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飛


【關鍵詞】兒童保健護理;成長發育;營養性疾病
兒童時期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此過程中兒童生長發育過程是成人的數倍,供給大量的營養并實施防御性的機體保護對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及保健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兒童保健來提高兒童發育質量及健康水平。本研究選取我院接診的106 名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保健護理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接診的106 名兒童為研究對象,所有兒童家長均自愿配合完成本次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排除兒童先天性疾病、體質量過低、精神認知障礙、及家長配合度差及兒童意外死亡者。其中男66 例,女40 例,年齡2 歲~6 歲,平均年齡(4.15±1.32)歲,體重8kg~25kg,平均體重(14.32±2.24)kg,身高75cm~103cm;平均身高(83.56±4.32)cm;家長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5 例,大專及以上61 例。兩組兒童及家長在上述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兒童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囑家長定期為兒童進行體檢,接種疫苗,并指導其科學飲食、規律運動。
1.2.2 研究組兒童接受兒童保健護理,具體為:(1)制定營養計劃: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制定營養計劃,囑家屬為兒童定時定量飲食,避免過飽及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合理搭配肉、奶、蛋、豆類、蔬菜、水果等食物,保持營養均衡,同時指導兒童自主進食,鍛煉其獨立性。(2)自主鍛煉護理:指導家長多帶兒童參加體育鍛煉,確保兒童在運動中的安全性,保障兒童活動范圍,及時移除危險物品。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保障充足睡眠,促進神經發育。(3)健康教育:組織家長參加兒童保健知識講座,系統性的講解不同年齡段兒童生理發育過程及規律,提高家長的保健意識,強化疾病防治力度,保持營養均衡。(4)定期復診:指導家長定期帶兒童復診,全面評估其生長發育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向家長講解干預方法及相關注意問題,從多角度促進兒童體格及智力發育。
1.3 觀察指標
采用Gesell 量表從精細動作、語言、大運動、個人社交方面評價兩組兒童發育情況,并比較兩組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 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兒童發育情況
研究組兒童各發育指標平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營養性疾病發生率
研究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5.66%)顯著低于對照組(20.7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兒童生長發育問題目前已成為家長日常生活及養育中的熱點話題,如何選擇有效的干預方式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降低疾病發生率一直是兒童保健中的重要內容。兒童保健護理屬于預防醫學,可通過一系列干預措施幫助家長對兒童生長發育產生科學認知,同時也認知到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通過制定營養計劃、自主鍛煉護理、健康教育等保持兒童營養均衡,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兒童健康成長[3]。另外還需重視疫苗接種,防治各種傳染性疾病[4]。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兒童各發育指標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5.66%)顯著低于對照組(20.7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兒童保健護理有助于促進兒童發育,預防及減少營養性疾病,在兒童成長發育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