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麗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上肢手術;神經阻滯麻醉;術后并發癥
上肢手術是手術室最為常見的手術類型,要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還需選擇有效的麻醉方式。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有效定位臂叢神經,麻醉時可在超聲下直觀的了解神經及周圍結構,準確觀察穿刺針尖的走向及藥物擴散情況,還可避免損傷神經及血管,使神經組織更為精準[1]。但要保證麻醉效果還需規避患者、麻醉器械及用藥、麻醉恢復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一定必要性。本研究以我院手術室收治的300例上肢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針對性護理在上肢手術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應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手術室收治的300例上肢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ASA分級:Ⅰ級~Ⅱ級;且排除手術及神經阻滯禁忌癥、免疫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156例,女144例,年齡17歲~68歲,平均年齡(40.35±4.23)歲,體重40kg~81kg,平均體重(61.35±3.18)kg;ASA分級:Ⅰ級148例,Ⅱ級152級。根據手術順序進行分組,各15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針對性護理,(1)術前護理:術前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用藥及術前準備情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向患者講解手術及麻醉相關知識,引導患者放松身心,保持平和心態。(2)術中配合: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妥善準備麻醉及搶救所需物品及藥物,完成各種儀器、探頭的連接,協助患者擺放麻醉體位,協助麻醉師完成麻醉。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及時向麻醉醫師及主刀醫師匯報并協助處理。(3)術后護理:術后護送患者至麻醉恢復室,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待患者意識恢復后指導其進行簡單動作,促使患者蘇醒。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護送患者回病房并做好交接。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操作完成時間、麻醉維持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中麻醉情況
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操作完成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麻醉維持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6.0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且麻醉師可清楚地觀察穿刺針走向,對目標神經實施精準麻醉,使得麻醉效果更完全。但麻醉藥物同時會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循環及呼吸系統,引發并發癥,因此實施針對性的麻醉護理尤為重要[2]。針對性護理不僅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各麻醉藥物的應用及儀器設備性能,還需做好術前護理及術中與術后生命體征監測,保證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操作完成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麻醉維持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 <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6.0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 <0.05)。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有助于縮短麻醉起效時間及操作完成時間,延長麻醉維持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在上肢手術神經阻滯麻醉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