東西,演員之間也會有交流。其實在我看來,不管是穿正裝,還是休閑裝,都要有自信。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時尚,只要有自信,你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時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